【篇一:我学会了包包面】
包面,只有我们土家人才这样称呼,它的大名叫饺子。土家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都少不了要吃一碗包面。
一家人团聚,全家一起开始包包面啦!首先是剁馅儿,馅儿肉一定要选土家熏腊肉,如果不是土家腊肉,肯定做不出我们想要的那种味道。选取正宗高山腊肉洗净去皮,接着手工剁烂,加入干香椿、辣椒面、花椒面等继续剁一会儿。剁好装盆后再撒一些葱花在上面就可以了。
下一步是和面、揉面、擀面。这几步就得由经验丰富的长辈来完成了,其中揉面的过程最关键,一边柔一边在桌子上摔打,反复柔面团,直到表面光滑、细致。
包包面才是最开心、最有趣的环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包面边聊天。我先是在旁边看,看着看着也想去尝试一下,于是学着妈妈的样子包起来,结果总是包不好。最后我只有自己创新,包一些“怪样子”包面。
一会儿工夫,一个个元宝形状的包面在簸箕里摆列整齐只等下锅啦!把锅里的水烧沸,再把一个个包面放入锅里,包面先会沉入锅底,大火煮10分钟左右,熟了的包面会慢慢浮上水面,顿时香气扑鼻,咬一口味道滑软爽口、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每一个家庭做出的包面味道是不相同的,但每一个土家人都喜欢擀包面,吃包面,因为包面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篇二: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到过年,人们都会带上全家、拉着年货、兴冲冲地开车回家过年,而守在家里的老人们也都欢欢喜喜地准备过年的东西。从腊月开始熏腊肉,到贴对联、买年货、吃年夜饭、守岁,再到大年初一每家每户拜年,在整个过程中,整个中国都洋溢着过年的喜悦。
但那只是以前的过年。随着手机的出现和发行,过年变得越来越简单快捷,腊肉照样熏,年货照样买,对联照样贴,但年夜饭和守岁却变味了: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鱼肉菜饭摆了满满一大桌,但除了老人和孩子之外,几乎没人动筷子,所有人都把自己的视线放在了发着荧光的手机屏幕上;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前,电视里的春晚照样放,但大家都在沉迷于发红包、抢红包的乐趣中,并没有人关注春晚的内容。年的味道,似乎真的变淡了。
过年,是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是人们对辛福生活的向往,对于老一辈的人十分重要,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接受着外来科技的冲击,已经逐渐淡忘了原有的中华文化。这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有人会说: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当然要接受。没错,文化与文化的冲击、碰撞固然是好的,但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别国的文化而忘掉了老祖宗传给我们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我们不能忘了本。
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对于外来的文化不应该全盘接受,一定要保留我们自己的东西。
【篇三:春节畅想】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节日,它的意义对于国人来说是其他节日不能比的。
春节,是热闹的。
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准备年货了。小时候的记忆中,最为热闹的年货准备就是杀年猪,每天杀猪师傅那里都会聚集很多人,有的是拉着猪去宰的,有的是去凑热闹的。辛苦劳动了一年就为了在春节的时候过一个好年。每个人脸上都是洋溢着幸福、开心的笑容。印象中杀了年猪的人家当天晚上便回请邻居帮忙把猪下水和部分内脏红烧、凉拌、炝炒……然后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品尝。新年的号角就此吹响。接下来便是灌香肠、熏腊肉,一个院子的人一起,真正是热热闹闹。
到了腊月二十五以后,每家每户都会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吃年夜饭的时候一般也会邀请邻居一起。作为小孩子最为开心的就是大人们吃年夜饭会吃很久,也不会怎么管孩子,大家就可以撒欢了。过年期间每天晚上都会有各种鞭炮声,而到了年三十的晚上会更夸张,整个天空都充满了烟火气,各种鞭炮礼花,如白昼般的黑夜也昭示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的向往和祈祷。
春节,是喜庆的。
说到过年似乎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大扫除。家家户户都会将家里里里外外彻底的打扫干净,然后换上新的传单被褥,贴上年画、春联、门神,挂上红灯笼,到处一派喜气洋洋。
春节,是快乐的。
春节是没有农活要做的,即便在外打工的大人们也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到处走亲访友,每天都可以和兄弟姐妹、小伙伴们玩耍。还有长辈们最实在的祝福——红包。春节也是幸福的。
小时候单纯的觉得过新年实在是一件幸福的是,有新衣穿,有红包拿,有好多零食可以吃。可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新衣随时可以有,零食每天都有,零花钱比以前过年的红包还多,对于春节的期待也就渐渐消失了。搬进了新小区,大家都分散在了不同的楼里,没有串门,也没有小孩子突然丢来的鞭炮,更没有了春节特有的热闹气氛。即便是大年三十也是在十二点左右的时候会响一会儿,然后空气又会变得清冷。
不过,时代在变迁,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过春节的状态。大家日子好过了,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篇四:美啊,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华容,那可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华容属于湖南省岳阳市,面积约一千六百四十二平方公里,北边与湖北省相接,而南边就是著名的"八百里洞庭”了!
我喜欢华容的美景。春天的华容是黄色的,田野里开满了油菜花,空气里弥漫着它们的香气。夏天的华容是白色的,不要以为这里的夏天会下雪,是哪遍野的棉花树挂满的棉桃裂开嘴在笑!秋天的华容,是金色的!看!那黄灿灿的桔子压弯了枝头。金黄的稻子随风舞动起来,像为大地穿上了一件华丽的金色衣裳!冬天的华容,并不像北方那样白雪皑皑,这里的山、草地、田野仍然是一片绿色,家家户户门前飘出屡屡炊烟,这是人们在熏腊肉,到处都是一片悠闲的景象。
这就是我的家乡,很美吧?你是不是也想来看看?
【篇五:重庆的年味儿】
赶了两天的车程,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重庆。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不同地域过年有不同的风俗,但那团圆的气氛是亘古不变的。南方的春节风俗和北方差异甚大,就说重庆,刚进腊月的时候就已贴好了红对联儿。走在大街上,街道两侧也已是张灯结彩,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
大年三十,家家都忙着熏腊肉,庆祝腊月结束,户户的烟囱往外冒着滚滚的黑烟,与此同时还要去祭祖坟。在族里老人的带领下,带上十几株香,十几根蜡烛,三五盘鞭炮,几队人就这样去了山坟。
先是烧长钱,把厚厚的黄纸钱交错撕开放入火堆,再点上两支蜡,三炷香,然后放鞭炮,只希望先人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健康,学业有成。
三十下午大人们开始包饺子,孩子们这时最开心,要么在一旁玩耍,吃糖果;要么走街串巷看哪家吃席就去“扫荡”一番;要么去空旷的场地上放鞭炮。除夕晚上家家都在守岁,期望明年万象更新,吉星高照。
正月初一这天,无论开饭馆儿的还是住家的都在烹制一种食材——兔肉。把兔肉切成丁,加上水、辣椒、花椒、酱油、香油等各种佐料放进锅里炖,而且每家做的量都非常大。做好后菜的颜色显现出一种深红色,一段一段的干辣椒浮在上面,翻白的兔丁像一粒粒大米堆在一起,入口便是一种深厚的辣,一直在口腔内回荡,接着是花椒的麻,味道甚是浓厚,吃一口,嘴里回味无穷。
正月初三女儿女婿回门。春节渐渐远了,年味慢慢淡了,可合家团圆的气氛却更浓了。
我虽然成长在异地,可总觉得南北两地过年的氛围是一样的,都是那么喜气洋洋。我希望这气氛永远继续下去,永不间断。
【篇六: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
熏腊肉是贵州的年前风俗。
俗话说的好,“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水饮一盂成软饱,邻翁当午息庖烟。”没有传说就没有习俗。听长辈说,熏腊肉曾有一个传说。过去,湖南西部一带的土家族和苗族被称为蛮夷民,他们是当年和黄帝为争夺天下的蚩尤部落后人,由于战败,先辈长期隐居到湖南西部一带深山。过着以打猎为生的日子,最初,他们只是将没有吃完的野猪肉挂在树干上风干,等到食物短缺时拿来食用。遇到雨天的时候,他们就将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
人们发现,经火烟熏烤后的肉,吃起来特别香。以后,他们就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没吃完的猎物。
有一年,舜帝南巡时,来到湖南,吃到了当地居民熏烤干的野猪肉,极为赞尝,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直命手下再寻惜日吃过的那种野猪肉,其手下将其命名为惜肉。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朝廷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夷侯。刘义开始巡游三湘,正值腊月,刘义来到湘西一带,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肉后,兴然作诗。将其改名为腊肉。
据记载,在张鲁称汉宁王时,兵败南下,途经汉中红庙塘中,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腊肉就成了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等中西部地区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湘西人家爱做腊肉,除了腊肉好吃,存放得久外,也许与湘西人住的偏远,每当客人到来,无法上集市购买好菜招待客人有关。有了腊肉,一旦来了客人,可以随时招待客人。因此做腊肉这种习惯,便世代相传下来。
这道别有风味的佳肴,在后来的生活中,人们为了菜式多元化,依照腌制肉的方法,又制成了腊鱼、腊鸭等腊制品,并且不断研究改进生产工艺,在制作过程中。为使腊味更具特色口味,完全采用木材熏制技术进行烘烤,以达到其味香醇的目的。熏好的腊肉可久藏不坏,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立冬,嚼在口里,唇齿留香,满嘴生津。
听完后,我又向妈妈那儿得知腊肉的做法:将腊肉放入盆中,放入干辣椒、花椒、盐、白酒,抓拌均匀,让调料充分覆盖在五花肉上,盖上锅盖,腌制1个星期,腊肉颜色变深,将腊肉悬挂晾晒1月左右即可食用。腊肉的味道十分鲜美,真的是香味浓郁,油而不腻。
今年寒假,我就回到贵州去参与到了这种风俗。发现每家每户都熏起了腊肉,远在家乡的子女吃不上腊肉,父母就熏好了再寄给他们,让子女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今年过年我领悟到了新的风俗:年前熏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