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走向深处】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题记
犹忆那次端午夜,我无意发现了那本《屈原列传》。我用手将积尘缓缓拂开,走向了你的内心深处。
你出身贵胄之家,自小博闻强识,娴于辞令,在你弱冠之年,你来到了郢都,楚怀王发现了你的才华横溢,便将你留在身边,委以重任,我料你会如衮衮诸公般锦衣玉食,奢华度日,纵情声色,忘却曾经理想……
但是当秦国的铁骑蹂躏着楚国的大地时,大地在哀号,路有饿殍,哀鸿四野。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昔日那些趾高气扬的大臣们纷纷逃散,而你,却不愿与秦贼同流合污,选择了死。
汨罗江边,你手执笔墨,高管岌岌,长佩陆离,写下“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后,抱起那块置于身边的石头,那块刻着你的决心的石头。你选择了伏清白以死直。你纵身一跃,怀抱着那颗决心,顿时水花四溅,你沉入了江底,而一并沉入江底的,更是一颗真正忧国忧民的——是我将你看得肤浅了,我意识到,在心中感到了深深的愧疚。
尽管你曾因谣言、伤害、诋毁被疏远污蔑,随后又遭流放,这无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你的那颗心却从未动摇过。
在我继续向着你的深处走去时,你却同时走向了我的内心深处。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有人选择生,却是遗臭万年,有人选择了死,却是流芳百世,青史留名。你,屈原,选择了毅然赴死。因此,将芳香永远的留在了我们心中。
两千年后的一个清晨,我轻轻合上了那本《屈原列传》,人生也多了几分顿悟:在生与死的面前,我们应该灿烂的活着,也无悔的死去。而这,正是你——屈原走向生命深处的同时告诉我的答案。
【篇二:小城的雨】
小城的雨,在这个清晨不期而至,扑面而来的空气里有淡淡的鱼腥味——这是雨点击起的灰尘的气息。
小城在长江边上,多雨。
小城是一座历史古城,保留着古老的的遗风,还有几条古迹尚存的幽深小巷,青石板,麻石条,还有雨。
小城的雨,细蜜轻柔,婉约多情,回旋悠悠的淡蓝烟雾,游离在耳畔,在鼻尖,沉淀在心底。与我故乡明朗清晰、缺少诗意美的雨是这么地不同。
绿树,红花,青草,都饱含着雨的灵气,轻轻抖一下它们,那灵气就飞扬出来了,此刻,就是这些从枝叶上洒落的晶莹水珠……
走在雨中,听着雨的絮语,泥土里、屋顶上、雨伞上,滴答滴答,清脆的旋律,记在心里。丝丝的烟雾中,划过一声尖利的鸟鸣声,天空被撕开了一道口子,我仿佛回到了童年记忆里的乡村。
傍晚,雨停了。雨后的天空,晴朗、干净。远处的山脉,依稀可见。梦一样的蓝色背景下,一片一片的雪浪花,流动的水花,远处的天际那不断涌向岸边的一拨一拨的海浪似的云彩,让我耳边仿佛有潮汐声。
平时,与世界像是隔着一层落满污垢的玻璃,是岁月的积尘,模糊了我们的视线。而雨后,一切很真实,无论是美与丑,没有隐藏,惟有真诚相对。又想起了那个关于彩虹的古老传说,执著而倔强的等待。柏拉图说,上帝创造人时,人都是两性的,所有人来到这世上,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雨,也是人的另一半。
离开小城的那一天,小城的雨将是我心底最深的眷念。
【篇三:奔走于热爱,栖息于诗意】
“人该是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的",在世俗中忙碌、先贤的一句提醒不免引人喟叹,但又逼着我们思考那个连答案都是灰暗的问题:我们可曾丢失所爱,或曾遗忘如何生活?
90后四川女孩在网上走红,在她的镜头里,是如王维诗中走出来的田国风光和无数置身于冰冷钢筋水泥的“城里人”求而不得的田园生活。有人因东方元素的介入与众多外国人的喜爱将其称为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典范”,这未免有些标榜,将内涵狭隘化了。情感是在宇宙间而非本国内共振的,与其说是被中国文化所感动,不如说是在李子柒身上与久别的“热爱”重逢。有所爱是种可贵的品质,它展现了细腻敏感的心灵肌理;有所爱而求之是种可敬的勇气,不但有执着,更有“冀以微尘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岁月”的与世俗抗衡而拒苟且的固执。北岛曾说:“那时我们有梦……如今杯子撞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乎,像梦一样,太多的人在人群的裹挟下前进,为了不被世俗所伤只能小心地将自己的热爱收起。任其在角落积尘,最后甚至可悲地将其遗忘。我无意谴责,至少我们还温存着对热爱的感知,才能理解并羡慕李子柒以及和她一样清楚而坚定地握住所热爱之事的少数人,才能被唤醒被感动。
更进一步看,我们只是因热爱而感冲吗?不,在内心深处我们仍渴望着一方类似于桃源、乌托邦式的净土,渴望着它们所代表的美好及诗意的栖居。当这个时代被祛魅,被同质化,我们激烈地讨论着生存与生活的区别,质问着“你是活了计多天,还是只重复活着同一天”,我们不得不失望地承认自己早已深陷于这种界于生活与生存这一灰暗地带,有些突如其来的厌倦推着我们享受些许诗意所带来的内心滋润,但又无余地重归普通甚至乏味的循环模式中,活着,只是活着。李子柒的生活不是模版,人人曾可复制,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我们重拾对诗意生活的希望,从这种意义上讲,所谓“作秀作假”只是在矮化理想,失去对这种永恒哲学命题的思考。
诚然,我们成不了李子柒。在大环境、家庭、世俗既定的规则之下,我们仍不能也不该摆脱这一轨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和她一样一边紧握着热爱,一边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毕竟,我们总会被美深深吸引。
【篇四:江南春】
江南,最美是春。惊蛰一过,万物复苏。一夜之间,桃红柳绿,河水“叮咚、叮咚”地流淌;高山“嗖嗖”地绿了起来;古寺仍然是那样,威严地立在山头,俯瞰大地……
江南,最美是春。春河汹涌,淌着春的活力。远远望着,像是一条流动的玻璃纽带,赶集似的,声势浩大。阳光洒在河面上,金光点点,一时蔚蓝蔚蓝,蓝的发亮;一时碧绿碧绿,绿得发青;一时透净透净,越过水帘便能欣赏另一边的美妙景致,纯洁得没有一丝杂质……看哪,一个个浪头打过来了!它们前赴后继,后面推着前面的,一浪高过一浪,蓝色的田野上,雪白的百合花此开彼落……望着,望着,不由得痴了;望着,望着,不自觉近了;望着,望着,不经意懂了——在前浪扑地,后浪翻腾之时,河流许下了一个心愿:愿能永不停歇,一往向前!走到了河边,倚在栏杆上,瞧着波澜的河面,恍惚间,只见广阔的大海上飘着一艘白帆,载着思乡的游子。向着家的方向前进……
江南,最美是春。春山屹立,站着春的绿意。开春时,山上只有一层薄薄的绿,时光一点一滴地从指尖溜走,没有任何能让人察觉的痕迹,只有那山才能——那绿意越发的浓,再也不是原来那样的稀稀拉拉。顺着石阶而上,低下头来,静静地盯着那一级级的台阶,凹凸不平的石面上钻出了青苔的小脑袋。它们与石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个粗糙,一个细腻;一个灰青,一个嫩绿;一个坚硬,一个柔软。终于爬到了一个休息平台,手抚摸着长势旺盛的青草,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太阳一步步地从山脚升到天空,突然射出万丈金光,撕裂了厚重的云层,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江南,最美是春。春寺居高,透着春的气息。拾阶而上,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却见一座古寺。它古香古色,也不知究竟有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了。仔细瞅了瞅寺庙,竟是一座端端正正的四角方亭,亭身的廊柱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花纹,与周围的鸟语花香倒是十分搭配。推开寺门,一股浓重的闷厚浊气竟让我喘不过气来。脚踏进门槛,兴许是积尘太厚,刚踏进一脚,顿时尘土飞扬,看来已许久没被打扫过了。墙角的蜘蛛网形态各异,花纹样式挺美,我便调侃地称这尊寺为“蛛网寺”。漫到后院,站在小亭中,不禁想起李白也曾站在亭中对月光吟出千古佳作……
江南,最美是春。江南,是一条河,传承文化,经久不息;江南,是一座山,显现葱郁,万古长青;江南,是一尊寺,见证历史,谱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