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愁】
昨夜我漫步在橘子洲头,湘江河畔。
走在寂静的小路上,远处隐隐约约听到人们的欢笑声,偶尔几只惊飞的雀儿划破平静的夜空,江上唯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在江面上起伏,不久,一声低沉的船笛惊醒了我内心的沉默。
走着,走着。
小路上,叶影低语着什么,几只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中独行着,一两只蝉儿,在秋天的萧瑟中,唱出最后的乐章。一些老树,在月光的照耀下,反而更加苍白、恐怖。
走着,走着。
举头望明月,皓月当空,可是群星却无了,一皓月独处夜空,不免让人有些凄冷与悲惨的感觉。偶尔一盏孔明灯划过天空,让冰冷的夜空有一丝温暖,可一会儿就消失了,无影无踪,就像它来时那样。
走着,走着。
坐在河畔,秋风洗面,大江东去,我的影子在江中摇摆不定,时高时低,时长时短,被这滚滚湘江,弄得头晕眼花,没有方向,没有思想。渔船上的微光,给了光明,但江一怒,便消失在茫茫江面上。
走着,走着。
看到都市的大楼,五光十色的灯光,人山人海的人群,却怎么也感不到温暖。看到江雾一起,心绪就飘了,飘到家乡的小屋,想起母亲的微笑,想到家中可口的饭菜,刚想尝一口,就被人们的吆喝声硬生生地拽了回来。这时人群已散,只有秋风在耳边徘徊。像一场戏一样,戏开始时人山人海,戏结束后都已散去。心中不是个滋味,只好随风而去,闲走,想象着老家的亲人在干什么……
浪淘沙湘江东去,灯火通明心却寒。
秋风又染湘江畔,中秋何时把家欢。
【篇二:回味身边民族之趣】
低头看小路之纹路,抬头仰望天空之蔚蓝,身边点滴有所汇集,民俗风趣,渐渐回味。
——题记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关键在于这里地道的原生风俗。而我,是要讲述中国五千年文化至今所流传千古的演变结果。
我生长在湛江,自小是吹着海风,听着船笛,闻着海腥味长大的。海边的骄阳落日更是美赞了。我并不是要赞美湛江的风景有多好,空气有多新鲜,今天的主题在于民俗。当然了,生长在海边的,自然对海的了解也颇深。清晨,太阳早已跳出了地平线,渔夫一天的生活也打了个开头。从撒网到收网,从空空如也到满载而归,这一天,算是充足了。渔民们也会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但是吃鱼时会有一个禁忌,就是吃鱼时不能把鱼身翻过来,寓意着出海时安全如故,不会出现翻船等现象;渔夫们出海时还会戴一种平安符,也是寓意健健康康。这些美好的祝愿,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扎下了深深的根。这是一个小小的对风俗的诠释,也阐诉了湛江生产劳动的低基。
风俗的魅力是制胜的。至今街上任有人举着糖葫芦在叫买,这使我想起了已渐消逝了的老北京,它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至今的胡同中似乎还掩没着某种已被尘封的文明,很少人能把它们发掘出来。咬下一口糖葫芦,酸的,甜的,两种滋味交替而来,令人感到渐渐的心酸,圆圆的果儿缺了个口,好像代表某种东西不会再重拾一样。不过,那种滋味还是沁入我心,酸中带甜,甜中有酸,是把我国的历史又萦绕了一遍吗?
再聊长远些——蒙古族,我国的少数民族,过着远边的游牧生活,他们吃奶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好像这里是所有奶类的汇集地。对于我这种喜欢喝奶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个天地。想到这里,不禁遥望,牛儿马儿在怎样一种生活环境下,应该是很美妙的吧。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的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这是一身带有民族传奇色彩的服饰,里面蕴含的内涵也是无人能及的,至于是什么,也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远古保留的风俗至今还剩不少,单很多已经随着人们的遗忘埋没地下,或随风散失,所以我们要保留所剩无几的风情,让中国底蕴更加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