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生命的密码》有感】
早晨的一缕阳光从窗口射进房间里,朝阳是那么的温暖和明亮。我静静地,闻着,闻着城市的空气,仿佛还弥漫着一股旧中国的腐败之味;听着,听着窗外的风声,仿佛还回荡着“新中国成立!”的宏声……
他戴着眼镜,他面带着慈祥的笑容,他的话语中带点宁波口音,诚恳而真挚。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是谁?他就是谈家桢。谈家桢院士是中国遗传学界的一面旗帜,已走过了百年风雨人生。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个被赋予培养青少年的使者,奇迹般地在我国遗传学中,培养着青少年的梦想之种,逐渐使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中国的历史过程,风风雨雨,艰难跋涉。从满清王朝被推翻,继而是军阀混乱,民不聊生,那时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的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真正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俗话说得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被赋予严峻使命的我们,该怎样体现自身的价值,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呢?
我们的科学家们,用自己一生求学的态度,热爱祖国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走过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在历史上留下了点点足迹。比如竺可桢: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冲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28岁的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竺可桢相信: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也是当年许多爱国科学家的共同感受。谈家桢就是如此。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对他有过多的认识,并不知道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叫做“谈家桢星”,可如今,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是个多么响当当的称号。这位大科学家所讲述的小故事、小经历,都令我叹为观止:他的童年、美国与中国的友好会、与费孝通的一段往事……这所有的点点滴滴,体现了中国所走过岁月的经历,和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史的进步与腾飞。而谈家桢所参加的事业,经过了三十多年徘徊的中国遗传学事业,在改革开放的盛世,正呈现出万紫千红,春色满园的大号景象。如今,生物学研究这面大旗真变得愈发璀璨夺目,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历史如一列火车,往未来不断前进着。历史会有辉煌之时,也同样会有腐败之时,再塑生命的密码,是我们的使命。而未来跨世纪的人才,也正是今天承担着学习任务的青少年一代,各类层次的人才,任重道远!
我沐浴着东风,遥望着南天,抚今思昔,不禁感慨万千……
【篇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十九世纪末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曾不乏叹惋地对媒体说:“物理学发展已经濒临极限,该研究的都有了定论。”但就在这句话出口后的十多年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便向牛顿经典力学气势汹涌地扬起了战枪。
我想,极限终究是主观看法居多。一时的山重水复,诱人畏葸不前,但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科学如此,艺术亦如此。
曾几何时,宗教的乌云阴霾黯淡了整个科学的蓝天。哥白尼临死方敢抛出“日心说”,仍然被教会的打手鞭尸,布鲁诺高呼“让真理的利箭万箭齐发”,则被处以火刑。试想,在上帝尊贵的躯体面前,激进的遗传学如何发展?上帝似乎便是遗传学的压顶泰山,便是极限。但是,这时出现了个达尔文,进化论的重拳雨点般痛击神学的软肋;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又将上帝无比尊贵的躯体践踏的体无完肤。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对极限的突破,我们可能仍将在诵经祈祷的靡靡声与教会的压迫窒息下醉生梦死。
曾几何时,权威头上的光环让人不敢仰视。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不是自由落体的极限吗?又如何会在比萨斜塔上十万目光前被两个铁球愤怒地击穿?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声称对“哥德巴赫猜想”无能为力,无法进一步论证?但这个极限,又是如何在一个落后的国家中被一个叫陈景润的年轻人突破?
科学发展本来就如汹涌的洪水般,无可阻遏,无所畏惧,没有极限可言。而艺术呢?
文学方面。当华美绮丽而又言之无物的骈体文充斥整个文坛时,文学是否发展到了极限?且听白居易遏流高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格调呆板无味的八股文与“之乎者也”的老学究文风泛滥成灾时,文学又是否面临着极限?且看鲁迅坚定的《狂人日记》,文学便在他们挖开的突破口汹涌地开始宣泄。
音乐方面。当指法繁杂而内容单一的宫廷音乐盛极一时,巴赫又是如何突破极限,开创一个“巴洛克时代”?而当现实主义流派喧嚣无比时,贝多芬又是如何用浪漫主义的乐音倾诉自己的激情?
无论是科学、艺术,还是现实生活,所谓“极限”只是弱者懦弱的通行证,智者酝酿突破的出发点。正如无尽的黑夜总会迎来嘹亮的鸡鸣,所谓的“极限”又如何能阻遏探索者的脚步?
百尺竿头,终会更进一步。
【篇三:梦中一生】
周末的时候,匆匆从医院回来的妈妈神秘地从包中拿出了一本黑灰色的书籍——《生命的密码》,我的目光一下子被封面上的老人吸引了:谈家桢——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泰斗,原来这一本书是讲这位院士的“发迹史”啊!,我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
看了许久,眼睛不知不觉惺忪了起来,迷糊中,我走进了一条古巷,墙根芳草萋萋,脚下凌乱的石板构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闻着空气中清新的气息,眼前的慈城真如一幅画,不愧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走着走着,只见邮局的小楼上,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正从楼梯上走下来,根据我的直觉,他就是谈家桢。
一下子,石板、墙根、邮局,连脚步声都不见了,画面一下子切换到了一座透露着浓浓的西方现代气息大楼前,一看校名“宁波斐迪中学”。噢,我记起来了,书中说这是一所由英国教会办的中学,谈家桢爷爷小时候就在这儿读书。过廊上有捧着书匆忙跑过,也有托着试卷飞奔或慢步的教员走过,谁也没看不见我。我往一间教室里窥望,只见一个外籍教员向正在向在座的学生提问:“人是谁创造的?”教员敲了敲一位学生的桌子,让他回答。他抿了抿了嘴,憋了半天也没回答,自然,他受到了批评,他就是谈家桢……过了好久,他大声说道:“虽然我现在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相信一定能正确地回答。”如此豪言壮语让我由衷地佩服。正当我自忖之余,美丽的校园以及那大理石般光滑的建筑又不见了。
黑黝黝的实验室里,我小心地走在过廊上,耳边传来时有时无轻微的嗡嗡声。我把向内的窗户打开,只见一位青年的科学家在一个破旧的实验室中记录着一些什么东西,他时而拿着铅笔做记录,时而又踱到一只关满果蝇的大透明箱内观察。我静静地走到他面前,啊!是青年时期的谈家桢爷爷。我试图与他招手,可他并不能注意到我,只是继续投身在科学观察中,我不禁为谈家桢爷爷做事的执着、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又一下子,所有的场景都不见了,耳边只些许传来几声谈论的声音。
我站在一张红地毯上——中南海!我一看就知道了,两位西装革履的人士在一起激动地握手,是谈家桢爷爷和敬爱的毛主席!下面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也跟着鼓掌。在掌声余音未定之时,人们扭曲了,我又出现在一个地方……英伦三岛的初秋凉意正浓,谈家桢与中国代表团在参加第17届国际遗传学大会,谈家桢口若悬河,回答了“人是谁创造的”这个问题。
我猛的惊醒,这次梦境竟带着我穿越了一位伟人的一生,让我见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我终于领悟这本书题的真正意义——只有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非人的成就!
梦醒了,书还在,谢谢,谈家桢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