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花丛之中】
照片,锁住了一个笑容。
在我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放着这样一张照片:我穿着一件粉红色的棉袄,躺在花瓣铺成的地毯上,闭着眼睛,笑着。微风在吹,花香在飘,树枝在摇,心神在荡,一切都显得那样和谐。
照片,把我带到了花从之中……。
只记得那次,我去外婆家只为那花丛。春天,唤醒了一个个沉睡的花蕾。
小心翼翼地走近这片花的海洋,惊叹道:“好漂亮呀!想不人间还有如此优美之地呀。”我激动得又是蹦又是跳。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花香,它们围着我,转着,舞着。我突发奇想,要是我的家就在这花丛之中,那该多好啊!
最抢眼的是那粉嫩的桃花。我轻轻地慢跑过去,来到桃树边,小心地抬走一朵桃花的“下巴”,“啵”的吻她一口。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美呀——呀!”我动心了,摘下了那朵被我吻过的桃花。那美样,让我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捧着她,自言自语起来:“你怎么长得这么美呢?是不是有什么养生密诀呢?还是你本来就很美呢?”千言万语从我嘴里冒出来。
那一团团紫茎花抱着光秃秃的树枝,是怕它冷吗?紫茎花一团团,一簇簇,布满了整棵树。好一个贴心小棉袄呀!
风一吹,花瓣纷纷落下,铺了厚厚一层。我想也没想就躺了下去。哇,好软,好香,好舒服。我闭着眼睛,笑了。老妈来了“咔嚓”,拍下了我最轻松最美好的瞬间。
【篇二:深圳大梅沙游记】
前段时间,我和爸爸妈妈去了深圳,我们计划要去大梅沙海滨公园去玩一整天。
出发前一天,我还担心可能会下雨,但当天阳光明媚,正是去海边游玩的好天气。在去海边的路上几乎都是拿着游泳圈的人们,不断地涌进大梅沙海滨浴场,我们也随着人流走进了大梅沙。
哇!大梅沙的人好多呀!沙滩上、海面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沙滩上的沙子金黄金黄的,一脚踩上去软软的好舒服!有七个巨大的“鸟人”站在沙滩上,它们张开着翅膀好像要飞翔的样子。海边的周围有不少哨塔,每个哨塔上都挂着两个救生圈,还坐着一位救生员。海边时不时还会冲上来一些小巧漂亮的贝壳。
我怀着激动的心跑进海里,因为我是第一次接触大海,所以只敢在靠近岸边的地方戏水,可没想到,海浪越靠岸边就越大,突然一个浪打过来,我一下子像个小贝壳一样被冲上了岸,还喝了几口海水,好咸哪!我被吓坏了,怎么也不肯再下去了,爸爸告诉我,深一些的地方浪反而小些,越靠近岸边浪越大,我半信半疑,怀着忐忑的心跟着爸爸下海了。
我在海里拉着爸爸不敢松手,眼见海浪就要来了,我紧张得心里像住着几只兔子,不停地跳来跳去,结果浪不但没打到我,还把我高举起来,好玩极了!每当一个大浪扫过,欢呼声、尖叫声就连成一片,响彻云霄。
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就到了晚上,由于涨潮的原因,海浪更大了,我正玩得开心时,突然一个大浪“刷”的一下把我打翻了。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密诀”:当浪来时我就背朝着浪,再随着浪潮跳跃起来,浪就打不着我了。我们一直开心地玩到晚上九点钟才依依不舍地走了。
我决定,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努力工作带爸爸妈妈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篇三:关于读书】
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书。书也随着我的年龄变化而变化。
在我还不认识字时,妈妈给我读故事。我躺在妈妈的怀里一边听着妈妈的声音,一边看那些有趣的配图。这形成了我对书的第一印象:书一定要有图画。后来一看到书,我往往先看看有没有有趣的插图,再决定我读还是不读。妈妈看到说:“怎么能这样?读书是读文字又不是看图。如果作者看到你这样读书,准被气昏。”再后来长大了,书读多了也就习惯没有图也可以读书了。
三四年级时,是我最喜爱读书怕时候。《亲爱的汉修先生》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它不是以写故事的方式写事,而是以主人公的日记形式。我觉得这好难!一个大人模仿小孩子写日记,不容易!可作者写得那么真实,有悲有时喜,也能从日记中看出这个孩子有长大,心灵在成长。它还告诉写作的密诀,应该多读书,多观察,多听,多想和多写。
我还读过《兔子坡》。它讲述的是一群可爱的动物们生活的地方从衰败到兴旺。读完它,我觉得和小动物交往并不难。只要你爱它们,它们也懂得,也会对你好,报答你。有时你对小动物说话,它们不是听不懂,只是不会回答罢了。人与人也一样,只要真心相待,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和谐的事了。
第一次读《青鸟》时,真是没读懂我只是觉得好神奇,读完之后有些迷糊,好像我也是小主人公一样刚从仙女世界出来。长大一点再看就明白一些了。青鸟代表着幸福,两个小主人公代表人们寻找幸福,走了一大圈才发现幸福就在身边。许多人只有经历一些事情才能发现幸福,才能成长。我还没有发现,我认为自己还在成长,还需要时间。
我常常独自读书入了迷,心里就会随着它的情节起伏,悲伤的情节,我会哭泣,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会感到欣慰。老师也曾告诉我,一个好作家写到高潮时,自己也会发生感情,可能会大哭,忧愁,兴奋……我很惊讶,没想到作家写书时和我竟有几分相似。
我认为人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多么美好,珍贵。书或者说文学能创造这种世界。我也有,但仍不够丰富,所以我需要读更多的书。
关于读书,我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