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游福建客家土楼】
寒假来临,我们全家要去福建游玩,客家土楼是我们选定的目的地之一。
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们来到了观景台。从外形看,土楼构造简单,只见黑瓦和黄泥墙,但布局错落有致,从上往下望,屋顶的形状就像四个圆形菜碟和一碗盛汤的方形大碗,摆放在群山之中,像是在等待游客细细品尝。这就是被戏称为“四菜一汤”的土楼群。走近了看,泥墙高大无比,巍峨耸立,这土墙有一米多厚,用红土、黄土、碎石、石灰夯筑而成,中间夹杂着一条条竹片,竹片类似现代建筑的钢筋,起到拉牵作用。经历了几百年的日晒雨淋,泥墙还保存完好。走进了唯一一座拱形大门,上面题写着“步云楼”,这是一座方形土楼,天井呈长方形,天井内有口井。土楼有三层,每层的功能不同:一楼是厨房,二楼是粮仓,三楼是卧室。所有房间的材质都是松木,土墙和松木可以让房间冬暖夏凉。温暖的阳光从天井洒下,土楼的角角落落都提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勤劳的客家人世世代代在这块风水宝地幸福地生活。
要说土楼也有排名的话,距离田螺坑4公里的裕昌楼就是老大。裕昌楼建于700年前,是一座圆形土楼,是刘式家族的自豪,是南靖最古老的土楼。天井的直径有35米,共有4口井,上下共有5层,270间房。不仅占地面积大,体积大,最令人惊叹的是楼层向左右倾斜,三楼向西倾,五楼向东倒,但却坚固无比。所以又称“东歪西斜”楼。
可以想象,傍晚时分,男人们耕作回家,土楼升起了袅袅炊烟。竹林、芭蕉树、松树布满了山坡……客家人在这片“世外桃源”和和美美地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篇二: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无意间翻开相册,其中一张是我和小妹妹的合影,小妹妹笑得很甜很美。看着照片,我的思绪回到五年前的初冬。
一个周末,妈妈公司到山东滕州举办公益活动。临行前,我带上一些自己的学习用品。高铁站下来后,我们转乘大巴前往滕州希望小学。一路上,天空灰蒙蒙的,远处的黄土坡上,一排排黄泥墙红瓦房,几乎看不到什么绿色植物。突然,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楼出现在我眼前,与周边环境比较,有点格格不入。后来听校长介绍,这是两年前,希望工程捐助的学校。走进教室一看,吓了我一跳,里面的课桌都很陈旧,高低不一,斑斑驳驳。
走进“操场”,实际上那是一块泥地,齐刷刷地站着一群黑黝黝的小朋友们,叔叔阿姨给他们带上鲜艳的红领巾。升旗仪式上,红领巾和红旗一样耀眼亮丽,随风飘动。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引起妈妈的注意,妈妈把我带到她身旁。小妹妹穿着破旧却干净的衣服,耷拉着脑袋,脸微微发红,手轻轻地拽着自己的衣角,乌黑的眼睛不时地偷瞄着我们。我主动和她攀谈起来,原来她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很少回家,她想妈妈!这就是电视里经常说的“留守儿童”。我把带来的学习用品一股脑都塞给了她,她愣住了,憋红了脸轻轻地说:“谢谢姐!”。她转过头去,看着不远处的奶奶,举起手里的礼物,高兴地笑了,稀疏发黄的头发散落着,圆溜溜的黑眼睛眯成了缝,笑容在她脸上洋溢着,那么灿烂,那么自然,那么的发自内心,又是那么的令人不舍。
整个活动,她都抱着这些礼物,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在她的脸上,我看到了幸福和满足,虽然只是一点点学习用品。
这张照片又重新收藏进了照片簿,而这甜甜微笑的画面也永远收藏在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