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解惑】
千载已过,谁来解惑?万世了浮云,孰能懂我?
也曾自恃才干,孤高到不在意他人评价。后来遇见花满枝丫,才知道不打弯的笔画不成画。
也曾满腹疑惑,不解为何世人对所谓的大师真迹如何追捧,后来听见雨落雾凉,才明白何为字中有真意。
看着刚刚在山东出土的碑文的拓本,左手执湖笔紫毫,宣纸上篆书的劲道刚好,抬头看表,离我预计的时间不差分秒。
我得意地把作品递给姥爷,却只得到一句不知听过多少遍的“裱起来吧。”
写得好不好?好。怎么评价?裱起来吧。明明是带着赞扬的语气,却也莫名地让人不爽。
执着于在生宣纸上勾勒出篆书柳体那般公整的字迹,细致到就如同用狼毫描摹工笔山水,连收笔时的弧度都分毫不差。带着无人能懂的心态茕茕孑立,踽踽独行,仰天长啸却又无可奈何。无人渡我。
那日霜迟雨幕花薄凉,风卷云游窗。在老师的陪伴下,我去拜访一位在行内小有名气的装裱师。
那位与老师聊得正投缘,我便在他的邀请下去书房参观,只见屋内四壁都挂满了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明明是不同的内容和字体,却莫名地感觉这些字出自一人之手,笔力凝聚,严禁工整,紧凑而不失疏朗。
装裱师进门,见我看着墙上的字画出神,笑道:“怎的,看个字还能看呆了?”“敢问楷书四大家的字体中,前辈更亲近于哪种字体?”我回。对方摇头,笑而不语,倒是让我觉得我这发问可笑了。“你可知颜真卿用的是何种字体?”“颜体。”“那老夫自然是用樊体了。”樊正是前辈的姓氏。
这种人,怎么会像那些毫无感悟的初学者般,一味挪用他人字体?
“你这小子,走神。可是思有所悟?”我刚想开口,告诉前辈,却被打住了。“哎,别说,说了就不灵了。”像哄小孩似的。
告别回家后,我突然想尝试用小篆写我最喜欢的那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同于以往写的那些和碑文拓本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是我的字迹。
碑文上的字迹再美,也是写给那些故去的英雄豪杰的;书法家的字迹再美,也是源于本人有感而发。朝有所感,岂属他人?
人们对书法大家的真迹拼命追捧,而厌恶赝品,除了那些我听不懂的经济市场学的缘故,到底还是因为怀着追名逐利之心去模仿的人,会脏了字中的心境吧。
我不懂我。一味模仿古代贤人,却不能看清自己想要写什么样的字。
若吾辈字有魂,定为毅然不屈之魂;若吾辈字有骨,定为立于天地铮铮傲骨。
若以心为剑,必当负绝世名剑行世俗之路,一路绝尘,剑拔出鞘则定乾坤。
不是心中有惑,是我不懂我;若有字懂我,亦能解惑。
【篇二:看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邀我去浙江展览馆见面!
好吧,Go,go,go!
刚进展厅,就看见了蒙娜丽莎带着神秘的微笑看着我。她的头发自然地披了下来,两只眼睛含着笑意,手上的衣服皱得就像手镯一样。两手相交于胸前,向我打招呼。她笑着说:“Hi!终于等到你了!”
“哇!达·芬奇的原作啊!”我禁不住兴奋地大喊着,“这可是真迹呀!”
“不不不,我是《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在法国卢浮宫呢,她才是达·芬奇的真迹!”蒙娜丽莎笑着说,“我是她的分身,是一位达·芬奇的追随者创建我的!只有像我这样的类似真迹的作品四处展览,才能分担一点真迹的负担!”
在她的介绍中,我了解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本是一位朋友请达·芬奇帮忙画自己的妻子。因为是友人请求,达·芬奇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且一画就是四年。可是这幅画实在是太好看了,以致于达·芬奇都舍不得将它送给友人了,于是就自己把画留了下来。
之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只是和其它作品一样悬挂于法国卢浮宫内,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过多关注。可是有一天,它被偷走了!警方经过多方追查后发现,是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意大利人干的。他认为意大利画匠画的画,不应该存在于法国,而应该留在意大利流芳千古,于是便“光明正大”地拿走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小插曲,《蒙娜丽莎的微笑》一下子名声大噪,不少人都赶来参观她,欣赏她的神秘微笑。
原来一幅画也有那么多学问啊!蒙娜丽莎,今年冬天我们再次相约法国卢浮宫,我来看真正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篇三:春游】
告别了寒冷的严冬,迎来的是温暖的春天。春暖花开,我们必定少不了令人向往的春。
校长大发慈悲,带我们出县城,去绍兴春游——本地春游。同学们非常欣喜,在出发的前一天,就商量好要带什么。
到了当天,我早早地一下子就起了床,心中抑制不住的兴奋,从来没有那么早的来到学校。走进教室,我发现同学们都已经到了。大家拿着手机一边聊天,不亦乐乎。
很快,令人兴奋的旅行开始了。我们向着"三馆"方向,准备出发。途中,我们有说有笑,一边打游戏,一边吃东西,一边听音乐。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到达了"中华孝德园"。
来到了“中华孝德园”门口,两座石狮子脚踏祥云,正视前方,十分威武,做工十分精细,气氛十分严肃、端庄。上面还镌刻着几个字介绍着它们。走完一圈后,我们在一座亭子前拍照留念,然后便返回车中吃午饭。接下去会去下一个景点——兰亭。
兰亭的氛围很不一样,四处洋溢着笔墨、书画的气息,真不愧是存放大书法家王羲之真迹的地方。宁静随和,给人一种惬意的感觉。
然后,我们来到了这个地方的"精华之处”一一鹅池。池子中放着水,还有一些金鱼在那里游来游去。当然少不了至关重要的鹅了。它们憨态可掬,像老爷一样走来走去,很是惬意。一会儿在池中玩耍,一会儿在梳理自己洁白发亮的羽毛,一会儿又在吃东西。实在是有趣,我们都在这里迟迟不肯离去。
随后,我们到了存放大书法家王羲之真迹的地方。他的作品苍劲有力,十分洒脱,从不拖泥带水,时刻展现着自己的个性一一豪放!笔法飘逸,十分受后人的喜爱。
我也立下目标,希望能变成像他一样的大书法家。不过想要和他一样,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练习才能造就的。
这次春游,增进了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我的感想是:祖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大家感觉良好,我们为祖国骄傲。
【篇四:传承与创新】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传承与创新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一直遵守着旧规矩,就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其他的书法临摹,像李斯等等。他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别不出真假来。别人终于对他说出了要创新。他听后慢慢冲破束缚,发扬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创新,就是不断地推陈出新,也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作品。
王安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曾称雄于个人电脑领域,被称为美国式成功创业的典范。进入8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业迅速发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其他公司相继推出了体积小且可以互相兼容的个人电脑,其价格只是王安电脑的1/3,而且可采用市场上的通用软件。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导致销路越来越窄,作为公司继承人的王安博士的儿子不得不在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文件上签了字。可见,一昧的“传承”的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不缺乏要传承的东西,但也需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汗水酿成的琼浆,它历久弥香;创新,是向往的彩虹,它绚丽辉煌;创新,是一道铜墙铁壁,它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