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在露白横江的异乡秋夜里,是谁,不理美酒的醇厚,不知桂花的飘香,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深意的诗句——“月是故乡明”。清清浅浅,却道破了我们对情感与认知之间的天平。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那莱茵河畔更饱满的月亮,巴黎更浪漫的风情,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都不及家乡小巷转角处那一束橘黄色的灯光。
那南方小城弥漫的温暖空气,屋顶冒出的缕缕炊烟,餐桌上香喷喷的饭菜,还有老师办公桌上批改的作业,似曾相识的脸庞……这一切,都不时在你心海萦绕。
任你走多远,在异国他乡也能骄傲的怀想。
老舍先生去过巴黎,住过伦敦,痴痴念叨着的却还是北京。说别国城市繁华喧闹,却不及中国城市的人情味。有谁不知道老人这份偏执的喜爱,全因那情感天平,早已沉沉的倾向自己从小生长的京城。因此,老旧的城墙满具厚重的美,养鸟种花的人有着雅致的可爱,就连胡同小巷中的传来的吆喝声也是朴实而又亲切。
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份绵延的情丝。因为这种牵挂,便含着笑和泪,纵容自己那份偏执的认知。
即使那山不那么巍峨挺拔,也是绵绵的;即使那水不那么秀丽,也是潺潺的;即使衣服不那么崭新明艳,也是因为有了母亲的抚摸而变得意义非凡。让人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便能心生怀念,激荡起内心最深处的渏涟。
“月是故乡明”,诗人思念故乡的心声穿过千年的“白露与夜晚”,道出我们最不容反驳的理由。于是,我们会心一笑。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篇二:父亲的偏执,我不理解】
一个快乐而短暂的寒假已悄悄地逝去,发生在寒假的种种式式就像天空中的星星,数不胜数,也是我心头不可抹杀的一件件往事。每一颗星星都在闪闪发亮,每一件往事都刻骨铭心,不可销毁!
就在前天下午,发生了一件令我难以忘记的事,这使我十分伤心;但我也要感谢这件事,是他让我重新爬起来,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由于新冠病毒,学校延迟开学,但停课不停学,我们在家并不是闲来无事,而是在家听网课,在网上学习。那天上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准备去找妈妈要手机,拍照发群里。来到妈妈卧室后,妈妈正在哄田豆豆玩,我没有管她,直接找妈妈要手机。只见妈妈刚要将手机递给我,田豆豆却一把抢走了手机。“好妹妹,给姐姐吧!”不论我怎么向她要,她就是不给我。无奈,我只能抢了,在她手里抢来后,田豆豆竟哇哇大哭起来。爸爸从客厅闻声赶来,见状,不分青红皂白地向我吼道:“你就不能不惹她吗,她这么小,懂什么?!”这句话在我心里回荡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怒气冲冲的回到房间,猛地关上了门,父亲听到门声后勃然大怒,来到我房间打了我,我再一次哭了,哭得撕心裂肺,妈妈及时赶来,阻止了爸爸。我不停的哭泣着,爸爸再一次回到客厅,嘴里不停地骂着。我躲在卧室的角落里,此时的我就像一只小羊,迷失了方向,在森林里的某个角落里低声哭泣着,不敢大声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
其实,我的心里非常明白,爷爷奶奶以及爸爸他们都不喜欢女孩子,一心就觉得男孩子都是好的。自古以来,大家一贯认为男尊女卑,男生都是最好的,而女生却十分卑微,大家所谓的重男轻女,都是封建思想!因此,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在这种家庭里,想要不低声下气,唯有好好学习,将自己变强变优秀!”
现在,社会上男女数量,根本不成正比,我曾不止一次的幻想过,随着时间流逝,男生会覆盖全国。活在当下这个家庭,我不求能够获得多么好的生活,只求我和妹妹以及天下所有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的女孩能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妈妈曾说过:“唯有学习,才是女孩子最好的出路!”我一定会铭记妈妈的话,向所有重男轻女的人证实:谁女不如男!女生一定会有自己的“天下”!
加油!女孩们!为我们接下来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吧!
【篇三:只求花般的坚守】
秋风谢了花,点点滴滴凄凉意。他却道是哀而不悲。落红,不是美丽的凋谢,而是真我的绚丽绽放。没有人会不理解花的执拗,那宁死也不放弃自我的偏执。花如他,在北海之荒开遍了忠贞海棠,他似花,在孤山云野留下淡香梅迹。
白发苍了,节旄落了,流年如刺,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北海的雪依旧是坚硬如铁的洁白,奈何?
任何妄图改变他赤焰忠心的事物,都唯有化作雪水,量它坚固无比,也改变不了苏武不从匈奴的决心。
洁亮的冰湖映出他苍老的容颜,皲裂了的皮肤,与那眼中不曾改变过的忠贞坚毅。
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他一直如是坚信,只是有时,他抱着羊群入眠时,那柔软会让他恍惚流泪。张开眼,外面白日已尽,孤苦十九年,他把代表自我的忠贞海棠种满了北海之荒,他坚守着从未改变。苏武二字,也因坚守自我,名传万代。
他追求风般的自由与那白鹿青崖的逍遥。本为风之子,又何必趋附时俗地将自己锁在那紫禁囚笼?
然后,他醒悟了,晓畅了,坚定地转身离去。贵妃研墨,士力脱靴,换不来他一刻的迟疑;皇帝挽留,宦官让道,也不能让那潇洒白衣驻足不前。曾经的错误,曾经的迷失,曾经的彷徨,全都不再。余下的,唯有天上人间那坚守了自我的洒脱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对自我的坚守,从未改变。青山绿水,长江两岸,他的身影从未离去。即使会孤独,会闪过放弃之念,他从未真正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他用一生,将那洁傲的野梅,种遍天下山山水水。李白二字,也因坚守自我,光辉永存。
他们都懂得坚守的意义,他们都了解孤独的价值,富贵如行尸般的活,不如贫贱却有本性地走向死亡。花谢有常,人生无常。没人知道,当自己的花谢于秋风之后,自己的人生会怎样。但我知道,无论怎样不堪,我也会坚守到化作尘泥那一刻,万物消亡那一瞬。人生,不求日月般闪耀长久,只求如花的偏执——坚守自我。
【篇四:原则,是拥有理智的偏见】
人们将那些极度追求原则的人叫作“偏执狂”和“强迫症”。那对一切事物疯子一般追求完美与原则的,是偏见。真正的原则,往往隐藏于陌生人不曾表现的一举一动中。
萧伯纳的在《卖花女》中刻画了一个语言学疯子。他追求一切标准的发音和完美的音色,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着伦敦大街小巷各语种各发音。贫民窟的人用包含敬仰的眼视望着他,因为钱,因为权,却不知这一个“学识渊博”的语言学家背后是待人毫无底线的冷漠与刻薄。他将对语言的严谨用在了生活上,偏执到冷酷的性格,那“高极线”原则的追求无一不显着他疯子的本质。这是对生活的偏见,是活在内心一隅身处井底对外面恶意的揣测,这种原则,失去了理智。
对高处的人,人们往往用敬仰的尊敬的心理去看待他们的一切——那是一种近乎于盲目的崇拜,好比是中世纪神对欧洲人民的精神控制。若有一个人苏醒,便会发现《圣经》的原则早已成了对世界的偏见,那变态对人欲的控制,不是原则,是原则之上的偏执与占有欲。
后退一步再去看待偏见,扫去了愤世嫉俗的狰狞,留下的理智,便是原则。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是”与“这”两字区别的描述让人为之惊叹。从郭沫若的《屈原》写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生活中“你这个没骨气的人”嚣张的“你是个好小子”,一个个例子信手拈来,趣味之中便是原则的闪现。这一字一句的斟酌,看似偏执,却是对文学谨慎之风最好的诠释。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炼了字,方使文章不落入“套板反应”,也不会落人下乘。
这便是原则上,对文章一字一斟酌不是过于追求原则与成事完美无缺的偏执,不是关于对方案不符心意的偏见,这恰恰是对文学的与热爱。惟有运思,方做得出好文章。有时,那字里行间细致入微的探索与发现对于处人是偏见,于内细细一想,是对文学的尊重啊。
有本书叫作《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在对人心理的剖析中,显而易见的是“左手原则,右手偏见”。看似天才般的原则,若如鲁迅笔下〈〈二十四孝〉〉般愚顿,那么“孝”便会成为老人从封建陈旧的世界看待世事的偏见;看似疯子般的偏执,若退后去以平常之心面对世界,DNA将是克里克眼中优美的双螺旋,而不是满纸枯燥的数学公式。
当原则与偏见想遇,两者都是对世界独一无二的法,最大的差别,便是理智与偏执的对比。原则,是拥有理智的偏见,因而天才般的原则,被世界适应,走向最后。
【篇五:谈执著】
所谓命运,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每个人只能是其中之一,不能随意调换。面对命运有三类人。第一类自吹自擂声称其万能;第二类喜欢平淡,偏执于偶然性;第三类人信仰着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字典里行与路共用一种解释。于是产生了执著。
“执著”不可否定,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执著的人能获得上帝的另眼相看。这里有一个例子。史铁生,一位双腿瘫痪的作家。身体的残缺已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了。但他却在这样深刻的困境中,苦苦追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这种勇气与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于自身生活的警醒和思考。
无论是神明还是科学都没有给他写过保证书,但他却挺下来了。执著能给人一种力量,使人绽放出一种光辉。
在执著中,我们开始学会尊重自己的理想,萧芳芳曾说,生活是很过瘾的。我想是这样的但只有执著的人,能坚强地抵挡住人生路上时不时的撞击,达到最终的幸福生活。执著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唬住,因为坚持下去你将发现它不过是一只纸老虎。
但是,执著不等于偏执,不等于固执。看过一条新闻,有位农民,非要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他已参加了十二次高考,可惜每次都名落孙山,但他仍不甘心,屡败屡战今年又第十三次走进考场。我们祝愿他取得好成绩,却不能赞同他“一条道走到黑”的固执。人生,难道只有高考一条路吗?如果所有落榜生都像他一样接连不断地考下去,那高考的队伍将会多么庞大?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但社会在变,你高兴地看,它会变化;你消极地看,它也会变。在得到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改革的成果时,过于偏执一件事物,难道不显得落后和不识时务吗?
记得一个寓言。懦弱与固执去医院心脏科看病……懦弱说:“我少了颗坚定的心”,固执说:“我则是心硬化。”
把握好自己的态度,做一个执著的人。这才是理性却不乏勇敢的生活。执著于最初的理想,放手不拘泥于一种格调。这种坚定,照亮的不仅是你自己的内心,也能打开通向人生地平线的那条光明大道。
【篇六:真正值得崇拜的人】
你们崇拜我,但是倘若有一天你们的崇拜倾倒了,该怎么办?不要让一座雕像毁了你!——尼采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偏执而狂热地崇拜某一个人。有些人看到电视节目里的帅哥就要尖叫,把手机锁屏设成那人的脸,若是赶上人家坐飞机,恨不得提前一天跑到航站楼里接机;还有另外一些人,把崇拜的人作活佛供着,高呼着“万岁”与“万寿无疆”的口号,仅是看见了一张大字报,便开始批斗炮轰——妻子揭发丈夫,学生打死老师;更有另一些人,如今已逃到国外躲了起来,给游人讲着活摘器官的笑话,说自己追随的大师已上山修行去了。
每每看到这些崇拜以至于陷入沉迷与癫狂的人,我便不禁要问:什么人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
一个朴素的想法是:历史上的伟人、智者。
曾经的苏联有很多雕像,刻着一个人下巴浓密头上光亮——列宁。没有人说他对社会变革做出的贡献不伟大,可是苏联解体,他的雕像也被群众拉倒在地。现在的欧洲有很多教堂,十字架上有一位受难者——耶稣。没有一个人对西方世界的文明影响有如此巨大,可是若你非要我信《圣经》里的一句一字,逻辑与理性又怎么能让我做得到呢?
我也曾经读过许多智者哲人的书籍,尝试从其中窥探,看看他们是否值得我崇拜。当我读着古希腊人对于概念、理性与逻辑的辨析时,我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不禁惊奇与思维的严密,可是当我以现代科学审视他们对于自然的幼稚理论,又不得不觉得荒谬可笑。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义令我难以反驳,可是他声称动物不可以思考时的那种傲慢却难以令我仰慕。尼采曾教导我们超越与人生的意义,我豁然开朗,可是待他说“去女人那里,别忘记带上皮鞭”时,我只能对他的轻蔑感到厌恶万分。到底谁才是真正值得我崇拜的人?到底又有没有真正值得崇拜的人呢?
我想,崇拜不是目的,作为目的的它毫无意义。人类之所以崇拜,大概是出于一种对他人过分的认同与一种对教诲过分的感激。那么既然如此,我想我们应当仅崇拜他人的可取之处,取之己用,并且永远保持理性,杜绝偏执与狂热。毕竟,“吾爱吾偶像,吾更爱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