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穿巷】
在近于段塘的雄镇桥处,有一片幽幽小巷。她们像静静流淌的河流,将城市与乡村如此鲜明的分隔开来。她们像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水墨画,无声无息地呈现在你我面前。当你步入其间,那种感觉妙不可言。你看……
好几条香肠般的小巷,纵横交错着,互相交织着,宛如一张天然编织的蜘蛛网,犹如一幅刻意描画的迷宫。那里没有闹市区的繁华喧嚣,没有公园的浓妆艳抹;那里有的是朴素娴静,淡雅自然。初次走入小巷,第一感觉肯定是窄小。当你正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行走,生怕碰到近在咫尺的围墙时,常会冷不丁地与迎面走过来的陌生人撞个满怀;偶尔有一,两个赶急事的人行色匆匆地侧身从你身边挤了过去。我喜欢走小巷,她不仅带给我闯迷宫般的乐趣,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最纯真的美。当你徘徊在其中一条小巷,正要转弯时,蓦然发现巷的出口若有若无。当你以为有路可走时,而每每走过去,那里常是巷的尽头或是一户人家的后院。正当你垂头丧气,懊恼不已时,那里的风景这边独好: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桃花娇艳,娉娉婷婷。当我吸取上次的教训时,细看拐弯处时,以为肯定又是无路可走时,可却又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巷总爱跟我开玩笑,也许是因为她太过调皮,也许是因为我不太熟悉。走在小巷中,像是一场游戏,我总也玩不够;像是一个美梦,但愿长眠不觉醒。
【篇二:身边的感动】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下得真大、真美。
放眼望去,大地一片银白,像是盖上了一层“棉被”。走在大街上,路面滑溜溜的,使人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
今天我要上外婆家,但心里不免有些担心,因为通往我外婆家的路面,每次下雪由于无人清扫,路面上的雪很快就会被过往的行人踩实了。会造成路面结冰像镜子一样,都照得出人影。走上去很滑,尤其是下桥处,更是不敢形容。
我一滑一滑地走在通往外婆家的路上,这时,从远处传来“咔咔……”的声音,我抬头远望隐约中看见桥面上有一位弯腰老人的身影,好像在干些什么。我走近,定睛一看,哦,原来是一位两鬓斑白年迈的老爷爷用铁锹吃力地把桥面上的冰雪铲除掉。他站在冰面上,时不时地打个趔趄,寒风吹得他站不稳,好像会被风吹跑似的。但是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坚持把雪块一块一块的铲起来,装进小推车里,小推车也装满了,桥面上的冰雪也快扫干净了。这时,只见他的双手已冻得通红,额头冒出了汗珠,时不时地抬起手擦着。岁月的痕迹布满了老人的脸、手。
看着清扫干净的桥面,我的眼睛迷糊了。生活处处都有感动,只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记住,感动就在身边浩瀚的时空里。
【篇三:我爱家乡的洛阳桥】
要说我家乡——泉州,最让人引以为傲的地方,那肯定是被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历时六年建成。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安静的白龙,横卧在宽阔的江面上。
然而只要你略微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来。洛阳桥因建桥处水潮湍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先民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形成了“船”形桥墩,不但颇具特色,而且利于分水。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州人才开始采用。
这还不够,为了巩固桥基,他们还在桥下养殖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其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牢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才智。为了纪念洛阳桥——这一伟大的桥的建造者——蔡襄,桥上还刻有他的雕像云云。
说到蔡襄,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个关于他建这座桥的传说,请听我娓娓道来。传说从前,江底住着很多妖魔鬼怪。一日,有一巨船过此,江底的龟、蛇掀风起浪,眼看巨船就要翻了,船中旅客吓成一团。突然,空中传来人语:“船上有蔡姓贵人,不可作怪”。话音刚落,江上风浪骤停,平静如初。事后人们知道,船上果然蔡氏夫人,正有孕在身。这夫人感谢神灵,拜天许愿:“儿如长大,必建桥江上,以利行旅。”后来这小儿,便是赫赫有名的状元蔡襄。他从小就聪明,当母亲把这事告诉他时,他就默志不望,发誓若有显贵之日,必尝还母亲心愿。这一传说为洛阳桥增添神秘色彩。
啊!古人用智慧和心血缔造起来的特色洛阳桥被赞为“状元”,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