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相关作文

【篇一:欲速则不达】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题记

当今社会,办事效率是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是,如果仅仅追求办事效率,真的会达到你所想要的结果吗?我想未必,因为孔子有云:“欲速则不达。”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开始掌握执政大权,对苏联进行改革,他的改革最突出特点是在农业方面,他大规模开垦荒地,大面积种植玉米,甚至不管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只是盲目地追求产量,做着“农业大国”的美梦,最终美梦破碎,连本国的粮食自给也难以实现,这也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这是多么惨痛的代价。赫鲁晓夫仅仅是想追求产量,过快地下决定,不加任何深入研究,导致后来的结果与预想大相径庭。所以,如果盲目地追求效率,那么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谨记:欲速则不达。

还记得那个家喻户晓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吗?一个人刚插下禾苗,过了几天去看时,发现禾苗竟还没有长高一点,然后又过了几天,他来到田间,发现禾苗还是没有长高,于是他将禾苗拔高了,有些甚至根都快拔出来了,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满意地离开了。但是,又过了些日子,当他来看时,禾苗全部都枯萎了。

此则寓言故事启示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否则将会自食其果。

就像一只雏鸟,你拼命想要它飞翔,将它从高处推下,那么你极有可能看到的是它摔死在地而不是飞翔于蓝天;就像一棵大树,你希望它快点长大,拼命浇水,它极有可能被淹死;就像一个孩童,你想让他成为天才、神童,总是给他灌输一些不符合他年龄的知识,他极有可能会变成讨厌学习的人而不是天才。

欲速则不达,如果光追求速度,不在乎一些其他因素,那么等待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所以,我们做事要考虑全面,在充足的前提下出发,才会得到让你满意的结果。

【篇二:不被批判打倒】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真是爬山的好季节。于是乎,我便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趁着秋游的大好时机向老山发出了挑战,发誓:一定要成为最早登上顶峰的“雨中学子”。

刚上山时,同学们都十分兴奋,大家边爬边聊天,仿佛爬像老山这种野山并没有多累。然而,忽然,一位同学大喊道:“垃圾!”说着,他便指向了不远的前方。“是谁这么缺德?本来登山道就又小又陡,还没有防护措施,如果其他的登山者踩到并因此摔倒,那不是更恶劣?”“一点都不为别人着想!”“一点都不为环境着想!”顿时,同学们便纷纷批判了起来。前一秒,同学们还只是学生,可现在,同学们则更像哲学家、思想家,丝毫不逊于鲁迅先生。本以为,同学们会顺手捡起垃圾,却不曾料到大家以“成为登顶第一人”为由,议论完便走。临走前,还抛下一句:“垃圾又不是我们扔的,能为别人指出错误就不错了,为这些败类善后可不是我们的责任。”企图以一句话撇清自己与垃圾的关系。

一步、两步、三步……正当我迈开步伐,想要与同伴一同离开时,忽然觉得自己的心好似被那满地的垃圾堵住了,喘不过气来,越往前走,便越难受。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吗?我停下了脚步,思索着。

还记得历史课上刚讲过不到一天的赫鲁晓夫,也曾为了让苏联摆脱“斯大林模式”而一味地批判。一开始,人民是拥护他的,然而,赫鲁晓夫却让人民失望了:全盘否认“斯大林模式”,轻视重工业,还让那些本来怀着远大志向的青年们“上山下乡”当农民。最终,人民不再爱戴赫鲁晓夫,反而更加痴迷于“斯大林模式”。粮食依然短缺,人民依然抱怨,这就是赫鲁晓夫交给苏维埃的答卷。为何他会失败?是因为他的批判。他只顾反对这一模式,却无法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一想,他的遗臭万年也情有可原了。

“不能成为像赫鲁晓夫这样的人!不能随同学一同上山!不能只顾批判!”一阵慷慨激昂的呐喊从我的心中迸发出来。

“我选择留下!”我几乎使尽了全部力气,朝渐行渐远的同伴喊去。“你为何要对垃圾如此认真?你不想成为‘登顶第一人’了吗?”同学们纷纷表示不解。但我,依旧坚定不移地留了下来,清理着每个人都深恶痛疾的东西——垃圾!

半小时后,当我携着最后一份垃圾下山时,同学们也从另一头下来了。“山上并不好玩,也有许多垃圾,那些人真没素质!”“那为何不拾起它们呢?这对你我都有益啊!”我微笑着,慢条斯理地回答着。因为我知道:光批判是无用的,只有付出行动,才不会被批判打倒!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