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以诗为话题】
诗意,是嵌进国人骨子里的一种雅致,也是经历千万年风雨所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文化。
年少方牙牙学语时便是与诗息息相关的了,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认识的第一位诗人,便是李白。少时便常常坐在那皎月下,坐看一地银辉。心中暗暗过勾勒着幻想中的李白,也是于一个这样的月夜吧,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诗《静夜思》。那时,小小的心里满是仰慕。
年龄再长些时,便倾心于蒋捷温庭筠等人了。坐在方方的书桌前,点一豆烛光,品味着那首《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只是爱读,于是,便以心为舟,徜徉在诗海中,或与陶渊明一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与李璟一道守望在小楼,一道“吹彻玉笙寒”,这是千万年前,古人的浪漫与风趣了。
而林语堂先生对诗歌的认知是更深了“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向往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岁月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如果说读书是改人容颜的,那么读诗便是养人气质的,那种从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显露出的温文尔雅,眉目间晃动着的浅浅阳光,岁月与诗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那种温润如玉,是诗。
【篇二:财富】
山长水阔,天高地迥。人走在繁花绣锦间,游于青山碧水间,行至云雾缭绕峰腰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视其为财,视自然为富。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这一丘一壑,那一重一掩,便就好像我胸中的肺腑;这烂漫山花,缤纷山鸟,都是我的邻人、挚友。花鸟皆含情,在生命中须臾不离,连离乱中伤心时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相伴相随。这是我在自然中称为“理解”的财富。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生几番更迭,但不论几世轮回,山水依旧还在那里,不枯竭也不腐朽。而人生更迭,世事沧桑,仍然是青山有知的。这顶天立地的山峰经历了许多我们不晓的风霜雨雪,挺立、傲然、浩然,这是我所见到的。这是我在自然中称为“韧然”的财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行经山重水复,才会有柳暗花明的感悟。不禁想到现代都市中的高楼林立,与那消失了的“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尽了,心怀遗憾,却有缕缕云烟由此处悠悠升起。云烟流水之间,也不是一种妙契自然的情景吗?这是我在自然中称为“幸运”的财富。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不羁的诗仙与我一样,以山水之美为己身的财富。他不愿与官场上的黑暗倾轧,诗酒为伴之乐才是他所向往的。在他双目中,金钱、权贵等些俗物都不足为提,寄身于自然,倒骑青牛,清风为友,明月作侣,找到自己的归宿,诗仙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仙”。这是我在自然中称为“豁达”的财富。
有“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美,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空灵。自然是变幻莫测的,无尽之用、不竭之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山长水阔,天高地迥。我视其为财,视自然为富。
【篇三:等待】
等待是一张彩笺,寄来了我的期盼;等待也会是一群群白鸽,带着我的希翼,飞往时光的烟火中。
曾几何时,你也会将我抱的高高的,让我看到我不曾看到的风景,在我的欢呼中,你憨憨的笑声,在混乱的人群中是那么的清晰。
父亲,曾经是个陌生的名词……
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本来清闲的工作,却被另一份的奔波劳累打破。或许是儿时的年幼,无忧无虑的我,却根本不懂体谅,总是令你操心,而本来内向的我,也想让你带我去游乐园,戴上公主的皇冠,坐上我梦寐已久的旋转木马…
可我一整天连见到你都很难,这份小小的梦想被我深藏心底。但是在星辰的光芒被掩去时,心里却依旧有些失落和伤心,像是北太平洋的爱丽丝,只有孤芳自赏。在茫茫深夜中,只有数不尽的孤单碎片,将我包围。在本来应该暖色的童年,我却只有细碎的温暖,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在繁星闪烁中,我仔细地回味。在我下定决心要和你说时,你却一张火车票,将我的期望遥寄远方。
我曾自诩的孤单,也成了父亲心中无法你不的愧疚。随着时光的画笔,为父亲画上了眼角的皱纹。父爱如弓,尽最大之力,让女儿远航,可自己却孤独一人,在时光的尽头,盼望着,期待着,等待着。映着夕阳的余晖,伴着清晨的滴滴露水,等待着那一抹身影的归来。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纵然等待,却依旧无奈,并不是所有等待,都会有完美的结局,人生这一列车,每个人都会下车。我们也会知道离别的滋味,但又无能为力,只会在月光下等待,等待着远方的白鸽使者,带来一封遥远的信笺,收件人是儿时的我们。
我害怕我等不到,我害怕我望不到你的等待,我必须加快步伐,让等待不再辜负。
时光的尽头,有落花,有时光遗落下的温暖,只有父亲的身影,依旧在等待。
归属?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与意义?才会有过它的存在。可是在我的剧本里,却没有它的角色,它只是在旁观,只有偶尔,我才会想起它,可只能小心翼翼地收起它,奔波在成长的道路上,无可奈何。
慌慌张张的成长中,它却像是不该来的孩子,没有属于它的绚烂。无论何处,都不真正适合它,像是夏天来临的雪,无处安置。在试卷的层层叠叠中,它被置制在最底层,伴着离别的伤感,我们也只能是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