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外婆桥】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每每听见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外婆家乡的“外婆桥”。其实,那座桥原本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因为外婆年轻时也参与修筑这座桥,这是我给她取得别名。
小时候,我是由外婆抚养的,因父母外出务工。我特别喜欢在家门口的那条小河上的“外婆桥”上玩耍,我总是一遍又一遍的从桥头跑向桥尾,然后又从桥尾跑向桥头。因为桥的两边有石栏杆,我才没有在玩耍中发生过意外。外婆因年老体迈跑不过我就只有搬两根板凳放在门前的院子中,一边看着我一边做事。夏天,我玩累了就依偎在外婆怀里,喝着那碗早已为我凉好的白开水,享受着阵阵凉爽的风;冬天,外婆为我搓着那双冻得像红萝卜似的小手,给我喝着早已备好的姜汤。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背上了书包进入了小学生活,父母也从外地回来照顾我。我离开了我的“外婆桥”,离开了最疼爱我的外婆。
再次踏上“外婆桥”,那已是几年后的事儿了。我穿上黑色的衣服,跪在地上,望着房间里的那口棺材,那里面躺着的是我最爱的外婆,她离开了我,永永远远的离开了我。
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五和清明节的那天,我都故意不走崭新平坦的马路,从小路走回老家踏上那座桥。在桥头和桥尾放上一朵外婆最喜欢的野菊花。和我一样,每年家乡的年轻人都会踏上这座桥走向他们要祭拜的老人的坟墓。在桥头和桥尾分别放上老人们喜欢的物品。
春去春又来,这座桥经历风雨的洗礼已有七十余载。她是老一辈人的劳动结晶。她是牵着外出生活人的思念,她是我一生的思念。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
【篇二:蚂蚁聚集的秘密】
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去西山公园玩耍,不料,收获满满,我居然发现了蚂蚁为啥能聚集成群的秘密。
来到公园,小伙伴说先去五洲池玩鱼。玩着玩着,突然看到脚下石栏杆一个小洞旁黑压压的一片,我急忙蹲了下来,原来是一大群蚂蚁正在啃食一块甘蔗皮。
“呀!这么大一群蚂蚁,真好玩。”于是,我心生一计,想跟蚂蚁玩玩,研究研究蚂蚁到底是靠什么聚集在一块的。都说蚂蚁喜欢甜食,我身上正好带有一个面包,看能不能把蚂蚁吸引过来。于是,我在离蚂蚁群一米远的地方撒了一些小面包块,咦!真灵,一会儿就有一只小蚂蚁跑了过来,它在面包块周围转了一圈,好像在观察周围有没有敌人。它走到面包块旁,试图把面包块搬起来,可是,单靠它一只蚂蚁的力量是不行的,它又跑开了,我看着它,急匆匆地跑向了蚁群,过了一会,它又从蚁群走逃了出来,不过不是它一只,只见他身后尾随了一串的小蚂蚁,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了甘蔗皮向面包爬来。只见原来甘蔗皮的地方蚂蚁越来越少,面包地方的蚂蚁越聚越多,蚂蚁真是贪吃鬼,刚吃了甘蔗皮,又要吃面包,保准是几天未吃东西了。
看着蚂蚁的贪吃样,一个问题始终在脑海里萦绕,它们到底是靠什么招呼在一块的呢?靠发声?靠触觉?晚上一回家,我急忙找出《十万个为什么》,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它们不是用嘴在交流,而是用触角。
【篇三:我们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唱着。和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推开车门,走向那个白玉色的石碑。
清明节扫墓,再寻常不过了,可在我的印象里,这却是第一次。
远远就看到了那白色的墓碑。修整的颇为细致,别有一般韵味:青白色的墓碑上刻着几位先祖的名字,朱砂糁之。它的后面是似蒙古包一样的圆形土堆,我想那下面便是逝去之人的灵躯吧。周围是同样洁白的一圈石栏杆,像守卫疆土的战士般笔直的挺立。这里不似小说中描绘的那样恐怖,我倒觉得宁静庄严多一些。
爸爸帮爷爷一起将五彩斑斓的果盘食物端正的摆上去。随后,便与爷爷一同跪下,我这才注意到碑前早已摆好两个大红色的蒲团。他们先是双手合十,放在胸口的正前方,之后将身子俯下去,两手张开支在地上,如此反复了三次。每次都做得极慢,像是忠诚的教徒在肃穆的大教堂里做礼拜一般。他们的表情严肃认真仿佛正在与先祖对话。我对他们的动作表情肃然起敬。可自己又不愿对着从未见过面的灵魂跪拜,便学着他们的样子,双手合十在胸前,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
在如此安静的圣地,时间也像是被凝结了,直至小雨将歇,我们才恍悟已是一上午了。我们驱车离开我忍不住回头张望,看到白色的石碑前,在将散未散的蒙蒙雨气中有点点闪烁的金光。那是生者对逝者的敬畏,是后辈对前辈的尊敬,是中华文化永不磨灭的光彩。
之前我总是很不屑,私里认为他们虽是我的祖辈却从未谋面,又不是伟人,有什么值得敬的呢?从那日我才明白:这是对先祖、对逝者的纪念,是代代相传传对生命的敬仰,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虽是沧海一粟,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
清明节看似比其他节日冷清许多,却也有着最炽热的温度。在这一天里,我们和祖先对话,慎终追远,抚今追昔,更珍惜当下。
这是先祖逝者的节日,更是我们的节日。
【篇四:童年的照片】
每当心血来潮,翻起那古老相册时,童年的往事,一件件,就像一条条小鱼一样活蹦乱跳从大脑记忆的小河游了出来,色彩斑斓。
相册里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记得是5岁那年的10月,我和哥哥在榕城西湖公园拍的。当时我们还是长不大的孩子,走路要不是连蹦带跳,就是疾驰,或是干脆原地不动。
走进公园,最先吸引我们的是两棵大榕树。我像一头灵活的小猴子一样嗖嗖嗖左爬右登便上了树。榕树一片碧绿,枝繁叶茂,夸张点,是遮天蔽日。哥哥在树下一边纳凉一边喝水,我则在树上手搭凉棚鸟瞰全园。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湖!湖水清澈见底,水面如镜,岸边柳枝低垂,湖心亭倒映在水里,一幅绝妙的水彩画呈现在眼前,美极了。我们走在九曲石桥上,小船从脚下驶过,尚未散尽的薄雾,远山近水,湖光山色,犹如置身于《西游记》里的人间仙境!据史料记载,九曲石桥已经有百年历史,石栏杆有些已老得发黑,但质地依然坚硬且完好无损,没有一丝风化。阳光照耀下,满园鸟语花香,一片勃勃生机。于是,我们按下了快门,拍下这美好记忆。
这张古老照片已经发黄变脆了,也有些掉皮,我担心保存不了多久而写此文,以求成为永远的记忆,成就永恒。
【篇五:一路有你】
夕阳洒下一片金黄,桥上的石栏杆还留有几分余热,行道树笔直地沉浸在夕阳中,树叶闪闪发光,像被涂上了一层金色的颜料。多么祥和宁静的黄昏啊。
我和婷缓缓地踱着步,穿行在这个温暖迷人的黄昏,想起无数个放学后,我们一起走过。
在无数个类似的黄昏,西天的火烧云还未沉落到山的另一边,大地的余热还未散尽。我们一边欣赏自然美景,一边聊着天南海北。你说你喜欢郭敬明,喜欢他清丽的文笔,淡淡的忧伤。而我总是不以为然地说:“切,净是阴柔。”此时的你便无奈地撇撇嘴,轻轻地挤出一个字:“哼。”你说你喜欢浅墨这两个字,我说这两个字有儒雅的气质,有淡淡的墨香。一得到我的赞同,你莞尔一笑,眼睛眯成两弯新月,夕阳照在你的脸上,金色的光芒将你如花的笑靥勾勒得格外唯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你说你将来要当一名作家,像郭敬明那样的。你又笑着问我:“你将来也要当一名作家吗?”我摇摇头,天边的火烧云千变万化,每一秒都是不同的姿态。未来是如何,又有谁知道呢?
路上的我们,成长的我们。美丽的黄昏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又见证了我们的情谊。
一路有你,春暖花开。还记得忘带课本时,是你轻轻地将课本往我这边挪,还记得作业忘做时,是你抢着帮我向老师解释原因,还记得上课答不出问题时,是你在偷偷轻声提醒……
“计算器?”当我轻声问你时,你总是第一时间将计算器交到我摊开的手上,嗔怪道:“真是的,自己都不带。”这时,我便耍无赖地说:“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我的东西还是我的东西。”一直以来,你的笔袋总是慷慨地向我开放,你总是有求必应地借我各种文具:圆规、尺子、计算器……
很幸运,我遇到了你,与你一起度过了这珍贵的三年,一路有你,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