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儿相关作文

【篇一:北京游记】

谈到北京,我很快就想到了豆汁儿、天安门和胡同。

说得明白一点,这就是北京饮食、景区及路线的代表嘛。

北京这地方,很大,比我当初想象还要大很多。既然大,也一定有很多特别的物品!就比如说豆汁儿,那股味儿我只有在发霉的豆浆中闻过。然而到了北京,几乎每一家早餐店都有豆汁儿。我尝试喝了一口,有一点像发烧时呕吐的那种味道。要说如北京人那样,气定神闲地喝下一碗豆汁儿,咱南方人还真的做不到!当然,最具特点的也不是非豆汁儿莫属,也有一种叫“煎饼果子”的食物,就很可口了。舀一勺杂粮糊,鏊子上不放油,将面粉摊在鏊子上。待饼上冒热气了,摊个鸡蛋,刷上酱,再放些生菜、黄瓜丝、脆饼,还加各种料。当早饭吃好合适。

中晚饭,可就有极大的口福了——烤鸭与涮肉。

我们在全聚德吃的烤鸭,震撼了全场。有一位大厨当场为我们切肉。先是脆皮,炭火慢烤,皮上的油在灯火的照映下,闪着光。香味牵动了我们每个人的鼻子。我们都不禁为之一震,食欲大增,在那秀色可餐的鸭肉上,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鸭肉,馋得我连眼珠都想伸出去一品烤鸭的美味了。那位大厨不慌不忙,取出了一只盘子,将带皮的鸭肉切片,摆成了牡丹花的形状。剩下的肉,他切下来,放在了一只长盘子里。

其实,鸭肉虽美,但若你真看到鸭爸爸被迫与鸭妈妈及宝宝分别而去做成烤鸭时,你一定会于心不忍的。人也有自己的感情,涮肉鲜爽,令人尽兴,但若你看见牛羊被杀时,你一定会食欲大减,重者甚至会扬长而去。不可否认,吃肉时,大饭店的厨房不能进!

看到这儿,吃饱了吧?那就走走路去!

“北京胡同上海弄”,北京正是以胡同多著称。

出了我们的宾馆,过马路,就能看见一条名为“板厂胡同”的小胡同。这条胡同,很柔和,就像一只睡着的猫,不喧的外表下隐藏无尽的活力。

路边有一小簇喇叭花,开的正欢,似乎正向人们传达着夏天的活力。他慵懒地趴在一个空调外机上,在这胡同里成了传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走到板厂胡同的尽头,我们就来到了南锣鼓巷。北京的清晨清净而又深邃,碧蓝的天空,透过大树冠的阳光,还有几条人还不多的步行街,多像民国初期的年代!

往前走一点点,就到了这胡同群中最得名的那个——东棉花胡同。为什么说这个东棉花胡同是最有名的呢?因为这儿有中央戏剧学院。中戏,《小欢喜》里面也出现过。再往前走,即有一个东棉花幼儿园。

谈到这胡同的名字,这些名字都是当年满族镶黄旗居住在此时取的。一路上,也没少遇见奇怪的名字。看了让人发笑。有那些胡同:大取灯胡同、炒豆胡同、豆角胡同、黑芝麻胡同、菊儿胡同……这些名字,我们真的很想笑。

北京的胡同,已经蔚然成风。我也成了这种风的追随者。

北京的天安门,那是很出名的,相当于北京的地标。

近几年来,“去天安门看升旗”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去北京所必做的。我们很遗憾,升旗没看成,只看到了降旗。

落日的余晖,射在那面迎风飞扬的五星红旗上,如一面金光闪闪的披风,象征着荣耀。

他们来了!

绿、白、蓝三色,划着正步,“咚,咚”的脚步声铿锵有力,整齐划一,没有杂音,行云流水,庄严地通过了金水桥。阳光照在他们军帽、军裤及皮靴上,使他们像是披上了一层光辉,走向那面红旗。

“咚,咚!”他们停下来了。

降旗手向前走了几步,到了国旗台上,握着绳子,往下拉,国旗也随之徐徐下降了。霎时,全场都安静了。那面国旗,就在那近乎一万人,不,一万双眼睛的注视下,成功下降。

我第一次看降旗,自然很好奇,看到这么庞大又壮观的景象,我,臣服了。

我们也去了清华,出来感觉我也是学霸!特意买了一把檀木尺,用来鞭策我。

北京,一个充满了“胡同气”、美味与庄严的地方,能不忆北京?

【篇二:北京的美】

当过往在星空流转中轮回,北京彰显出无穷的美。老北京熟悉的味道氤氲在城市的上空,如此沉醉。

“喝口豆汁儿,来口焦脆的焦圈,再吃上一口小咸菜,那真是有滋有味。”看着碗里的豆汁儿,它和我们平常喝的豆汁儿还不一样。我们平时喝的豆汁儿的颜色是乳白色的,而这里的豆汁儿是灰白色的,远远就能闻到一股儿又酸又馊的气味儿,半信半疑的尝一口,那味道真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呀!而正是这让人感到又酸又馊的东西记载了老一辈人的回忆。当你走在大街上如果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人,只要让他喝一口豆汁儿就行了。这貌不惊人,味儿也不惊人的豆汁儿每每让人流连其中,难舍难离。老北京人爱喝,不为它的味道,为的是那种回忆,对儿时的回忆,“一碗豆汁儿,一个焦圈”甚好!

老北京的美,就在那舌尖上的豆汁儿和焦圈里!

一场与北京小吃的邂逅,就要走进有着悠久历史的青砖灰瓦的胡同儿里了。胡同儿门口总会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老爷爷,花两块钱买一串儿,另有一番风味,看那圆溜溜的山楂,包裹着一层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糖衣,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令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的轻轻咬下一口,让糖衣在口中慢慢融化,那味道清甜而不腻,在口中越来越醇厚。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鲜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折射出整个城市的美。许久不去品味,不知它是否变了样呢?再回去时,那胡同儿是否还透着那古朴典雅的“气质”?烈日炎炎下的老爷爷是否还在慈祥地叫卖?

老北京的美,就在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的里。

悠闲生活的点滴,活色生香的记忆,老北京文化不会在光阴的流淌中逝去,老北京的味道飘散在胡同与小巷,永久沉淀在这片土地。

北京的美,晨曦带来全新空气;

北京的美,画意诗情带笑意;

北京的美,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

【篇三:介绍我的家乡安庆】

安庆,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他没有大都市那样的喧闹,也没有小村庄那样的寂寥,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城,它的饮食有着自己的特色。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许多地方特色的饮食都不是大鱼大肉的,我所写的,自然也不是肉类,那是一个很普通的食物。

上学的路上,很多同学都会见到街边支着一口大锅,锅边是个烧炭火的炉子,在一旁就是一张大木桌,一个技法娴熟的人正在桌上揉着面。说到这里,相信每个安庆人都不会陌生,这就是今天我所要介绍的美食——安庆特有的早点——侉饼油条。

北京人早点爱喝豆汁儿,吃焦圈儿,天津人早点爱吃煎饼果子,安庆人爱吃侉饼油条,这三者虽有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但我认为三者之首乃侉饼油条者也。北京人的焦圈儿不管饱,且吃起来很费时间,而且那豆汁儿味儿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受得了的。而煎饼果子呢,做得又实在太精细,料子一大堆,最后只是四四方方那么一小块,好吃是不可否认的,就是太芜杂。而安庆的侉饼油条确实是再好不过了,首先,它价格便宜,一顿早饭,能吃的人,一张大饼,一根油条;不能吃的,半张大饼,一根油条,现在加起来,最多也不过三元,换做以前,却只要几角钱。爸爸每每想起小时候的早点,记忆最深的就是这侉饼油条了。

那时候,家里很穷,每天早晨吃饭,不是稀饭就咸菜就是馒头就咸菜,正巧奶奶又不那么会“化败絮为金玉”,爸爸小时候嘴又奇馋,所以一个星期之中,有那么一天早晨,奶奶会给爸爸几角钱,让他去买一张侉饼加一根油条做早餐。爸爸总是会飞奔到一个侉饼油条的摊子边,向那人说:“拿一张饼,一根油条。”并且不要做好了的。因为侉饼油条应趁热吃才香。他看着那人笑着将一张揉好的面饼撒上些糖,再将那撒糖一面往一个装着满满芝麻的小盆中一扑,那面就被粘满了芝麻,然后再在芝麻之上撒一把小葱,用毛刷刷一层油,最后用火钳夹着,伸进炉子,将那什么也没有的一面贴在炉壁上,再来炸油条,见他熟练地将早已做好的两根面粉条叠在一起,两端稍稍压实,再扭一圈,拉长,放入油锅,面粉条边上起了一层白花,且迅速膨胀,这时候,只见那人熟练地用两根长筷子将油条在油锅中来回翻滚,说也奇怪,那油条在这么高温烹炸后,还是那么直,直的就像是原来的面粉条整体放大后变了颜色一样。等油条整体浮上了油锅,就算好了,拿出来放进锅边的一个小铁篮里,再等一会儿,大饼也好了,从锅里取出,去了上面的一些黑炭,将油条放在饼上,用饼一夹,只听“咔擦”一声,爸爸连忙从那人手中接过,给了钱,马上双手抱着大咬一口。刚出锅的饼,香甜;刚出锅的油条,酥脆,二者合而为一,真是松脆可口,妙不可言,一张侉饼一根油条下肚,又充饥,又解馋,真是早点佳品。

现在的生活,早已不是往日那般模样,孩子们早已不用为没有好吃的而嘴馋,早餐的大饼油条早已为我们所不屑一顾,街市上的这种小摊子也是越来越少,侉饼油条最初那朴实醇厚的香甜如今也失色了许多,侉饼油条这样再低廉、再普通不过的食物,成了许多安庆人的回忆,真也不容易。可是,有些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