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相关作文

【篇一:时代命运】

若不是唐太宗时期政治开明,又岂会出现如此多的才俊,岳飞等人又何尝不是因为宋朝皇帝的昏庸,而导致被秦桧害死呢!

时代不同,金子的发光程度也不同,政治清明,人才相继出现,政治黑暗,人才即使站在面前,也永远得不到重用。

生存环境会造就人才不同的结局。因此现在家长总说一句“知识改变命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命运也会发生不同。

古人也是这样。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处于唐朝中后期。政治昏暗,奸臣当道,杜甫一腔报国热情被无情地拒绝于千里之外。无人赏识他,重用他。

而魏征处于唐朝盛世。政治清明,得到唐太宗的重用。面对太宗的错误,他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而太宗用镜子比喻魏征,魏征去世后,太宗则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时代的不同,造成了杜甫、魏征两人同样怀有报国热情的人结局的不同。

汉朝末年,曹操请司马懿出任,司马懿不想为曹操做官又不敢激怒曹操,于是装病;西晋初年,晋武帝司马炎请李密,他也不想为西晋出仕,于是找了“侍奉祖母”的理由。

最终都“变节”出仕,而不同的是司马懿以此为基点,打理出了自家的天下;而李密只当了一年有余的“晋官”后,打道回府。

时代不同,两个有同样经历的人最终面对的政治生涯却不同。

从前,中、高考的试卷都是老师用手批阅,很容易出现差错。而现在,网络阅卷中,高考试卷都在网上以公开的方式批阅。阅卷方式的改革,使考试制度更加严格、公平。更多有学识的人跨进了高中、大学的校门。

时代的不同,对人的影响就不同。改变他命运的路途也不同。

【篇二:有舍必有得】

落叶舍弃了青枝,便有了翩翩起舞的灵动;溪流舍弃了静谧,便有了波涛汹涌的宽广;雪花舍弃了高远,便有了美不胜收的晶莹,红梅的高洁谁说不是源于它舍弃了丽日春光而选择“凌寒独自开”的执著,雄鹰的骄傲谁又说不是因为他舍弃了安逸舒适而选择“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坚定。

舍去仕途,归隐山林

他,因家旁长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他,少年有“猛志逸四海”的大志,但一直到28岁时,才当了个江州祭酒的小官,因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辞职之后,又拒绝了再次出仕。

第三次,为了生计,他又开始出仕,上任81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结束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然后他便“载欣载奔”地归隐山林。

陶渊明,归隐山林,舍去仕途名利,而得自然闲适的田园生活。

舍去安乐,鞠躬尽卒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博览群书,钻研学问,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自比管仲,乐毅,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安于隐居,过着安乐生活,在27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出山辅佐,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分天下,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终于因为多次征伐,而病逝五丈原,出生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舍去安乐,鞠躬尽瘁,事无巨细,一概任之,而得千古美谈。

舍去姿态,三次低头

他,皇亲国戚,后被皇上尊为皇叔,故称刘皇叔。

他,一生有“三低”最为著名,奠定了他王业的基础。

一低在桃园,和一个酒贬屠户张飞及杀人犯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义,结为异姓兄弟。此时刘备的事业开始起步。二低在茅庐,为求得贤才,他吃了两次闭门羹,但他却毫无怨方,不觉丢了脸面,终究得了一个名相。三低在张松。张松在曹操处被问罪,但因刘备低头,把本打算给曹操的地图献给刘备,而得西川百姓。

刘备舍弃了所谓的高姿态,广如贤才,而得雄才霸业。

人生就是这样,有舍必有得,只有懂得付出,才会得到回报。

【篇三:人生须耐得住孤独】

人生有太多的烦躁与不安。黑夜自处的孤独,欢愉散尽后的落寞,无人关怀的凄凉……面对孤独,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人沽酒买醉,有人泪眼婆娑暗自神伤,有人呼朋引伴,企图用眼前的热闹驱除内心的荒凉。社会喧嚣,人究竟该如何自处?赫胥黎曾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诚然,人生需耐得住孤独。只有耐得住孤独,才能不让繁杂乱了自己的心性,才能一步步攀上成功的巅峰,才能护住内心的一方静逸,诗意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从容啜饮生活的美酒。

耐得住孤独,方能经得起世俗的诱惑。庄周面对楚威王之聘,忧然而笑,说“吾将曳尾于涂中”。他因耐得住孤独而拒绝出仕,因要守住内心的宁静而拒绝了一世繁华,潜心研究道学,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最终成为与老子并称的“道家之祖”。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匈奴贵族多次高官厚禄的诱惑,断然拒绝,果决地选择了前往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用十九年的孤独坚守,捍卫了一个民族凛然的气节。他们面对荣华富贵的引诱,能够坚持本心,做到无愧于心,皆因耐得住孤独,才不屑于所谓的荣华。

耐得住孤独,方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司马迁遍访河山实地考察,搜集遗闻古事,整理浩繁的史料,经历了无数寂寞,饮尽了孤独之酒,才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连缀成篇,并得以尽享完成父亲遗愿的喜悦。屠呦呦以及她的团队,经过数年如一日的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为生物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难道不正是这份研究之路上的寂寞孤独,才成就了她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吗?里约奥运会上,我们只看见了女排姑娘们淋漓尽致地扣杀,以及那座金灿灿的奖杯,可又有谁知道,这一刻的喜悦,承载了她们多少不为人知艰苦训练的孤独!

耐得住孤独,方能发现生活的幸福。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承受孤独。”真正的孤独是遵循内心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的洒脱,是无法选择出仕的苏轼的清高,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会了解我”的信念;是独处时的自我反省,是夜晚台灯下沉醉于书中的沉静,是窝在沙发中独听一首歌的安宁。耐得住寂寞,你会发现,生活,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幸福!

人生,是一段承载孤独的乐章。我们从孤独中走来,也终将向孤独走去。孤独是一种隐秘的心境,淡雅而不失魅力,沉静而蕴含着哲理。人生,须耐得住孤独,只因孤独是人生最好的营养品之一。耐得住孤独,方能经得起繁华的诱惑;耐得住孤独,方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因为有了孤独,人的灵魂才得以净化,精神才得以升华,才真正懂得孤独并非痛苦,而是一种不凑热闹,不赶时髦,不追风潮的内心境界与生活方式。

【篇四:与靖节先生的对话】

一日,我正为下一期历史封面人物惆怅着,恰逢遇上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靖节先生——陶渊明。我带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急忙跑到陶渊明面前问道:“您好,靖节先生,我是历史名人杂志社的记者,我们社想请你当下一期杂志的封面人物,可好?”靖节先生犹豫了一下,正当他要开口时,我急忙讲道:“靖节先生,这件事对您没有任何坏处,而且我们会妥善处理好,不会让他人来打扰您的生活的!”靖节先生见我如此,只好点了点头。

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内心正如钱塘江的潮水一样汹涌澎湃与陶渊明坐在了同一张桌上谈话。

我:“请问,陶先生,世人皆知您不愿出仕为官;不愿摧眉折腰;无意权贵;那您为何还被任用为彭泽令呢?”

陶渊明:“哎,世事难料,为生活所逼迫啊!为了免于饥寒;为了糊口;不得不出仕为官啊,但如今我不愿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不愿在官场的黑暗中虚度,不愿为生活而低头了。我毅然的辞官回家了,自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了!”

我:“哦,原来如此,是啊,人人都在奔波,像我一样被生活逼迫。哎,不说这些了,我先在此为陶先生的愿望成真给予祝贺,那再请问陶先生,您辞官回家后对出仕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我:“哎,这种愧于平生之志的感受确实不好,那请问您辞官前您所期待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陶渊明:“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引南窗已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请息交以绝游,乐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于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怀良辰以孤往,或植仗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我:“您的生活真是令人向往啊,那您实现了吗?”

陶渊明:“没,但也差不多了,现在的生活过得也蛮开心的,至少没有违己交病。”

我:“那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现在的生活状况吗?”

陶渊明:“嗯,这个可以‘里外罕人事,穷苍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明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月草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目浅,遇以濯我足。滴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我:“哇,陶先生您的生活真淳朴自然,陶先生,请问您对于生命以及人生有何态度呢?”

陶渊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我:“陶先生,谢谢您接收采访。我今天的采访已经结束了,非常感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赠送您一份大礼。敬请期待哦!”

欲知后事如何,敬请期待。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