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明志相关作文

【篇一:端午怀人】

朦胧中,汨罗江畔,一位容颜枯槁的老人在低声吟唱。灰色的眼角流下沧桑的泪水。他便是楚国大夫屈原。

他拥有“皓皓之白勿蒙世俗之尘埃”的节操。只可惜每朝有每朝的腐朽,每代有每代的阻碍,纵使他可以承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不公,却终究无法面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刻。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之后,最终选择了怀石投江,用清冷的江水来清洗自己的失意。

千古流传,司马迁以生践志,屈原以死明志,人们在理解司马迁的同时,不免为屈原的做法感到惋惜。既然拥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才能,为何不像商鞅一般投奔一个贤明的国主,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呢?

当读到“余既不难夫离别后,伤灵修之数化”,真正了解到屈原对国家的爱超乎生死,如同信仰一般后,不解与惋惜瞬间变成了崇高的敬意。屈原就像一朵绽放在冰山上的雪莲,高洁而美好。正是这种品格,使他无法抱着自己破灭的希望继续在阴暗的苍穹下苟活。死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解脱,他想用死来求赎那些贪婪愚昧的灵魂,以此来换取他们内心的觉醒。

“屈氏以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未馋谤,追欲却蛟龙。”屈原身死,楚国颠灭。但他爱国的灵魂和那以死明志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自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志士在汨罗江畔写下对屈子的怀念。边贡的“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讥离骚不解愁。”张耒的“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何惋惜。

时光流逝,许多事情早已是物是人非。但屈子以死明志的爱国精神却永远存在人们的心间。或许在了解事态之后,人们会认为屈原的死是必然。但换句话说,在当时,也只有死才能够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吧。

【篇二:华夏之根——“忠”】

历史铭记了很多人,他们以身报国,他们坚守一生,他们的壮举将“忠”字演绎地淋漓尽致,他们的行为让时代文化光耀千秋。

历史让我们看到了走在汨罗江边的屈子,我们听到了他对渔夫无奈的诉说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的离忧,尽心尽力,一片忠心天地可鉴。他是那个时代“忠”的伟人而那个混浊、狭小的天地里容不下他,容不下这样的伟人。他无奈地回望一眼自己热爱的土地——楚国,便投身汨罗江中。汨罗江吞噬了他弱小的身躯,但却湮没不了他的忠心,于是屈原被铭记在了历史上。

寻寻觅觅,我们寻到了一个指挥家,。他有着满腔热血,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想收复失地,哪怕会马革裹尸,可朝廷中的懦弱之人不肯给他这样的机会。他忠君爱国,愿为“忠”字付出生命,他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他就是南宋的文天祥,一个有爱国热枕去被无情的统治者遗弃了的忠臣。

屈原、文天祥的忠心是用生命来证明。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这种以死明志的决心,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部分。在这种以身殉国的“忠”面前,还有一种“忠”叫坚守。

他奉旨出使却被卷入一场风波,面对威逼利诱,它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也正是他的忠心令单于对他锲而不舍。他被置于艰苦的环境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我想,是他的忠心,是他不没的信念支撑着他,给他同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力量。他就是苏武,是为了“忠”坚守了十九年的汉代使臣。比起以死示忠的大义凛然之士,苏武十九年的坚守似乎更加不容易。他的这种对“忠”的坚守,他神话般的一生,融入中国的文化长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从古代屈原、文天祥的以死明志,苏武对“忠”的坚守到近代林则徐抵御鸦片入侵,黄继光、邱少云的大无畏再到现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人们,无一不用行动传承着“忠文化”。可见“忠”已渗入中华民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由古至今不断发展,代代传承,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而“忠文化”更是贯穿全程,处处彰显,成为中华文化中绚丽的一部分。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