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舌尖上的家】
在这世间,有无数种味道,但是,没有味道可以比上家的味道,那种真,那样纯,那么根本。
随着“滋”的一声,滚烫的油带来的辣子无比诱惑的香气窜入鼻中,让人不由地飞速用筷子拌面。待面拌好,口水已不知在嘴中转了多少圈。夹起一撮面并放入口中,盐的咸,油的香,辣椒的辣顺着舌头钻入,激起了最深处的味蕾——对于家的感受。这样的味道,只有在家中能感受到,因为这是母亲最不平常的家常饭,每一根扯面都涂满了她对家人的爱。当牙齿嚼上面时,神经便被拉回来,那样筋而不硬,软而不绵,让人不由多嚼几口,恰到好处。一转眼,一碗面就在不顾弄脏衣服的“吸溜”声中吃完了,面已吃完,而嘴中仍回荡着油泼辣子面的味道。一碗普普通通的面,只有经过母亲的手,才能得到最好的演绎——家味道的演绎。
在炎炎夏日,最爽口的不是冰淇淋,而是一碗祖母做的蜂蜜枇杷。这枇杷,不是超市里卖的平淡无味的“大个”,而是院中小巧玲珑的“小子”。这样的枇杷,保留了原始的甜和多于甜,并将甜味遮得严严实实的酸,这种酸,只要离得近就可以用鼻子闻见。因为它会无声的窜入你的鼻中,那是我吃过最清爽的酸。拌上蜂蜜,浓郁的甜更映衬了那种清凉的酸。把拌上蜂蜜的枇杷,放入嘴中,入口即化,是夏日降暑的最佳品。同时,这也是祖母最得意的食品——因为这是我最爱吃的甜品。
家的味道,就是清爽的酸,浓郁的甜,诱惑的辣,百变的盐。不变的香与对亲人的爱的完美结合。因为,只有亲人的爱,才能让任何食物升腾成家的感受。
【篇二:我学会了凉拌黄瓜】
星期五,走在去小书虫俱乐部的路上,我一直很紧张,因为今天每个人都要做一道拿手菜。我边走边想:我的菜会成什么样呢?大家喜不喜欢呢?
到了以后,看见大家都在洗菜,我也加入了他们。今天我要做凉拌黄瓜,我先剥了葱、蒜,把黄瓜皮削了,将食材冲洗干净,又把黄瓜切成小块,葱蒜剁碎装入盘中。又依次把要用到的辣子面、生姜粉、花椒粉、醋、生抽、盐放到盘子里。
上面那些都很简单,对我来说,最难的一步,就是烧油。终于轮到我烧油了,因为心急,锅里的水没有擦干净就把油倒了进去,结果油刚倒进去就“噼里啪啦”迸得到处都是,吓得我赶紧往后退了几步,躲了起来。一不留神,张涵予把我的黄瓜倒进了锅里。啊!我的凉拌黄瓜变成了炒黄瓜!我赶紧把火关掉将黄瓜倒入盘中,就这样,我的“凉拌黄瓜”做好了。我无奈地想:完了,完了,我的第一道菜失败了!咳,张涵予可真是好心办坏事!
不一会儿大家的菜都做好了。有炒腊肉、有青菜烧豆腐、还有水果沙拉⋯⋯哇!好丰盛的一桌菜呀,色香味俱全。开饭啦,王老师说:“大家先互相点评一下每个人的菜!”同学们都说我的菜,虽然从凉拌黄瓜变成了炒黄瓜,但也挺好吃的,所以我的菜被评为了“最佳创意奖”,我听了以后心里美滋滋的,可真是歪打正着啊!
我今天可真开心,不光学会了做菜,吃到了美食,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篇三:家乡的味道】
中午十二时许,才把手头的工作处理完毕,看着窗外天空变幻莫测的云朵,多半是要下雨的前奏,天气不保险,心想随便找个地方简单吃点凑合一下。出门不多远桥头有家刀削面还可以,便点了一小碗,不一会儿服务员就端了上来,店家还送了瓶汽水,顺手剥了几瓣蒜便囫囵吃了起来。就着蒜吃了一小半,若有所思,脑海里浮现出儿时一家人吃面的情景……
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但是日子还过得去,中午放学回家一进门便问:“妈,饭做好了没有?”。老家虽属关中平原,但是在渭河南岸,与周围其他乡镇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是鱼米之乡,水稻、玉米和麦子都有种植,所以吃米饭的时候比较多,吃一顿好的油泼辣子面反而是迫不及待的事情。父亲从地里干活回来,弟弟已经把桌椅板凳摆好,我在灶头拉风箱添柴烧火,母亲在案板上擀面,锅里的水沸腾了以后开始下面。面条煮好后,一家人围坐于方桌前,父亲便会在屋檐下的蒜辫上揪下几个大蒜疙瘩,让我们剥蒜就着吃,总会笑着说:“多吃蒜,吃蒜消毒呢”,然后就端着与我年龄不相符的老碗,就着蒜吃着热腾腾的油辣子面,那真的是津津有味嘹的太,除了过年过节能上吃肉以外,最好吃的美食非他莫属了。
从儿时起到上大学工作以后,一直到现在都养成了吃面就蒜的习惯。在城市工作快二十年了,经济上不算富裕,但也算是有房有车,各种美食早已是司空见惯,但还时常想起家乡的老碗面,老家的老房子、老父亲、老母亲。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乡情愈来愈浓。一碗面条让我情有独钟,并不是我多么喜欢吃面,而是这碗面里有我品不尽的亲情与乡情……
“小伙,你能把账结一下么,面没有吃完,玩了一中午手机”老板站在我跟前瞪着我说。我这才慌忙掏了钱走人,马上上班了。笑之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