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活非变也,需假于物也】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总是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应接不暇的新产物和新影响,或许是能更加便利人类生活的虚拟技术,或许是现在普遍被使用着的“互联网加”甚至在未来会发展至更加高端。每一天的早晨,迎接我们的世界似乎因每分每秒都在被这快速发展的时代影响着变化着而变的不同。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一切带来的进步与发展是不可置疑的。
殊不知,硬币总是有两面,凡事也总有好坏之分。潮起也有潮落,花开也有花谢。时代在发展,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化。于是仿佛是作为与生活进步的代交换,我们的时间在被无情的侵蚀着。
时间是珍贵至极的东西,晏殊会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慨叹,便是对时间流逝,春天已逝的悲伤情感。古人就算是春天的逝去都会引发一番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可见他们对于时间的珍惜程度是多么高。然而,今人却被快节奏的生活无奈将自己的时间分散成碎片,原本完整的时间段被拆分,以至于无法实现任何一间完完整整的事,无法在连续不断的时间内,读完一本完整的书,完成一次完整的购物,甚至是与父母朋友的一次完整交流。时间被拆分,因而在短短的碎片时间内,我们或许就做了很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去消磨它,这最终导致的,就是看着时间完全溜走,却也无法挽回。
科技既然进步至此,我们要做的只有跟紧步伐大步前进。既然碎片化生活无法避免,我们就需要利用好每一段碎片,恰当的依靠生活中的这些变化。任何一间事情的发展,都是无法一瞬间达成的,过程是必需,经历也是必不可少。一本书分成不同的章节,每个章节必然是有联系,在有时间碎片时,每一个小时间段读一个章节,第二次对第一次进行一个联结贯通,最后对这本书的理解,必然会比一气呵成读完一本书要更多。
一块拼图需要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分散着的小块图片去拼凑出一副完整的图画。文章结构需要总分总,分述时需要不同的点,但这些点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篇完整文章。因此,如果利用好每一段碎片时间,它们集合起来的力量也不容小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碎片时间,将个体化为整体,将分开化为连贯,化小为大,化散为整。也许是对碎片时间最好的利用与把握。
被碎片化式生活影响着的我们,不可能因为时间被侵蚀而一味远离科技进步的成果,而是把它带来的结果变为我们自己的武器,把不利变为有利,完美地借助外界的变化,碎片化的生活,也将会是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的产物。
【篇二:“碎片化”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清晨,15秒的铃声响了几遍,起床,整顿出门,路边买个餐包,嚼着走向地铁站,等地铁,戴上耳机,打开4G,点一首契合心情的歌,读一句每日英语推送,看一个小视频,浏览几条新闻,再挤上地铁,到达目的地。
以上是碎片化生活的实景,“碎片”顾名思义,如碎如片,即片段,部分,不完整的组成,网络使得信息爆炸,也加速了信息的拆分与概括,在现时代的节奏下,许多事情发生位移——无需定时定点,便可迅速完成。“碎片化”的概念就此诞生。
生活碎片化,实质是信息碎片化。它本身就可以是片段,如140字的微博,也可以是“大部头”整体中的片段成分,如影视作品中的古典元素。所谓“存在即合理”,碎片化事物之所以能立足,是因其短小,精悍,高度凝练而不失浅显,深合大众胃口。早在古代这样的“碎片”便有雏形:如绝句,数来不过20来字,却是有起承转合,一沙一世界,如小品画,将人物进行抽象塑造,“形简而神生,笔简而意赅”。现代这种简洁的体现,于小视频、微电影可见一斑,它们凸显某一主题而将其浓缩于短小的形式中,运用各式艺术手法,达到极佳的视觉效果。
然而,现今提起“碎片”,却并不总带有褒义色彩。碎片化的时间割裂人的注意力,碎片化的知识破坏了体系架构,碎片化的社交让言语化作气泡,让人失去了机会将心比心,促膝长谈。片段式的信息来得容易,又过分浅显,钝化了人的思维,而那些看似融入整体的,某些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实则断章取义,丧失了本真的内涵与光辉,消释了隽永的韵味。
我曾读到,如今网络媒体点对点的传播,“取消了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于是造成了知识的碎片化,由此派生出更多的碎片。在“缺乏大的文化积淀和思想逻辑的背景下”,便容易产生浮躁,产生众多情绪,影响人的心态。更重要的是,由于碎片信息篇幅短,阅读时间便也短,使得信息掉价,损失意义与价值,也间接损害了人的认知。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精其用,而去其弊,总而言之,对症下药。碎片化时间难以合为整体,便可用于做能够拆分的事,如背单词,看新闻,此外,我们必须保证给予那些需要专注度的活动足够完整时间,如阅读、写作。我们或许也可自发地拒绝某些已有的的观点信息,进行自主思考,寻回理性论断的能力,静下心来,找到生活真正的韵律与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