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一样的世界】
踱步廊间,林间依稀挂着几叠残雪,运河环绕,潺潺而流。树木蔚然,水石清奇,错落有致,透过镂窗望去,又是一番别致的景色。
驱车驶过拥堵的市区,还未近前,便隐隐望见几根石柱矗立。来到柱前细细端详,别样的花纹爬满了柱壁,古朴深邃的气息迎面而来。或是因小雪初下,只有寥寥数人在院内徘徊,使偌大的园林褪去往日的喧闹,显得平静祥和,园内的沉寂与园外的喧嚷格格不入。
太阳渐渐西悬,本就不大的雪势也销声匿迹。穿过东坡园,进入洞门,白墙上的漏窗,长廊遥相呼应,层次井然。又是一处精致小巧之地映入眼帘,其名为“三苏苑”,假山主峰前的“岁寒三友”正隐寓着苏轼父子三人。苑内山石紧密排布,或高耸,或低沉,引来的小溪穿苑而过,似一条灵动的小蛇,或蜿蜒缠绕,或笔直腾冲。宛若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缓缓沿着石路走去,沿途是亭台水榭,叠山重石。不知过了多久,视线突兀地开阔,光线明亮许多,三面环水,亭榭映照水中,依山体而建,延续了千年历史地运河与之相邻,这便是舣舟亭。品读着亭前石碑,眼前仿若浮现了东坡先生停船靠岸,吟诗讼词地模样。面对重重磨难,他却不为所动,引亢高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国家危急之际,他心系战事,雄心壮志地呐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来自千古的声音,感受着他宁静致雅的情怀和高尚淡泊的节操,终被其深深吸引。苏轼早已被时光消磨,在历史长河中逝去,但他的诗词和蕴含其中的精神却从未消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赞赏,为之讴歌。
苏轼的精神不断传响,渐渐抚平了深藏心绪的浮动与急躁。
【篇二:冬天的怀念】
又是一个严冬,年复一年,唯一不同的是七年前的情景……
“下雪喽!下雪喽!”我围着外婆又蹦又跳。外婆是不太喜欢冬天的,因为一到冬天,她的老毛病就会犯,一咳就是一个严冬。她咳了咳,于是也跟着乐呵呵地说:“是啊,雪下得真美。”她黯淡的双眼随天空望去,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可不知怎么的,她的眉头紧锁了,朝正开心蹦跳的我久久凝视着……
看雪势慢慢减弱了,我迫不及待地冲出门去,外婆紧追在后头,用她最大的音量喊到:“慢着点,当心了!”我毫不理睬,继续奔着,停到一处令我满意的雪地上。厚重而松软的雪埋没了我的整个脚,但穿上了外婆为我精心缝制的棉鞋,丝毫都不感到冷。外婆也跟着来离我的米远的地方,此时的她已气喘吁吁,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还不停地咳嗽着,一团白雾朦胧了她的身躯。我向外婆挥手叫外婆快过来,外婆本是要摇手的,可立马又止住了,掩饰着自己的痛苦笑着对我说:“哎,来了!”因为雪太厚的原因,外婆每踩一步又会很吃力地提起来。看着她笨拙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外婆伴随着我的笑声也乐了。
终于来了,我开心地奔过去着急拉外婆,希望她能更快些。可尽管戴着厚实的手套,外婆手心冰冷的寒气还是渗透进我的掌心,我毫不犹豫地撒开了外婆的手,这个举动让毫无准备的外婆差点摔了一跤。我继续去堆雪人,外婆就直立立地站在我身边,想帮我又被倔强的我拦住了,这一站,就是一个多钟头。我有意无意地朝外婆瞥一眼,只想炫耀我快要完成的杰作,有时却又看见外婆的脚在雪地上交替着小跳,不是向手中哈气。
“外婆,看!”我激动而自豪地说。外婆会心地笑了笑,紧接着便夸奖我厉害。我按耐不住喜悦牵着外婆一起蹦跳。回到家,外婆一个人躲在房间不知道在干什么……
初春的早晨,我被妈妈接回了家,我没想到,那竟是我与外婆永远的诀别。数月后,便传来了外婆的死讯,这个噩耗让一个仅6岁的孩子无法接受:前些天还好好的,怎么,怎么就……我抽噎着。
参加完外婆葬礼的第三年,懂事的我从大人口中知道了什么:那个严冬,加重了外婆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