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吃货”小表妹】
每次回老家,如果你要问我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是什么,那一定是买各种吃食给小姨家的小小表妹,以逗她开心;如果你要问我小表妹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那我的回答一定是:小吃货一枚!
我的小表妹小名叫“芋子”,这是我给她起的绰号,因为她特爱吃芋头。小表妹长得很讨喜,白里透红的皮肤、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和一张“举村闻名”的小馋嘴。每每我一到她家,问候完长辈,就是迫不及待地寻觅芋子是否在哪儿吃东西。而现实从不让我失望: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见她乖巧地呆在某个角落,安静地津津有味地吃着水果、点心或零食,仿佛从来没有吃饱过一样。
去年国庆回老家给姥爷做寿时,一到家就看到芋子在院子里坐在专属于她的小凳子上吃水煮花生。看见我们回来了,立刻站起来、将手上的花生迅速地放在桌子上,敏捷地向我跑来,边跑边伸手叫着“姨、姨……”这时候的表妹还不能很清晰地区别出“姨”和“姐”呢。
我知道她是向我来讨吃的了。我假装没明白她的意思,只是蹲下来张开双臂准备抱住她。鬼机灵的芋子一看我双手空空的要抱她,在快要冲到我怀里时立刻“刹”住了脚步,不满地噘着嘴、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微斜着看着我,似在控诉她和我的默契都去哪儿了!我最受不了她这种表情,立马转身从行李包里取出两样零食,换来的就是她一脸灿烂的笑容和热情有力的拥抱……
关于芋子的吃货事迹,数不胜数,件件堪称经典,待以后再一一述来!
【篇二:乡愁味道】
乡愁是岜沙村人口中对祖先的敬畏,是鹏城村人心中的忧天下担道义,也是凤山村人行为上的诗书传家,在我看来,乡愁便是三明本地人对饮食文化的热爱与眷念。
早在冬至时节,大人们就开始为端午节作准备了,只是为了酿造一种红米酒―北山红。早已浸泡了十二个小时的糯米,一层层铺垫在蒸笼中,还需是有层次的,否则就乱了传承下来规矩,也破坏了口感,待米蒸软后,用簸箕晾干置冷。还需打理一下酿造的瓷缸,姑姑将它们从储物间里取出,仔细清洗着每一块壁沿,又拿去后院暴晒几日,这前奏就算是完成了。
正式的战役才刚刚打响,在缸底放上糯米,再倒入10斤的酒曲,在挑出些木浆纸加以覆盖,随之就是四个月漫长的等待。
正是有了这些微生物的萌动,才得以酿造好酒,不觉间,燕儿又飞回姑姑家的房檐筑巢了,酿造的时间也止了,但这酒仍不能饮用,还需将水柞出来,支一口大锅将其煮开,加入些枸杞、当归、党参、冰糖等调料。还需再置于缸中,黄泥巴封口,要想喝上真正的美味,还需再等待些时日。此时姑姑接到了她厦门同学的电话,开门见山,正是为了讨要些红米酒,为自己即将生产的女儿坐月子用:“诶,现在虽然身处这样的大城市,但去哪儿都买不到家乡这样这么好的米酒啊,女儿人生中这么重要的事,还是得用这米酒才比较靠谱。”这可让电话这头的姑姑犯了难,现今的快递也不能投递液体,想给远在她乡的人送去,谈何容易。电话那头又说“我会亲自下来拿的,为了这酒,为了女儿,特别跑一趟也值得的,也能顺便看看你们。”说罢便与姑姑约定了时间。
农历七八月,正是做芋饺的日子。待芋子被剥去了外衣,放进锅里,需小火煮上些时候,拿筷子一刺,便悄然化开了,还得加木薯粉,变成了可以制作的芋饺皮,还得要些心灵手巧的创造,极丑陋的芋子,如些倒腾,便化腐朽为神奇,淡淡的紫白色,层层叠叠地卧倒在盆里。看着就激起了几分食欲。
真正的创造才刚刚开始,芋饺作为本地特有的创造,与水饺的馅料有几分相同,却仍有许多独创之处,做法更是各有千秋。芋饺讲究将馅料填入皮内后,需用手指顶住一边,将另两边往里拉,三条边在中心交汇,往上看像似一个个人字形,这才是最讲究的包法。出锅后的芋饺,皮显得有几分透明,盛在碗里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和田玉,赶忙将芋饺塞进嘴里,香浓的笋香萦绕在嘴间,带点儿肥的肉更是显得有嚼劲,不一会儿,便只剩盆底了。
本地人逢年过节,总是热衷于喝上几口北山红,总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喜悦与解脱。就着出锅后的芋饺,皮显得有几分透明,盛在碗里宛如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和田玉,赶忙将芋饺塞进嘴里,香浓的笋香萦绕在嘴间,带点儿肥的肉更是显得有嚼劲,不一会儿,便只剩盆底了。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到家乡,总是盼望着家人团聚之时能围坐在桌边,享用上这样一顿化解了担负已久的乡愁的家乡美味。
经久流传的家乡味道,在游子们未来的漂泊生活中,也许仍然会勾起一股淡淡的乡愁,这不仅是家乡味道深厚底蕴的内在流露,更是游子们对乡土的深深热爱与眷念,正如所言“这一切都构成人们不能释怀,想起来就备感温暖和疼痛的心灵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