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问题如同锁,方法如同钥匙和铁棒,方法不对,就如同用铁棒开锁,那是永远也打不开的;方法对了,如同用钥匙开锁,一下即可打开,问题迎忍而解。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应是找准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个正确的方法能使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解决。大敌当前,要冷静分析,知己知彼,并且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才能百战不殆。秦时,项羽找准了破釜沉舟的方法,杀出一条血路,大败秦军;汉时,韩信使用背水一战的方法,最终击败项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三国时,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用了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这些前人成功的范例印证了“方法决定成败”这句俗话,也告诫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没有找准正确的方法,空费力气,是不行的。
在军事上,解决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在科学上,也要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牛顿发现了“地球绕太阳转需要一个初速度”的问题,但他却没有找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正确方法,而是将其归于“神力”,用“神力”这一错误方法,他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爱因斯坦发现了量子力学中的重大问题,却用了错误的传统方法推导,致使自己的研究五年都没有进展。而薛定谔找准“薛定谔方程”的正确方法,仅用五天便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科学家们,无一不用自身经历诠释了一个道理:找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你或许会说那些人离我们太远,那我要说,在生活中,我们同样要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数学题时,找准正确的方法,才能化繁为简,由浅入深;运动中,找准方法,才能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学习中,找准正确的方法,才能高效学习,独占鳌头;辩论中,只有找准方法,才能抢占先机,驳倒对方。在生活中,我们随时会面对一大串麻烦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擦亮双眼,去冷静分析,找准方法,解决问题。
由此我想到,我国在短短的三十年间,经济突飞猛进,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难道不是因为找准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的吗?面对当初种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正是邓小平找准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正确道路,才解决了中国因十年动乱带来的乱局,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人生在世,总会面对数不胜数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不是随便拿一个方法来搪塞,而是看清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准方法,然后解决问题。正如铁棒无法开锁,而钥匙才能开锁一样。因此,找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篇二:碎片化的知识】
碎片化如今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对于购物、阅读、学习等各方面来说,它都是一个常见的存在。众所周知,碎片化的定义就在于不完整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完全的好处,因此我就想挑其中的一种现象来说说——碎片化的知识。
知识碎片化的今天,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还是现在传说要打倒纸质书的电子书,都具有了更大的价值。知识碎片化说白了就是知识娱乐化,通过形象有趣,而不准确,甚至不严谨的方式在极端的时间之内表达出来达到所谓的“快速理解”。形象和有趣都是很棒的优点,但是不准确不严谨却是一个致命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今天看一本朝闻道,就跑去学物理,明天看一本伤心者,就跑去学数学,结果发现无聊得要死,岂不是笑话?你花了一年去学习身边朋友所学的各种学识,最终也就落得与每一位朋友不懂装懂的尴尬状况罢了。即使你让一位世界级的美食家品尝了许多菜的一口,最后只让他去评价一道菜的好坏,这难道不是件可笑的事情吗?
将系统的知识打碎,其实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对于读者而言,要将这些打碎的知识拼起来却需要比起直接完整阅读更高的成本。碎片化的知识可以让你觉得“哎,这里这个知识点我曾经看到过,那个术词我也在某某心媒体上看到过。”,这样的心理活动可以让你有自己很博学的快感,但也只是快感,不是事实,就好比你在人生的旅程中感受了一路的凉爽,可最终什么也没抓住。你知道薛定谔的故事,也知道那只猫,但是却算不来薛定谔方程,甚至连薛定谔的名字都不会拼写,这还能算是掌握了什么不得了的知识吗?
我想你已经明白了,碎片化无助于实用性内容的产生。碎片化的知识只能当做甜点来饭后茶余的谈资还行,但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还是得由书籍来传承,没有一万个小时得读书和实践,又怎么当得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