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相关作文

【篇一:答案在风中飘荡】

鲍勃·迪伦,原本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随着他被瑞典文学院宣布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关于这个美国老头的各种消息纷至沓来,也使得我慢慢对他有些了解。

在百度音乐搜索栏里敲下“鲍勃”二字,他的许多歌曲就立刻出现在你眼前,钻进你耳朵里,特别是这首《答案在风中飘荡》。

它的文字很浅白,以诺奖起初给我的巍巍庙堂之感来衡量它,它的主人获诺奖,简直给我一种灰姑娘遇见水晶鞋般的童话感。

可是它的主人确实获奖了。有意思的是,据说鲍勃·迪伦在得知自己获奖之后,参加了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场演唱会,现场歌迷以欢呼等方式请他对获奖作出一些回应,但是他始终顾左右而“吟”他。

我觉得鲍勃就是一个乡间行吟歌者,坚持着自己的知行方式。至于我们要寻找的他对于获奖一事的回应,他的那首歌不是已经说了?答案在风中飘荡。

在这首歌的歌词里,鲍勃一直在问问题,关于成长、关于生死、关于和平、关于倾诉和倾听、关于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关于自然的演化、关于自由。戴上耳机,倾听他的吟唱,让虽苍老却不羁的嗓音伴着吉他和口琴的鸣奏穿透耳膜,渐渐地我觉得他的追问只有一个主题——如何解放心灵。

他没有告知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把答案寄予了风。一位乡村歌手,在迷惘与彷徨中渐渐触及哲学的本源,而后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加以探究、加以表达,我想这就是鲍勃的可敬之处。

由此看来,鲍勃和我们一样,都是不甘于混沌度日,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执着地在追求心灵解放的道路上前行。

【篇二:在喧嚣中寻觅安静的沉淀】

刘慈欣躲开城市的喧嚣,引入封闭的自我安静中,寻觅内心的探究,让人想象在沉淀中张开双翼。这样的他,俨然为世俗中的怪人。

然而正是这样的他,开创了中国科幻的春天。

这,是守静的力量。

守静不是怪癖的自我封闭,它是看透了名利,看淡了喧嚣,寻觅灵魂与内心的沉静,在沉静中积淀思考的力量。在思考中纯粹,在纯粹中获得对文字和艺术真切而美丽的直觉。它是对工业文明诗意的对抗,它捍住了灵魂的银河。

这样的对抗者,常常在文学的领域竖起大旗。就如刘慈欣,莫罗十四年闭门谢客,潜心于十九世纪初的历史中,一部《最后的猎巫人》让世界惊叹。梭罗垂钓在瓦尔登湖畔,以诗意的信仰对抗世俗名利的羁绊。余秋雨一身布衣行游天下,走出学者书院,走出界内靡音,在卑微的泥土中行走,思考。

他们的守静,守静不是不言,他们以笔为剑,剑剑直指世俗的心脏,他们只是不爱名利,从名利的喧嚣中挣脱,从城市的光怪陆离中走出,走入内心,走入对灵魂的叩问,走入内心的沉静和沉淀。

然而这种沉静绝不仅限于文字。守静不只是诗人的信仰,而应是每个人的坐标。它是对生活的诚实,对生命的呵护,对灵魂的激扬。守静让我们沉淀,在沉淀中深入生命的内核,深入对生活的专注与执着。

而能够在生命中守静源于对梦想专注。这样的专注始终于对生活认真的呵护。于是,带着孤独往热爱中去。守静,向光,安然,不再理会名利和都市的喧嚣,绝尘而去,只留下让人惊羡的背影。

就像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专注,面对诺奖和诺奖带来的喧嚣,她依旧只沉浸在纯粹的思考中。那个小小的封闭的研究室,是她的桃花源。就像李安,十年磨剑,名利诱惑曾给了他多少诱惑与压力,如果没有守静又怎能让思想的火花迸发得如此璀璨?

守静是为了在喧嚣中沉淀。然而现代工业文明让太多人迷失在喧嚣中。文化经典已然蒙尘,快阅读时代让文字变得浅薄,道德危机处处伏起,扪心自问,我们的灵魂,是否因为喧嚣而变得浅薄?

“喧嚣是短命的别名”依旧行走在路上的余秋雨这样阐释。朋友,让我们做一棵树,守静,向光,安然,任喧嚣的风吹雨打。兀自站在卑微的泥土中,让时光积淀在年轮上,每天都隐秘地成长。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