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流行与永恒】
生活中,流行的往往是时尚,永恒的却是文明。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词却在现代生活的推动下走向了一起。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已不再为饱暖而担忧,取而代之的是寻求刺激,永恒就在这种氛围环境中慢慢衍生为流行。永恒与流行只在那一步之遥,流行因为有了它自身的存在价值而逐渐变为永恒,永恒只是在人们的需求中成为流行。作为90后的我们,是在流行时尚中成长,并不觉永恒是一种魅力。我们是在周杰伦的歌声中飞扬,在韩寒的小说中倘佯,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总是那么流行,那么时尚。永恒已被我们视作为逝去的古老远去的文明,已不在为我们所崇拜,所追寻。新一代的我们又怎么会理解永恒的真正含义呢?我们虽然是流行的,但我们狂妄自大,不明事理,终究不会成为永恒,永久的文明。
流行与永恒虽然只是一步之遥,但又是遥远的。流行的事物虽然只是昙花一现,表面似乎并无多大价值,但更深一层去理解,就会觉得其实它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永恒的最初发展也是流行的,只不过它与其它的流行相比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成为永恒。流行与永恒是相辅相成,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从永恒中发现流行,也可以从流行中找到永恒的影子。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
现在,全国各地又兴起一阵私塾风,私塾作为古代的教学处所,在现在,已成为了永恒的历史,但这一阵,又流行起来。其实永恒与流行并无本质区别,只在于那一步,流行可以成为永恒,永恒瞬间可以成为流行。
我们现在穿的,喝的,说不定有朝一日也会变为永恒,永恒同样是可以流行的。永恒与流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篇二:我的童年有书籍相伴】
读书,就像喝一杯清淡的香茗;读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读书,就像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
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坐在房中看书,有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淡淡的微笑;有时眉头紧锁,不禁握紧拳头;有时托腮沉思,陷入深深的遐想……
书籍,给我带来了不少乐趣。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西游记》,我们可以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传》,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书是知识的海洋,力量的源泉,智慧的翅膀。书籍让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使我的生活充满快乐。
我庆幸,我的童年有书籍相伴。
【篇三:破茧是生命的隘口】
“破茧成蝶”一词把蝴蝶的幻化镀上了些许传奇,丑陋的毛虫从沉重的躯壳中挣扎、破茧,坠入尘世后才能拥有美丽的皮囊。蝶的成长仿佛是沾着血腥味的,但却更趋向于一种主动和疼痛的过程,为了日后美丽的彰显,成长也是一种必然。
提及成长的必然性,从宏观的自然角度去审视,它是顺理成章的,花用一次开落演绎成长,蝶用破茧而出演绎成长,人却需要用灵魂的淬炼去演绎成长。
那么我们得细细咀嚼成长的必然性给我们带来的人生百味。龙应台在《目送》中这样描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在生命的中程静静观望着三代人的成长,无论面对孩子冷漠的背影、还是父亲黯然的离开,她始终坚信着成长的必然,坚信着生活固有的章程,含笑面对成长带来的得失。
成长亦是一场自我局限的突破。如果不敢从过去的章法中挣脱,那么旧的事物无法创新,成长被禁锢、生命被定格,卑微的毛虫将如何破茧成蝶?
所以我们万不可作茧自缚,成长必须突破。日本动漫导演新城海的作品一向过于注重画面美感,却忽略了剧情的重要性,这次新城海改变了一贯的作风,集合了优质画面和催泪剧情的《你的名字》大获好评。学会吸取经验,发现自己的误区,然后针对误区进行突破,像毛虫一样,在自己的茧蛹中挣扎,过程固然疼痛,但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生命的隘口中破茧而出。
有时“成长”并不在于“长成”,正是在一次次得失中生命才得以彰显它的美感。当我们成长到一定境界时,或许就会拥有苏轼在书写《寒食帖》时摒弃章法、皈依本心的豁达与超然。
如果将“成长”比作一次“破茧”,我们便可以在过程中触抚生命的质感,越是疼痛、越是清醒、越是激起了成长的欲望,在生命的隘口处挣扎,坚守着“成蝶”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