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的生活,完整的我们】
生活,似是一块被打碎的玻璃。我们站在一堵长长的墙前,捡起一块块彩色的玻璃碎片,在那面墙,那时代的长河里,拼出自己的完整生活。
我坐在车上,手里是一本英语词汇书。坐车到培训机构差不多需要20分钟,20分钟,一秒也不能浪费。突然手机手机亮了,是同学在找我,我瞄了一眼,是几个要去夏校的同学在商量要去哪里买上课要用的书。我放下手中的单词书加入讨论。
书的事情搞定了,我下意识看了看表。大约还有10分钟,想起晚上的辩论课需要我们交流时事热点。我连忙点开CNN新闻看了起来。特朗普愤怒的嗓音似乎和窗外的汽车喇叭声交织在一起。
车忽地停了下来。我抬起头,外面的景色已经变了。培新机构的大楼墙壁被刷成了紫色,拐角处高耸的楼梯通向教室。
我已经无数次来这里了,在这里上完美国历史课后,都要找一个没人的教室写一会儿作业,再去上辩论课。这儿的老师们都已经认识我了。
我本以为,这样碎片化的学习和安排会导致我学习到的知识支离破碎,不系统,直到我去年考人文地理的时候才发现,这些碎片的积累最终会成为宝贵的财富。而且,每次耗时不多,这样一天可以做好多事情。
碎片化的生活,拼成了完整的我们,完整的知识系统,完整的世界观,完整的经历。我们都是时代的过客,在墙前琢磨着怎样才能用这些颜色各异的玻璃碎片拼成最好的图样。有些图样拼得好,玻璃片之间紧密相连,颜色绚丽;有些图样却不显眼,朴实无华;有些被历史所记住,放置在墙的最顶端,给世人观赏学习;有些则埋没在别的图案之下。无论如何,这些五彩的玻璃拼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阅历。等到老年,回望自己日积月累拼成的图样,会发现它是多么别致,多么动人。最终,我们放下最后一块玻璃,转身离去,将自己的图样留给高墙。
上课,下课,学习,和朋友微信聊天。我感到一阵莫名的暖意。
夜色再次降临,我走下楼梯,钻进车里。一天的旅程即将结束。汽车开始加速,夜色在身旁呼啸而过,我又开始构思,明天学校里要写的作文题目。
【篇二: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
这个暑假,我来到美国加州,参加一所著名艺术高中的夏校,学习音乐剧。说实话,我内心还是挺忐忑的,因为这将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人独自在国外生活半个月,不过我也明白,这次出游,对我来说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必然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十二个小时的飞行和三个小时的车程,我来到夏校所处的位置。这所艺术高中位于高山之上,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我顺着地图找到我的宿舍——一个小木屋。站在门外,我迟疑着不敢进去,十分担心和外国同学能否顺利交流?如何破冰?会不会有歧视?……在我终于鼓起勇气推开门的一刹那,里面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一个小木屋被强行分成六个房间,每个房间又被塞进去有上下铺的六张床,没有空调,窗户也只有一个,行李箱因为无处可放,被堆成了小山。走在行李箱堆成的峡谷里必然会让人有些不安,毕竟那些箱子要是掉下来,可是会要人命的,而且我发誓如果我被埋在行李箱下面,一星期之内都可能不会有人发现我。虽然夏校的硬件不尽如人意,但我的恐惧和担忧竟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不得不说,和外国同学的交往相处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大家都很友好,并且……她们每个人都十分有“个性”。在这里,最刺激的就是半夜了。记得有一天,我蜷缩在我1*1。5米的上铺床上,在40℃的高温和上百只虫子的双重折磨下,艰难地打着小呼噜。突然,两声尖叫在两个房间同时响起,害得我一下子从床上跃起,头和天花板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我从床上爬下来,捂着碰疼的头,跑到距离我比较近的房间一探究竟。里面的场景也差点吓得我叫出声来:昏暗的房间,满地的红色液体和咒符加上一个黑色的瘦高人影,黑影猛地转过身来,那黑色斗篷里竟是一个惨白瘆人的骷髅!后来,“被害人”Naveah为我们解释了这件事的全过程。那位“骷髅”是Madilda扮的,她每天晚上都会独自一人出去进行一种宗教仪式。Madilda说她可以和死人对话,对此大家半信半疑。但不知怎的,那天半夜,Madilda竟在房间里做起仪式。Naveah半夜醒来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骷髅坐在一滩鲜血之中的场景,尖叫也就随之产生。而另一个房间发生的“惨案”就简单一点,就是一位同学兴致大发,跑到别的宿舍吓唬人。为此,我唯一的感想就是:有病,得治!
这次夏校给我留下的印象着实不浅,光是那声尖叫就在我脑海徘徊了一个半月之久。不过这也有可能是我有史以来经历的最有趣、最特别、最刺激的出游,能在有生之年体验一次这样的旅行,也真的是很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