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家相关作文

【篇一: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多么熟悉而又神秘的名字。自它问世以来,多少红学家前仆后继,倾其一生只为解得其中真味。对于这部自成学问的奇书,我早已慕其美名,值此寒假,有幸一探其奥秘。

当我拿到这本厚达九百多页的大“百科全书”时,我的心不得不为之惊叹,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读书本来就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不然怎能领会其中奥妙?于是便下定决心,这个寒假,就纠缠上这本“顽物”,一定要把它看完。

初读《红楼梦》,困难就接踵而至。一张薄薄的纸页上挤满了令我眼花缭乱的文字,包括生僻字、文言文,许多诗词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则是让我糊里糊涂,如置身云里雾里,难得其中真味。有时读着,竟睡意难忍,趴在书上睡了过去。

但这些并未阻挡我要将它看完的决心。我开始做笔记,自己手绘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切身体会到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复杂。我学会借助外物,无论是厚重的词典还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都在此过程中助我一臂之力。

最令我着迷的,自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纠葛了。一次我读到一个场景:贾宝玉和林黛玉互表心意,用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以及很多我不知道的典故,便在网上查询,终于得知这是贾宝玉在向林黛玉表露自己的真心。在此过程中,我既收获了知识,又对书中的内容有了理解,那样一种心领神会的感受,更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难以言喻的昙花佳境,让人回味无穷。这样读书的兴趣和快乐自然就如期而至了。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纠缠后,我终于将这本书“啃”完了。但我却不能就此满足,因为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是我还不理解的,还有更多的深意和奥秘没有被挖掘。这样,我的感受和收获可能就很有限。于是我选择了在网上翻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及一些著名红学家如周汝昌的著作,与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交流后,便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红楼梦》中的奥秘也才逐渐隐现。

随着进一步深入了解,我才真正感受到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兴趣。也许读书就是如此,只有肯花心思去钻研,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采用不同的方式,得到的知识和兴趣也许就更多。最终,这本书一定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我们受益无穷。

【篇二:给曹雪芹的一封信】

亲爱的曹雪芹

您好!

我是公元2017年的一名学生,我可是你的粉丝哦!在这,我是来拜你为师的!

我发现,在您的书中,所有人物都描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我自己看到红楼梦的一半时,我突然发现,我和湘云有很多地方简直一模一样!我从史湘云说有一个戏子像林黛玉这件事发现,我和她一样,没心没肺,做什么事情都不想后果,并且性格活泼,喜欢交朋友。但,我最关心的史湘云和其他人结果如何,现在已经有许多红学家在考证中,不仅如此,现在有很多研究建筑,研究画画,研究食谱,研究服装等等行业的专家从您的著作里吸取精华。

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如此痴迷于您的著作——《红楼梦》。我虽然没有多大才华,但是,我还可以像金陵12釵她们学习写诗填词。在此,我想拜您为师,请您同意。在这,我还想告诉您,我非常喜欢林黛玉在诗社中写的海棠诗里面的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句话体现出林黛玉的孤独,她就像梅花一样,冷冷清清。她又像梨花,淡淡清香。

当然,我拜您为师,并不是为了做大官,考试之类的事情,我是想把您的学问传授给我的子孙,让他们知道,有一个名字叫曹雪芹的人,曾读懂过他们的童年生活,读懂过他们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最后,我想把我自己写的如梦令送给您,希望您喜欢。

如梦令

己是春风露露,却又秋寒夏暑。回身空想来,懵懂万物之处。也罢,也罢。早回起始之处。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