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庐山花径】
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去了庐山的花径。
花径的外面是如琴湖。山坡上的水注入湖中,犹如人拨琴弦,这是如琴湖得名的由来。如琴湖的水很清,水面很平静,像镜子一般,绿树倒映在水中。如琴湖里有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绽开了笑脸,还有的躲在荷叶底下。
门的中间有“花径”两字,右边有“花开山寺”四个字,左边有“咏留诗人”四个字。相传花径是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在庐山的寺庙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进了门,路的两边是姹紫嫣红的花,花径显得绚丽多彩。我们来到里面,看见一口井,井里的石头上写着“花径”二字,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我们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了白司马草堂,白司马草堂旁有白居易的雕像,雕像周围绿树成荫,鲜花拥簇,旁边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有浮萍,落英缤纷。草堂里,一位老人用毛笔写着诗句,他穿着长袍,留着长须,写得很专注,引来许多游客观望。我漫步在花径,犹如漫步在世外桃源。
花径很美,像一幅优美的画卷。
【篇二:美丽的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这就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这个暑假,我就去了庐山,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揭开庐山的真面目。
到了庐山的山脚下,抬头向上望,一座座山峰高耸入云。进入庐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蜿蜒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条盘山公路。我们坐着车顺着公路盘旋而上,山上有一棵棵挺拔的树木,一条条清澈的溪流。我们转了两百多个弯,欣赏了一路的美景,才到了庐山的山顶酒店。
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我们就去了如琴湖。如琴湖,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把小提琴,因此而得名。湖边群山环绕,山上绿树成荫。湖上有一座九曲桥,这座桥有九个弯区,因此叫九曲桥。九曲桥直接通向湖中心的凉亭。如琴湖湖水碧绿,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还一群群的锦鲤在湖中嬉戏。沿着如琴湖畔向前走,就到了花径公园。花径门口的石门上写着两个大字:花径。花径是白居易和他的好友17人一起赏花的地方。相传他们进入大林寺时,忽然发现这里的桃花盛开,而山下的桃花却早已经凋谢了,于是白居易题了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接着我们还参观了白居易草堂。
从花径出来,我们乘车去了含鄱口。站在这里,可以远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一眼望去,鄱阳湖就像一座非常非常大的桥,连着山与山之间。接着,我们坐缆车去看含鄱口的大口瀑布。坐在缆车上,庐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我突发奇想:如果苏轼那时候有缆车的话,那"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应该改成,"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坐缆车"了。下了缆车,走了很多级台阶,终于到达了大口瀑布。瀑布前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那瀑布从高处落下来,就像一条白色的婚纱,非常壮观。
离开了含鄱口,我们前往庐山会议旧址。这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庐山会议旧址的大门上镶嵌着"庐山会议会址"六个大字。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影剧大厅就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休息室现在是作为展厅,展示着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图文资料。参观完后,这些历史深深震撼了我。
这次的庐山之行既让我看到了美景,又让我学到了知识,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