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川相关作文

【篇一:北京游记】

出发,怀着萌萌悸动,触摸青青梦想,不负倔强成长。

——题记

拖着沉甸甸的行李,心中装着期望,回眸一笑,再见了家。

一路上摇晃不停,在刚踏上北京的土地时,感觉大地在颤抖,顾不上头晕,喜悦之情涌上心头。夏日炎炎,轻风拂荡,真是个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颐和园,金碧辉煌。看着这红墙金砖,心生赞叹。古人的智慧,无法想象。偌大的园子,全是一样的格调,不免有些单调。随着微风的步伐,来到一个湖泊。我能看到鱼儿与游船嬉戏,湖底是参差不齐的石块。像水下的出川般,连绵起伏。又随着阳光行了几里。一条长长的亭楼映入眼帘。坐在红木长椅上,倚着的是文物,放眼望去,各朝各式的出水画卷,争芳斗艳的美图,惟妙惟肖的人物,令人陶醉。如果是在当代,能在颐和园中悠闲自在的,只有慈禧了。独具中国风的建筑,不远处的湖泊,让人心旷神怡。

领略了富丽堂皇,也得听听园中的哭泣。

圆明园,残垣断壁。被八国联军伤得体无完肤。也好在有荷花的点缀,也不显得单调,别有一番风味。连雨果大师都看不下去了,这段历史,是多么黑暗啊!唯一完整的,只有十二生肖铜尊坐像了。而这本属于自已的东西,却回来得来之不易。看着神态各异的肖像,像是在哭泣和投诉。园中还有无数珍宝流失海外。当年的侵略者们看到如此别具一格的景致,又怎么下得了手。或许是利益夺走了人性吧。七零八落的石头,没有人会去重修,因为这是无法挽回的历史,中华民族永远的国耻。

呆在北京的五天,像被时光老人按了快进健,无法停留。只得将科技馆的新颖,北大的古风,历史博物馆的独特,还有故宫,天安门的雄伟,烙在了我的心灵深处。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我会不断向前。让世界各地留下我的足迹!

【篇二:出川】

青松瘦竹,飞瀑流泉,百鸟争鸣,白雾丝丝如缕,小溪叮咚作响。这是何处?长平山也。

不过长平山出名可不是只靠风景秀丽,而是这山里住着两位大才之人。二人修道、练剑、写诗、著文,人人皆称,这二人为世外高人。二人是谁?一个是老者赵蕤,一个是年轻人李白。

“小李,你在这长平山中时间也不短了,我的能耐也尽传给你了。你今后有何打算?”赵蕤问。

“师傅,你传我的这些知识太有用。我准备出川走一走,寻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李白说。

赵蕤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李白见到赵蕤点头又摇头的,一脸迷惑,不知是何意:“师傅,我说的有什么不妥吗?”

赵蕤把目光投向院外:“小李,你看那只燕子——你观察一下它飞行的过程。”

李白想起小时候师傅让他观察一位老妇人把铁杵磨成针的情景。那次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他明白了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难道这只燕子也能给自己什么启示吗?

李白一边想着一边紧盯着那只燕子,认真地观察它的飞行。只见燕子缓缓离开巢穴,翩翩地低飞一阵子,然后忽地向上一跃,箭一般向远处飞去,那速度简直如刺破苍穹的闪电。

“这只燕子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快速地飞,而是要慢飞一阵子然后才加速呢?”赵蕤提示道。

李白一拍脑袋,第二个改变他人生的启示出现了:“燕子开始是在积蓄力量,等力量足够了就能快如闪电。师傅,我知道怎么做了。”

师傅手捋长髯,微笑着颔首。

李白下山了,这一年他十九岁。但是李白在十九岁这一年没有出川,而是坚持在四川境内游历、学习。当川地流传的“赵蕤术数,李白文章”传遍全国各地时,那已经是李白别离赵蕤六年之后了。

这一天,春和景明,李白收拾好行李,坐上了一艘大船,终于出川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豪情万丈,踏上了出川的大路,把自己抛向一片新天地。

李白凭他的诗,很快名动全国,他的诗句随着他的脚步跳跃,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物风情就融入他的诗句。从此再也没有人挡得住李白用诗歌纵横全国的道路。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