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答自己问】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繁市中的新鲜玩意儿虽然有趣,却也不及这里一丝一毫。这里,秋雁淡入万里晴空,虫声浸入四溢草香,阳光永远和着徐徐的微风。
问自己,久居在此怎么样?
再安逸的风景也比不上追梦的路途。享受这路途,才是最美好的。
梦是什么?
梦是青春路上的追逐。
雨巷诗人戴望舒,在自己的诗中倾诉了自己对理想和未来的疑问,有源于社会的,有源于内心的,他迷惘、彷徨,但却决不放弃。我们对于自己的前方,也要如此。有疑问时,回答自己,要向前。向前,就像书中所说:“过去的已如地上快燃尽的篝火,只剩乌黑的灰烬,可若想立即把灰烬扫去,又会一不小心就烫到手,不过总有冷的一天”。在前进时,随身带一块橡皮,随时擦掉过往,不论辉煌或黯淡,一律复原到最开始的样子,再画上一幅全新的生活舞台剧。
梦是文化历史的愁绪。
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中问自己:“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学问学问,学即是问,这一连串的问,由谁来解答?作者于是带上书囊,开始他的“文化苦旅”,答自己问,行其所想,志其四方。纵横四海,寻找答案,历史文化所遗留下的问题还很沉重,需要等待我们一一解答。质疑,是成功的钥匙,敢问,才能使人奋进,使人拼搏,使人努力探求真理,光有答案,是不能做到这些的。况且,有问不一定要有答,若世上所有的问题都被解决,岂不是像有火却没木材一样,毫无用处?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也就是最安逸的一天,人类的大脑停止了思想,人类的生活中没有了劳动,那么这个种族就会很快消亡。
梦是慢慢长路的远方。
“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三毛问道。远方有多远?向前走吧,按着你所有的方向,不论在哪一站,都会一点点获得答案。走过旅程后,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在体验答案,因为远方即在脚下,也许是山河大海,也许是乡村田间,也许就是家。
问,平凡普通;答,却奥妙超凡。我们一生都是这样,最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当我们尽心尽力地完成好过程,心无旁骛,认真对待,答案,你总会发现。
自己寻找,答自己问,让别人说去吧!
【篇二:那一次,我尴尬了】
在一双双略带质疑的目光下,我失态了,我紧张了,我尴尬了!不知如何是好?回想起当初自己自告奋勇的举起手来时的情境,以及现在这种令人紧张窒息的氛围,我心中是万分的羞愧,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这一切还得从那堂语文课说起。
课上,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让我们从文中寻找。在我看来,这已再简单不过。一下子便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便早早坐好,用一副不耐烦的神情望着那些还在寻找答案的同学,心里一阵纳闷,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这么久。真是没办法,唉!
“好了,现在谁知道答案了?”老师的声音回荡在教室中。紧接着,一只又一只的手如春日的嫩芽从土里冒出,我也不例外。老师见了,用挑剔的目光望着我们。最后这目光缓缓落在了我的身上。“请这位同学说说答案在哪?”我一听叫我,心中一喜,好似有朵鲜花悄悄在心中绽放。我稳稳站起,严肃地回答道:“从第十小节……可看出他是这样的人。”说完后又转头自信地望向老师,可老师却皱着眉头问了句:“是吗?”
我一下子懵了,心中默默回问:“难道不是吗?”可既然老师都说了还是再找吧。很快,我找到了更适合的,语速有些急地回道:“是,是在,在第十一小节第二句。”本以为会得到一个肯定的目光,结果却是一个个质疑的眼神,我内心有些慌乱了,也有些急躁,不知是继续寻找答案还是……“噢,不对,是在……”回答完,本以为局势会有转机。可大家的目光依然落在我身上。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了一种尴尬,一种无力。我又回答了几次,可并没有改变什么,反而使情况更恶化了,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迫,令我无法喘息。
心在颤,脚在抖,整个人仿佛失去了魂,不知所措。这对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嘲讽。
老师见我仍回答不出,便叫我坐下了,听完别人的回答,我深知自己的粗心大意,深知这一切尴尬都源于我自身。
那一次,我尴尬了。却使我明白了,人不要过度自信,否则当尴尬发生,你将无地自容。
【篇三:问号与感叹号高中作文】
【篇一:问号与感叹号高中作文】
人生就是在感叹号与问号中徘徊,在人生中有许多事值得你去探索,去体验,去提问,去得知,去感叹!
——题记
问号和感叹号都是标点符号,一个表示“问”,一个表示“叹”,虽然两者没有其它什么特殊意义,但是,它们却启发了我许多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个问号和感叹号,它们存在于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各门学科。
人生像一串标点符号,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和“?”。而从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到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实际上只是一个问号到感叹号之间的转变罢了。
我们总会给朋友或对手疑问与惊讶,从而告诉他们我们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而是需要他们去理解的,告诉他们我们是不一样的烟火。
人生这条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失败。但是不要放弃,勇敢地去尝试做,不要低头,既然他们给我们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何不还给它一个大大的叹号呢?不要错过人生中的问号,只有我们去面对他们,才能成长,才能慢慢长大。
标点符号中,问号带给我们无奈,句号带给我们遗憾,省略号带给我们猜疑,感叹号带给我们温馨。
然而成熟的答卷并不容易,总有几个“问号”呈现在你必答的题目中,待你深思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倘若你的回答和标准答案一致,那么“问号”便会变成“感叹号”,给予你的是赞美和微笑;倘若你的回答和标准答案不相符,那么“问号”便仍会待在那儿,等你花时间去寻求正确答案而后作答,等你回答正确后,问号就会变成叹号了,并且会继续鼓励你这样做。慢慢的你就会成熟起来。
“!”与“?”并非只有这一种理解。
人生像一串标点符号,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和“?”。而从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到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实际上只是一个问号到感叹号之间的转变。
对于陌生人,或者把对方当做一张白纸,或者把对方当做你的朋友,总之别当做敌人,即使你听到再多的关于他(她)的不好的传闻,因为我们毕竟不了解对方,所有的朋友都曾是陌生人,只是后来的了解让他成为你的朋友,这其中只是一个“?”到“!”的转变。
毕竟陌生人与我们之间一无所知,才会产生疑问,但是如果我们渐渐地去试着了解对方,并且让对方了解我们,接下来就会出现大大的感叹号。这就是朋友到陌生人之间的转变。
走过今天,不是生活在回忆中;走过今天,是向理想又靠近了一步;走过今天,是珍爱生活;走过今天,是与昨天完美地划上句号,是与明天划上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走过今天,就是走进美好的明天;走过今天,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美丽年华!
【篇二:问号与感叹号高中作文】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我是茫然的。“?”与“!”,不就是两个标点符号吗?从标点符号能想到什么?但展开思维,简单的“?”与“!”会让人有更大的感悟,让人们感觉“?”与“!”的生动与可爱。那么,让大家分享我的思维的“?”与“!”。
“?”表示的意思与它的形状相似,顾名思义人的思维没有转过来,就会产生疑问,而“?”正是疑问句时用的标点符号。可别小看了它,有了“?”就让一句话充满了趣味。
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接孩子放学时,看到一个拿着糖葫芦充满了淳朴气息的女人,作者接到孩子走出来,这时这个女人拦住了他们,她的样子很焦急,问:“有没有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差不多高。”边说着还用温柔的眼光看着孩子,想摸孩子的头,作者看到粗糙脏的手,拉了一把孩子避开了孩子的接触,女人的脸上的失望想而易见。
第二天,作者接孩子再次见到了那个女人,她的手上仍然拿着一串糖葫芦,她又一次拦住了别的家长,问:“有没有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差不多高。”而那家长也看到粗糙脏的手,让孩子避开。这时,让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一个孩子在过马路时被侧面开来的汽车撞飞了,所有人在震惊时愣住时,好似有一阵风从我身边飞过,那个女人丢掉糖葫芦向男孩飞奔过去,撞飞孩子的司机并没有停车下车的迹象,反而要开车逃走,女人急忙拉住车门,司机这时加快了速度,女人仍旧紧紧的拉着车门,在那个时候仿佛看到女人身旁的光芒。
看到这里,是不是心中充满了“?”呢?看每一篇文章,我们都怀揣着问为什么的心理,然后寻找答案。如果你没有怀揣着“?”那看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像人生如果我们心中没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寻找答案呢?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就是冲着这个“?”,题目不会了,心中有“?”,那么就要去寻找答案。当人们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心情又会如何呢?
当找到答案时,心中会有“!”的产生,“!”是什么?它与“?”一样。当你看到它时,你便得知此人的心情。“!”可以用表情来表达,又或者是动作。当我知道那个女人的事情时,我的心中产生了“!”,那个女人与丈夫、孩子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生活算不上小康,但她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她的丈夫得了重病,生活渐渐艰辛。她的儿子喜欢吃糖葫芦,看到家里生活如此艰苦,没有向母亲要钱。在那个冬天,她的儿子赞够了钱,要过马路买糖葫芦,在过马路时被汽车撞飞,司机逃跑了,她的儿子没有救回来。在那一年,她的丈夫也去世了。双重的打击对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从那以后,女人每天拿着糖葫芦在校门口等着,希望哪天能看到自己的儿子。看到这儿,悲伤的“!”显现在心中。或许正是因为“?”才让“!”变得有意义。
“?”与“!”这俩兄弟是相互依存的,他们分开玩耍就会没趣。不管是“?”还是“!”,不只是标点符号,它可以是感情的寄托,它可以是很多,那就看你是如何理解,快来和它们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