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丁相关作文

【篇一:重庆的年味儿】

赶了两天的车程,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重庆。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不同地域过年有不同的风俗,但那团圆的气氛是亘古不变的。南方的春节风俗和北方差异甚大,就说重庆,刚进腊月的时候就已贴好了红对联儿。走在大街上,街道两侧也已是张灯结彩,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

大年三十,家家都忙着熏腊肉,庆祝腊月结束,户户的烟囱往外冒着滚滚的黑烟,与此同时还要去祭祖坟。在族里老人的带领下,带上十几株香,十几根蜡烛,三五盘鞭炮,几队人就这样去了山坟。

先是烧长钱,把厚厚的黄纸钱交错撕开放入火堆,再点上两支蜡,三炷香,然后放鞭炮,只希望先人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健康,学业有成。

三十下午大人们开始包饺子,孩子们这时最开心,要么在一旁玩耍,吃糖果;要么走街串巷看哪家吃席就去“扫荡”一番;要么去空旷的场地上放鞭炮。除夕晚上家家都在守岁,期望明年万象更新,吉星高照。

正月初一这天,无论开饭馆儿的还是住家的都在烹制一种食材——兔肉。把兔肉切成丁,加上水、辣椒、花椒、酱油、香油等各种佐料放进锅里炖,而且每家做的量都非常大。做好后菜的颜色显现出一种深红色,一段一段的干辣椒浮在上面,翻白的兔丁像一粒粒大米堆在一起,入口便是一种深厚的辣,一直在口腔内回荡,接着是花椒的麻,味道甚是浓厚,吃一口,嘴里回味无穷。

正月初三女儿女婿回门。春节渐渐远了,年味慢慢淡了,可合家团圆的气氛却更浓了。

我虽然成长在异地,可总觉得南北两地过年的氛围是一样的,都是那么喜气洋洋。我希望这气氛永远继续下去,永不间断。

【篇二:餐桌上的变化】

清明过后,好久未见的奶奶终于要到我家来了。这可让我们一家忙得不亦乐乎,我和爸爸去接奶奶,而妈妈则在家里做饭。

中午十二点,我飞奔到餐桌前,哇,真丰盛呀!有青椒鱼、大炸虾,尤其是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足足有十多个菜,每一样菜都具有各自特色,真可谓色香味具全。我禁不住美食的诱惑,用手抓起一块糖醋排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塞进嘴里,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吃得满嘴都是油,对青菜连正眼也不瞧一下。

这时,爸爸夹起一根青菜,一边往我碗里放,一边说:“青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有利身体健康。”我皱着眉头,极不情愿的嚼了嚼咽下去,奶奶看见我这样挑食,便跟我讲起她年轻时的情形。

那是1960年,我国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加之当时社会上流行“浮夸风”,老百姓有种无收、闹饥荒,多少人靠吃野菜、吃豌豆叶、葫豆叶、火糠过日子,甚至吃山上的石头风化而成的松散碎粒,许多人吃后消化不良,不能排泻,引起肚胀,导致死亡,只有少数人才逃过一劫,曾祖父就是在这次灾害中死亡的。因此,奶奶每当讲起这件事时,都十分难过,同时也教育后人,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是啊,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鱼、肉都成了家常便饭,而且人们还讲究吃法,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餐桌上的变化,不正是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好见证吗?

苦尽甘来,饮水思源,今天我们能过上这幸福生活,这全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带来的啊!我们要珍惜这幸福日子,可不能丢掉了艰苦朴素的好作风。

我听着奶奶的讲述,我脑海里浮现出几年前的情景。那是我爸爸过生日,第二天爸爸清理剩菜,准备倒掉。奶妈见此情形很是生气。她一下从沙发上“跳”起来,睁大眼睛,瞪着爸爸,然后一把抢过盆子,认认真真的在盘子里寻找美食,仿佛在大海里找出一根绣花针似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奶奶终于找到一颗绿豆大的兔丁,睢她那欣喜若狂的神情,犹如打了胜仗的大将军,不时炫耀她的战利品。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