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又是一年冬日暖】
这是个阳光明媚的冬天/多年前的我已不是存在/我改掉了任性留起了长发/曾经的一切都随风而去。
——题记
聊天中,朋友偶然提到以前的事、以前的人,说我对比以前来说变了。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朋友说变得更加适应生活了。
说是变得适应了,倒不如说是变成熟了。初二是我人生的低谷,家庭的不和谐在我肩上压着;成绩的不理想在我肩上抗着;性格上的懦弱在我心底深埋着。
在那一年的冬天,我每天都过着作茧自缚的生活,我会用藏在帽子后面的两只眼睛偷窥者到处乱飞的麻雀。有时我会把自己幻想成一个麻雀,但却飞不起来,同伴唧唧喳喳地嘲笑我说那是因为我负担太重。
那年冬天,我沉默了很久,想了很多。觉得一个人活着就好,不要想太多,也不能想太多。对了,活着就好。那年冬天,终究是懵懵懂懂地过去了。
初三,我决定“斩”去三千烦恼丝,把头发剪得很短,这让我感到轻松,为了庆祝,我选择的方式是叛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甚至与某些男孩子一样,抽烟、喝酒、打架,无恶不作,彻彻底底的成了老师口中的问题女孩。表面上看上去潇洒的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感到不安。那晚我做了个梦,梦的内容忘了。但我醒来的时候吓出了一身冷汗,也许我自那晚意识到我不该虚度自己的青春,留下的只是一个别人看的笑话。
现在,又是一个冬天,一样的那么暖和。我试着让那“三千烦恼丝”成长着,不过烦恼的并不是问题,而是理想。
时光留给我的是更深的迷茫,它老去的过程被忽略,最后只剩下它大致的轮廓。我轻轻地剥开它,凝视着。它告诉我,该努力了,因为这是高二。
【篇二:碎片生活,始于阅读】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阅读根本不是那么美好,不是特别惬意的。看得入迷了,就不想放下书本,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疲倦,累了就去休息……
做完作业,复习完,我呆滞地看着前方。发呆过后,我拿起一本名叫《偷窥者》的书,准备开始阅读。这本书是我很喜欢的风格,以办案为主要线索,夹杂着些许趣味。要是一直讲办案,那也太无聊了;要是全是搞笑的,那我也不太喜欢。这种“趣味”就像调味剂,不能放多,也不能太少,适当才好。
我看得很入迷,从作者的语言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我的情绪波动随着书里的情节起伏,书中讲的案件有线索了,我便会很兴奋;要是行动失败了,我也会不高兴,就这么不厌其烦地看着,翻了一页又一页,一页又一页,一页又一页……
吃午饭时,我脑海里还是在想书中的情节。吃饭像是无味的,我吃了一口又一口,一口又一口,一口又一口,还提出要加饭。妈妈也没说什么,接过我手中的碗给我盛饭。“怎么啦?长大了,有心事啦?”妈妈微笑着看着我。我不想说什么,只是摇了摇头,完全不顾妈妈向我投来的惊奇的眼神。吃完饭,我又拿起书,继续看。
看到精彩的部分,我甚至觉得我双眼发光,在我的世界里,只有我和我手中的书。我听不见一丝杂音,脑补着书中的画面,越来越投入,不知不觉的,当我合上书时,已经看完书的一半了。那本书明明挺厚的,没想到我看得这么快。我本来还没有觉得很累,在我发觉我已经看了很久之后,我反而感到很累。疲倦也无法打倒决心看完这本书的我,闭眼休息了几分钟,我又打开了书本,继续感受书中的文字。
有一段吓人的部分,我也看得心里发毛。这时候天已经暗了,我听见了一个声音,就吓了一跳,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我抬起头,发现只是妈妈开灯而已。我暗暗笑自己,翻过一页书又看下去。
看书的过程中,我很是希望身边有一个挚友坐在我身边,也拿着一本书,也看得很入迷。看到精彩部分时,我们会轻轻地拍一下对方,指着那段分享给对方。要是这样的话,我可能会更加安心。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妈妈说我浪费了很长时间花在无用的小说上,还不如学习。我当然是不支持这种说法了,也许妈妈变成我身边的挚友的话,她会理解我吧。
生活就这么碎片式的,而我们也都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