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早已成为人们的必备物品,电子书和网上阅读也早已融入人们的碎片化生活,碎片化生活包括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地点,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而碎片化阅读则最为常见。
碎片化阅读是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为什么如今人们往往选择碎片化阅读而不是传统的阅读方式呢?碎片化阅读的流行其实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物品。用电子产品阅读可以带给人们许多益处。第一:阅读方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上学等边角时间进行阅读。第二。阅读范围更为广博,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更好地了解世界。第三,电子阅读费用低,人们可以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多的阅读。
但碎片化阅读也有不利的一面。这样的阅读更容易断章取义,造成误读,淹没真相,浏览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样的阅读会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耽误或者影响正常的工作或学习。传统阅读则是强调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长时间的潜心阅读。同样,传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也有利有弊。
在我看来,阅读不局限于特定模式,阅读的深浅也不局限于方式,我赞同碎片化阅读。因为在现今社会,人们常常忙于学习,工作,很少有空闲的时间在家或者图书馆内捧书阅读。所以,碎片化阅读是大多数人很好的选择。碎片化并不意味着杂乱不用,日常积累的碎片化信息也能提升知识素养,碎片化也有其精华与蕴味。
人们不应该盲目地排斥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其实更是我们把自己修炼完美的重要途径,给我们的生活添上充满书香的一笔,让我们不会为自己知识浅薄而自卑,不会为自己视野狭窄而叹息,让我们在忙碌中偷点时间来充实自己,品味碎片化阅读的乐趣。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给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化信息的习惯,让碎片化阅读融入书香的世界里!
【篇二:面对碎片化阅读】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似乎已经被人们接受,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慢生活似乎成为了一种让人不敢触碰的奢侈。
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阅读方式。这不禁让我们深思,碎片化阅读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亦或是带走了什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难道只是那些毫无营养的网络段子吗?
每天早上起床,很多人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新闻或是一些流行的网络小说;在地铁或公车上,人们也会捧着手机,快速地浏览着各种信息。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早已忘却了瓦尔登湖畔明媚的阳光。碎片化阅读催生了“标题党”,使真相被埋没;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使人们荒废工作和学业。
在我看来,碎片化阅读十分不利于学生。我身边有许多同学迷上了网络流行小说,他们趁着家长不注意,拿走手机,偷偷的看,一看经常停不下来,经常熬夜,到最后连作业也来不及做,第二天上课又会因困倦打瞌睡。期末时,成绩一落千丈。
碎片化阅读还逼退了经典。如果朱自清先生生活在21世纪也许就不会写下《荷塘月色》了吧。他也许会美美的拍一张照片,然后在QQ空间或朋友圈写下“荷塘很美”便结束了。说不定还会让人点赞。如果这样便不会有《荷塘月色》,不会再有散文,不会再有文学,不会再有经典。
面对碎片化阅读,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目。
海德格尔曾经叹息:“词语破碎处,无物之存在。”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