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雨花非遗馆观后感】
周五下午老师通知我们和“校长妈妈”一起去探秘,全班同学都高兴得跳起来。
二十分钟车程就到了湖南省雨花非遗馆。第一个探秘的是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馆。“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是湘绣的独特技艺。只见那一针一线相互交错,一幅幅画活灵活现。我特别喜欢的是高贵脱俗的《开国大典》,画中的毛主席真是栩栩如生,高大威武。
接下来探秘的是皮影戏。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瑰宝,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影人的每个关节都可以活动,表演起来生动传神。同学们看得开怀大笑,十分愉悦!真不愧是“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看完皮影戏我们又马不停蹄的体验了竹编,剪纸,木刻版画,瓷刻……很多有趣的项目。
回程时,我非常荣幸的和校长妈妈乘坐一车。在车上,校长亲切的告诉我非遗文化就是指我们世代相传下来的文化,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还说要我们努力学习,多了解国家的传统文化,做一个小小历史文化传承者。
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希望下次还能去更多的地方学习。
【篇二:皮影戏】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是一种用动物皮做的剪影表演。
这次,我在西安就看到了“皮影”——这种古时候的“电影”。
到了看“皮影戏”的地方,只见屋子正前方的墙上安着一块白色的幕布,布后有些许亮光,我屏气凝神,期待着这从未看过的表演。突然,一阵敲打声响了起来,锣鼓齐鸣,一堆“白骨”随之浮现在了幕布上。接着,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白龙马、树木山水也接连浮现在了白色幕布上。这部戏的名字叫“三打白骨精”。
这些人物都是彩色的,看上去就像半透明的剪纸在幕布前动来动去:他们一会儿赶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说话,一会儿打斗,栩栩如生。他们说的是陕西方言,我有些听不太懂,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我还是挺熟悉的,我觉得既好看又新奇。只是热热闹闹的演出一会儿就结束了,意犹未尽。
看完演出,我们来到卖“皮影”的小卖部,原来“皮影”都是染成五颜六色,半透明的皮做的,有猪皮,有驴皮,摸上去很硬。但我很好奇这些放在橱窗里不能动的“皮影”是怎么动起来的?这时候,来了一个售货员阿姨,她说:“小朋友你看,每个关节上都有一根细线连接着,只要牵着线的棍子一动,关节就跟着动,人就好像动起来了。所以只要会控制这些棍子,就能让人“动”起来。”
我恍然大悟,这真是件神奇的事情,古人可真聪明啊!我试了一下,其实让它做动作还是很难的,于是我也买了一个“皮影”,准备回去好好练习,试试也演一出“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