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石头·剪刀·布】
“石头、剪刀、布!”又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了,我的记忆也被拉回幼时的美好时光中。
在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石头、剪刀、布”曾一度是班上最火爆的游戏。下课铃一响,随处可见陶醉其间的小朋友,那简单的手势和令人捉摸不透的结果迷住了我们。
那时,有一种像打擂台一样的“石头、剪刀、布”,跃跃欲试的选手轮番挑战获胜者。虽然这游戏多半靠运气,但也有人极力揣摩别人的出拳规律。每到这时候,猜的人眼珠一转,便拿定了主意。也有的人会忙不迭地地把手一抬,说一句:“等一下!”接着便把身子扭过去自言自语,掰掰手指快速盘算一番。但一转回来,眼神就坚定了。“石头、剪刀、布!”话音刚落,结果也知晓了。有时,那些输得不甘心的人大喊一声:“你出晚了,你耍赖!”接下来,就是一片喧闹。不管哪个人被刷下来,带着一肚子牢骚“下台”,只要一站在队伍中,那怨气就一点儿都没有了,只有那双急切盯着局势的眼睛在闪动着,放射出激动的光芒。
也有些时候,我们用它划分玩游戏时的各方人员。如果是玩“老鹰捉小鸡”之类的,被选出当“母鸡”的人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想得到再来一次的机会,但很遗憾,这个提议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否定,所以他只能认了。虽然一开始还会念叨念叨,但很快,念叨就被欢笑声取代。低年级作业少,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游戏,因此欢笑声总像长了翅膀似的,飞荡在校园各处,好久好久都不会停歇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石头、剪刀、布”的声音渐渐被写字的“沙沙”声取代,那些美好的记忆被埋藏在内心深处。如今回忆起来,还真想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再说一声“石头、剪刀、布”!
【篇二:别人家的妈妈】
很多大人喜欢念叨起“别人家的孩子”,那是他们理想中的模样。今天我也念叨念叨“别人家的妈妈”,我心目中的长辈。
当太阳刚从东边升起,厨房便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妈妈正在厨房里准备着决定我一天元气状况的美食——早餐。从我记事开始,早餐就没缺勤过。为了使我营养均衡、身体健康,妈妈极少允许我吃外面的垃圾食品。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睡觉时间,在公鸡开始清晨的第一声鸣叫时,起来为我做一顿爱心满满的早餐,菜式还不带重复的那种。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妈妈才会唤醒睡梦中的我。我慢吞吞的动作与妈妈的雷厉风行,形成一道靓丽的对比性风景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妈妈在忙完我的事情后,又急匆匆的赶往学校。此时的我却如同树獭,悠哉悠哉的享受着早餐,之后才慢吞吞的去往学校。
在学习的道路上,妈妈可以说是影响我最多的人。她总会比我还关心我的学习,当我气定神闲的面对考试时,妈妈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我去复习,紧张得仿佛是她要参加考试。不过她从来不要求我达到怎样的高度,只是说,任何事情,尽力了就好;她从来不把我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只要我有一丁点表现,就夸我真棒;也从来不因为我考得差而指责我,而是引领我去学习,去努力,在探寻知识的道路上闯出一片天。
在成长的道路上,妈妈可谓是我的引路人。她不同其他的家长那样封建,她支持我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支持我画画,支持我喜欢二次元,支持我玩角色扮演,也支持我穿小裙子……她也不同其他家长一般古板,常常配合着我的无理取闹,让闹剧完美收官。因为妈妈的支持,我的成长道路多彩缤纷。
在我心中,我的妈妈和胡图图的妈妈一样,是个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能文能武、多才多艺、一手遮天的美人。我幸运地拥有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妈妈”,因此才会有这样健康、快乐、阳光的一个我。我爱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