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拿来主义”惹谁不舒服了】
读鲁迅的《拿来主义》,短短数语,犹如鞭入骨髓,使人痛快淋漓。
然而,一直以来总有些中国人,躺在保守的舒服温床上,对“拿来主义”遮遮掩掩,说三道四,甚至大张旗鼓反对之。
先有联名以书,要正中华文化“主体”者,后有要抵御“文化入侵”者。大有忧国忧民,誓死捍卫中华文化之意味。
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人对“拿来主义”扭扭捏捏,这一类人中不乏官员、学者、名流等,自然还有其信众。他们除了鼓旗呐喊,还一再辩护自己并非是保守者,并非要逆大流,并非全盘否定外来文化,而是要正一正中华的“文化主体”,警惕西方之流毒侵入。
倘若鲁迅先生健在,估计又非得要撰文抨击抨击了。
且不说经济社会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也不说世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单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来讲,若华夏民族几千年都要“正一正主体文化”,那哪来的汉族文明,哪来的中华文明?
任何一种文化、文明都是多元的。反对“拿来主义”者们一再提及的“圣诞节”、“西方情人节”现象,其实也无非是又一次的文化相融。他们要抵触,要反对,要保持原有文化的纯洁性,是习惯了一成不变的“舒服”作祟,殊不知世界文化相通相融其势已无可逆转,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在中国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并且渐渐显出本土化趋势,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国文化。
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就如江湖大海,可以接纳任何涓涓细流。如宗教文化,在我们国家,在普通百姓来说,可以信土地爷,信关公,信佛祖,甚至可以把西方神圣的耶稣摆在面前,也一概不管,能拜便拜,能尊便尊,最后还不统统都成了我们的文化?故此,又有什么需要抵御,防西洋之入侵的?
高尔基说:“保守是舒服的产物。”反对“拿来主义”者,实是新的“闭关主义者”。“闭关主义者”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我中华文化的一种不自信。不自信了自然要恐惧,一恐惧就要躲进套子里,若见了过洋节、西文进字典,不大呼小叫四处奔走反而奇怪了。
这难免让人想起古希腊、拜占庭一类的国家,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大都是过分骄傲自得的。但妄自尊大尤可原谅,以不接纳不变化作为自我舒服的保护罩则无可救药。
“拿来主义”究竟触痛了谁,动了谁的舒服温床?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十四亿人口,大有“民族脊梁”在,怕什么?惧什么?
当前我国各领域的改造正在全面深入进行,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对待外来的东西,既要包容,更要接纳,而不是一味反对。我们一定要有中华文化的足够底气,足够自信,用我传统优良文化消化融通外来文化,洋为我用,促进我国文明发展。如此一来,拿来又何妨?
【篇二:舒服的阳光】
我喜欢阳光,但是我不喜欢夏季里随处可见的阳光,大概正是因为缺少才会觉得更需要珍惜的缘故,我格外的喜欢秋季里难得的一抹阳光。
这几天的成都,总是被阴冷冷的天气包裹着,将舒服的阳光和好心情都统统挡在之外,阴冷的天气环境让人做起事来也觉得无精打采的。昨天下午我坐在教室里面上课,本来外面还是雾蒙蒙的天,不知怎的就洒下来了一束阳光,我正好靠窗坐着,所以那束阳光好巧不巧的正好落在我的身上,让我瞬间从凉意十足的教室中感受到了一阵温暖,整个人都被这束阳光晒的很舒服。
这一抹阳光不同于夏季里折磨人的刺眼阳光,在我眼中在秋天阴雨的天气下,它是我心中的稀罕物。就好比是在一个阴冷的监狱中,遇到了一抹阳光,那种感觉仿佛是在传递希望和力量。它是秋季里送给人们的珍贵礼物。
一整堂课下来,阳光都洒在我的身上,就好像被温暖所包裹着,很有安全感,下了课之后,我趴在课桌上,闭上眼睛,感受着它的温柔。不知何时,这抹阳光就悄悄的挪走了,只在我的手臂上和脸上留有它的余温。
那个下午,那抹洒在我身上的舒服阳光,让我不会忘记它带给我的别样感受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