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学会了欣赏】
爬山一定要登顶吗?做事一定要做第一吗?技能一定要学会吗……不一定。
那一次,我们全家一起去爬山,那山不仅很高,而且上山的风景也是极好的。我在心里暗想:我一定要爬上去,大家鼓足了劲,准备向上爬。爸爸首当其中,一步两三个台阶往上窜,一眨眼间就没了踪影,我也不甘示弱,跟着爸爸的脚步迅速往上爬,还想要超过爸爸,而哥哥、妈妈和妹妹就在后面慢悠悠地走。
就在这几个呼吸间,爸爸已经远远甩掉我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较量,孩子总归还是比较弱的,没过多久,我已经气喘吁吁了,我抬头向上看:“啊,太高了,太累了。”我一边喘气一边自言自语。眼前的山峰像一座巨人般矗立,我觉得我永远也征服不了,腿酸软无力,浑身上下都是汗,只想找一个阴凉地坐下休息。
但我不气馁,不停的告诫自己:必须要爬上去才能看到顶峰上的美景。我稳了稳微微发颤的双腿,再次聚集力量前进。渐渐地,我的脸上背上滚满了汗水,但我依然坚信,我能登上巅峰。
可就在这时,一个下山的人闯入了我的视线……
“您登上顶峰了吗?”我迫不及待地追问。
“没有啊。”他是那么轻描淡写的回答,“但我已经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他一副陶醉的模样,似乎在告诉我,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在沿途,在已经错失的山腰间。
待我回过神来,他已消失不见。虽然他和我只有两句话,如此简短却强有力地击中了我的心。让我如梦初醒——是啊,攀登的意义也许本不在登顶,而在于欣赏,在于明白你的努力是值得的。这一次,我没有坚持,而是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的美景。
所谓的成功,不是你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不是非要你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而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你的收获。这一次我学会了欣赏。
【篇二:暑假我学会了弹吉他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弹吉他了。
当我第一次走进琴行,一眼就看见了满墙挂着的吉他。许多小朋友正在练琴,那清脆悦耳的声音深深的吸引了我,也坚定了我学吉他的信念。但学吉他的'过程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刚开始练琴时,我挺认真。到后来,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让我的手指脱皮了,流血了。我很想放弃,但是老师鼓励我说:“刚开始手都会疼,要看你能不能克服困难,坚持下来。小男子汉,这点痛算什么!”老师的话给了我力量,在不断的努力之后,我学会了识谱,掌握了正确的拨弦方法。现在,我可以弹简单的乐曲了!
弹吉可以让我的手指和大脑更加灵活,也带给我无限的快乐。每当学习劳累的时候,我就拿起心爱的吉他弹一会儿,放松放松,他是我学习之余的一个“朋友”。我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陆老师一样,随心所欲的弹奏我喜欢的歌曲,给大家带来美妙的音乐!
【篇三:学会面对作文】
从小,我就十分害羞。每当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时,都会给我们拍几张照片。同学们总是争着拍照,而我总是静静坐在一边,或是在写作业,或是在看书,从来不会挤过去拍照。作为班级摄影师的姝言爸爸总是对我说:“好不容易拍到一张正脸照,却没有一点表情;好不容易拍到一张微笑的,结果大都是你的侧面!”没错,我就是有“相机恐惧症”,害怕面对镜头。
每当相机对向我时,我总会被吓一跳,脸上的表情也随之变化:从笑脸一下子跳到了僵硬的.严肃脸,接下来下管你怎么逗我,也不会再笑了。所以,拍过我的摄影师都说:“要拍她,也只能在她玩得高兴时赶紧抓拍下来!”
这种状况一直到三年级才结束。原因是一个同学说了一个超级可笑的笑话之后,我哈哈大笑,竟笑得合不拢嘴了,姝言爸爸正好在现场,就拍下了这一幕:一张满脸笑容的正脸照出现在姝言爸爸的相机里,我看了之后觉得挺好看的,此后,竟也不害羞,也能对镜头笑了。就这样,我的“相机恐惧症”被不知不觉地“治”好了,原来我笑起来还挺漂亮的!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怕拍照了。以前,同学叫我,“吴优,一起拍张照吧!”我总是回答:“啊,算了,下次吧,我这儿有一道题还没做完。”现在,同学叫我,“吴优,一起拍照吧!哦,对了,你不喜欢拍照。”我就会说:“拍就拍,我可是拍照大王呢!你们小心赢不了我!“我终于可以像别的同学那样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了,自如地在镜头前展现自我了。
我不怕拍照了,我真开心呀!
【篇四:学会欣赏】
培根说过:读书有三好,一好,心旷神怡,二好,增趣添雅,三好,长才益智。
——题记
而我在这之前,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只要看书就开始打哈欠,你可能会很困惑,书呆子看书也会困吗?理所当然,书呆子当然以看书就精神抖擞,而我只要一看书就会成为呆子,呆在那儿,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书,对于我来说有字也等于无字,平白,乏味,一点令我集中精神的力量也没有,我讨厌读书,他没有漫画那样七彩缤纷,没有动画片那样活灵活现,它只是一堆文字,放在书架上,慢慢地被我遗忘他们的存在。直到上个暑假,我开始学会欣赏这堆无味的文字。
外面的蝉声让人觉得厌烦,火红的太阳让人汗流浃背,不能静下心来。突然心血来潮,想起了一位打磨时间的好帮手——作业。打开作业本,完成“读后感”。“天啊,我容易吗!”要我写读后感,那是要我崩溃的最好方法。在我无助又无奈的那一刻。蓦然回首,好帮手就在灯火阑珊处——电脑,它能帮我借几本“参考书”,我输入“《培根随笔》读后感”搜索一下,成千上万的好文章就等着我去参考参考。我翻完一篇又一篇,每一篇都把这本书描写得龙飞凤舞,我无法相信,所以我决定要去欣赏,欣赏这本书。
翻开目录“谈,说,论——”。让我眼花缭乱,心理开始犹豫,随便看看,也好应付老师啊!寻章摘句,好不容易挑了一则《论读书》,细读之下,吓了我一跳。
篇幅竟然如此简短,但却让我感到遥不可及,“读书费时则懒散,寻章摘句则矫揉造作,教条断事则为书痴。”顿时,我整个人呆住了,脑海里却开始浮现出我挺熟悉的画面:《水浒传》、《西游记》、《简爱》、《童年》……“但这些书却只能看到一个十分漂亮的封面,里面写的是什么,画了什么,我根本一概不知。妈妈说我懒,说我只知道喜羊羊怎样打败灰太狼,却根本没想过要打开书架上的书,怎样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
于是,我开始打开我思想深处,那对铺满灰尘的“无字书”,开始学习欣赏,我开始浏览《水浒传》,原来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不是贼,而是一群不畏强权,扶贫救济的大英雄,我开始阅读《格列佛游记》才知道当时的社会是如此的黑暗,人们没有一点爱国精神,只知道争权夺位,趋炎附势……我也开始打开我心中的那本书,学会欣赏。虽然书没有漫画那样七彩缤纷,没有动画片那样活灵活现,但却能让人感悟人生,让人充实。
培根说过:读书有三好,心旷神怡让人蛰伏幽居,增趣添雅让人高雅雄辩,长才益智让人处事明理。而读书会让人学会欣赏,给你心中那本平白的书点缀一丝色彩。
【篇五:学会欣赏】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
欣赏别人,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欣赏有如一株仙人掌,有人看到它那屹立不倒、坚韧不拔的身躯,而有人看到的却是那满身尖锐的刺;仰望同一片天空,有人看到的是朵朵乌云,而有人期待的是那乌云后的太阳。
学会欣赏,就像在雨中等待彩虹的人;在雪里等待开花的人;在夜里等待朝阳的人。他们所感受到的是那一瞬的喜悦与美好。
学会欣赏风景,你会发现那仅仅一株小花小草也是美的;学会欣赏建筑,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宏伟瑰丽;学会欣赏文化,你会发现它其中不仅仅是风俗更是一种精髓;学会欣赏他人,你会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懂得欣赏的眼睛才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的人是幸福的,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他们能发现身边的美,能体会身边的美好。而对于只能看到别人缺点对别人指手画脚的刻薄之人,他的世界就如生活在黑白电视里一样,没有任何色彩,还会不时闪现雪花仿佛转瞬即逝。
人们常用“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来阐释善于欣赏人才的问题。然而,谈得上欣赏的却又是一回事。人才常有,发现人才的人也常有,但真正懂得欣赏的却极少。欣赏是一种发自肺腑,源自灵魂的感觉,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动力,绝非阿谀奉承所能及的。《晏子使楚》的故事让我懂得了“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明白“土壤”对人成长进步的作用,也使我明白待人处事不可戴“有色眼镜”,有时换个角度,也许另有一番景象。
欣赏自己只是孤芳自赏,欣赏他人才是慧眼识英雄。惟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胸襟,才能真正学会欣赏他人。
欣赏是一缕缕和煦的春风,染绿丛林峻岭,温暖芸芸众生;欣赏是一束束明媚的阳光,光照万物生长,更新人间万象;欣赏是一汪汪清甜的甘泉,滋润五脏六腑,浇灌人生希望。
学会去欣赏他人,你会发现世界不再是死气沉沉,不再是乌云蔽天,不再是冷漠孤寂。当你学会欣赏他人,你会发现世界每一天都是笑脸。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
【篇六:学会欣赏】
春节快到了。
我第六次或第十六次地抬头,看了眼家门口高高悬挂的那两盏灯笼。它们就那么孤零零地在院子两旁挂着,阳光照在它俗气的外衣上,活像乡野村姑两腮的胭红一般俗气又扎眼。
诺,对于胖灯笼,我可不会欣赏。
除夕夜,我照例步行去小姨家吃团圆饭。夜色朗朗,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饭菜香味,真是好闻。沿路每户人家的灯笼都亮着,照亮了路。我不禁朝每户人家挂的灯笼看去,夜晚的灯笼和白天的灯笼真是不经相同啊。
白天看上去只是深红大胖球的他们此刻却像可爱的蚕蛹一般晶莹剔透,那透亮的微弱的光芒似乎吸引了我的眼球。灯笼由内而外透过红纱衣发出柔和的红晕的光。它们此时可与琉璃灯相媲美,夜幕仿佛成了它们的舞台,它们的光芒深深触动着我这个白天不会欣赏它们的俗人的眼。
微风拂过,灯笼的须穗微微摆动着,十分娇媚。灯笼们点缀着单调的夜色,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阵阵烟花爆竹声,映着灯笼的红光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年味的浓郁。看着灯笼,我在想院内的人儿都在干些什么呢?也许在阖家团圆,其乐融融;也许在拆封已经准备了几个月的蒜罐;也许正在蒸白花花的发糕?总而言之,被灯笼迷住的我不禁想起: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红光照的我心更暖了。
不知道是谁提起,灯笼算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寓意着阖家团圆,寄托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盼望。从前,我对此不过一笑置之,如今,却觉得它别有一番韵味了。
其实我知道,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闪烁不定的灯光,寓意彩龙兆祥,民阜国强。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虌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那些远去的传统原来一直在身边延续着……
我静静的走在小路上,细细欣赏着沿湖人家的灯笼,内心自由一番温暖,我已经算是置身于万家灯火中了。在这样的灯火中,一切都荡漾着温馨,无尽的归属感,曾经的感动都在这样的温馨的画面中进入,泛起……。
抛弃了之前的偏见,我欢喜地走在灯笼下,欣赏着年味,欣赏着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