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 塘栖古镇
塘栖古镇
发布时间: 2024-06-08 11:00
阅读:

【篇一:塘栖古镇】

中秋节,难得一家能出去旅行。天气不错,虽说太阳正晴,可俨然是如冬季暖阳铺盖在身上的感觉,那慵懒的惬意,真好,正适合出游的心境——远离城市的喧嚣,踏入一片心灵的净土,享受一回六根清净的境界。

“到了,到了!”我大喊着!是呀,见惯了高楼林立,谁人见得那白墙黑瓦,心头不怦然一跳呢?亦是对历史的敬仰吧!

塘栖游——广济桥

在未去塘栖之前,就久闻大名了。广济桥俗称长桥,伫立于京杭大运河之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从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据说桥建于唐宝历至林得年间。

驻足于广济桥之上,我久久地陶醉着,“这就是历史呀!这就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文明啊!”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广济桥的沧海桑田,看到了当年江南之富庶、繁盛,亦看到了那和着桨声的船夫!这是我们的骄傲呀!

塘栖游——“下雨淋不着”

从三条半弄出来,沿着市新街继续往南走,穿过八字桥,就到了市南街。街上的房子挑出一片黑瓦,形成走廊,这就是所谓的“廊檐头”。旧时塘栖的廊檐基本上遍布了全镇除水北外的所有街道,其最大特色是夏天不用戴草帽、撑阳伞,下雨不用穿套鞋、撑雨伞。更绝的是,连不少桥上都盖有顶棚。怪不得丰子恺曾在《塘栖》里写道:“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如今的塘栖,仅在市南街可依稀看到点滴昔日塘栖廊檐的影子了。

塘栖游——塘栖小吃

来到塘栖古镇,足能饱饱自己的口福,在塘栖,几乎每隔几家就是一个卖当地特色小吃的店铺。

麦芽糖、臭豆腐、生煎包、细沙羊尾、蜂蜜青梅、各种糕点等等。提及糕点,塘栖的糕点可真能称上一绝!老刀、朱一堂、法根,这些糕点店在塘栖当地也是颇有名气的。绿豆糕,纯绿豆打造;橘红糕,让老爸老妈想起了儿时的味道;麻酥糖,芝麻香啊……

一圈优哉游哉地逛下来,嘴巴里含着麦芽糖,手里拿着生煎包,一个吃货在这里找到了幸福。

塘栖古镇,一个收获岁月硕果的江南之地!

【篇二:游诸葛古镇】

盼啊!盼啊!终于放假了!我可以好好地玩了。今天是国庆小长假的第一天,爸爸平时陪我和妈妈的时间少,正好利用国庆小长假带我们去汉中的诸葛古镇游玩,听到后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一路上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三个多小时的焦急期盼中,我们终于到了诸葛古镇。虽然我和妈妈都晕车,可是看到雄伟气派的诸葛古镇几个大字,路上的难受一下就全没啦!我们高高兴兴地走进古镇,里面有一条水街,一条旱街,熙熙攘攘的全是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我还看到很多人穿着三国演义里面的衣服,在广场上进行表演,让我感觉好像在古代里生活一样。

一路上妈妈给我讲了关于诸葛亮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故事。我们边走边品尝美食,有冰糖葫芦、麻花、核桃饼等,爸爸还专门给我和哥哥买了诸葛连弩。我和妈妈还爬上最高的城墙,在城墙上看见草船借箭的还原场景,还有诸葛亮弹琴的雕像,妈妈告诉我那是诸葛亮在摆空城计。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就这样我们过了充实快乐的一天,今天我虽然很累但很开心。该回家了,我真有点舍不得汉中啊!希望下次有机会爸爸能再次带我来玩!

【篇三:古镇风光】

千灯位于昆山的东南方向,有着2500多年历史,而说起千灯,便想到那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千灯。

进入古镇,首先看到的是那古老的石板街,石板街旁边有许多小店,店内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沿着石板街往南走,便是顾炎武故居了,它原占地6亩,后因改建扩大了54亩,总共是60亩,里面包含着亭林祠堂、故居和顾园三个区域,为千灯明清宅之首。

继续寻找景点,从另一条石板街走去是延福寺,它有1500多年历史,寺内有两株千年银杏,它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走进延福寺是天王殿,殿内正对门口坐着一尊弥勒佛,两边的四大天王造像是由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它们威猛庄严,香气盈空,韦驮持剑,立于弥勒佛像反面,正对北门,神勇威武。在秦峰塔下的玉佛殿中,躺着一座用缅甸玉精雕细琢而成的巨大卧佛,佛像长8。9米,高2。45米,总宽1。5米,重约有30吨,栩栩如生而有灵气,玉佛全身,镶嵌着1500多粒红、蓝、紫晶宝石和翡翠,衣纹和莲花台由24K黄金馏金而成,整座佛像显得华丽端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延福寺里的秦峰塔也是个好去处。秦峰塔是一座阁楼式方塔,砖木结构,四面七层,底层有副阶,通高39。98米,占地面积87。8平方米,它是由铁葫芦做塔顶,下焊八角环,每角立一只铜小鸟,再下嵌四片铜耳形片,每角檐下阵风吹过,铜铃叮当,顿时令人心旷神怡。

千灯古镇是昆山的旅游胜地,这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建筑,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结晶。

【篇四:塘栖古镇一日游】

今天是丁酉鸡年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一起去余杭区的塘栖古镇游玩。外公偷偷地告诉我,那边正在举办贺新春、过大年的“年味节”哦!

到了塘栖古镇,迎接我们的是优美的风景和热闹的人群。我们沿着河边边走边看,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有弯弯的小桥、清澈的河水、古色古香的房屋和建筑……我想,这应该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吧!

然后我们又去逛了步行街,我觉得这里和河坊街很像,都有琳琅满目的挂件摆饰,都有各式各样的美味小吃,唯一不同的是这里还有塘栖的特产——茶糕。我们边走边看边吃边玩,不仅肚子饱饱的,还有买了好几样好玩的玩具呢!

游玩结束,我们载着欢声笑语,行驶在回家的路上。

【篇五:古镇味道】

经常看到一些老照片,就像播放老底子的电影,一张一张翻开人们的记忆。漫步晨雾中古朴的石板路,向运河边走去,仿佛拨开层层面纱,它在那里,静静地展映着无声的老电影,讲述它的千年故事。

我的家乡塘栖,便在运河边,一个远离喧嚣的小镇。这里过去的岁月是黑白色,就像渲染的水墨画,自有它的韵味,只有真正欣赏它的人才能看懂吧。曾看到一张微黄的相片,用鲜明的黑和白记录下了人们在运河中正在游泳比赛的盛况,河的两岸挤满了观看的群众,想必那时运河边是多么繁盛。

当影片由黑白到彩色,无声到有声,中间的历程曾使运河边的小镇走过兴与衰。或许有再多的变化,可都改变不了属于它的故事,那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从小对美食有着深厚的依恋,家住江南运河畔,自然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味道。虽说塘栖名菜数量不多,但只只名菜都叫得响。家里长辈总是叮嘱:“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一些美味也许一年才能尝到几次真正老底子的味道,回味起来便是无尽的遐想。过去还有句俗谚语“一样米养活百样人,一样菜难和百人味”,可见塘栖人对菜肴的讲究。

小镇虽小,可因水而兴,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都经行此地,要让皇帝满足,自然少不了美食。“细沙羊尾”以复杂的制作过程和酥软的口感出名,炸至色泽金黄与白糖相配,而烂糊鳝丝这个名字不起眼,可放入红黄绿三丝,色泽鲜亮,一旦入口便有鳝丝的鲜味在舌尖散开,受到皇帝的喜爱。“粢毛肉圆”是小孩子的最爱,鲜肉与糯米的结合使肉圆香而不腻,个头不大,因模样似小圆球,所以每到请客人时总会端上笼,孩子们吃的都把糯米粒粘在了胖嘟嘟的笑脸上。儿时学做肉圆,纯粹是好玩儿,几个玩伴把肉茸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圆子,便像杂耍一样把肉圆从左手抛向右手,再抛回左手,一片欢声笑语,仿佛做的肉圆里都有我们的笑声。本应逐个把肉圆放在盛有糯米的筛子里滚动,使之表面裹上一层银白装,可到我们手中便是把手臂高高抬起,“啾”的一声掉入糯米的海洋,摔得变了个样,哪里还能蒸得出小球般的形状,只能羡慕大人们蒸出饱满的肉圆,上头的糯米形如珍珠,粒粒竖起的“肉圆精品”。这也难怪乾隆皇帝喜爱上了这道菜,不过要不是这个挑剔的食客,也许厨师们永远想不到这道菜,永远没有肉圆掉入糯米中的意外。

清朝韩应潮作诗《栖溪风味十二咏》中,对“烘青豆”有过这样描绘:莫笑冬烘老圃俦,豆棚早屑话深秋。匀园剥出纤纤手,新嫩淘来瑟瑟流。活火焙干青玉脆,盈瓶赠到绿珠投。堆盘正好消寒夜,细嚼诗情一种幽。”烘青豆又被称为咸茶,每逢毛豆上市,家家户户都将毛豆剥出后加盐水煮,再放入碳火上烘烤再配上香干丁,橙子皮,野芝麻等等,便可用来泡茶。

运河孕育着这座古镇,它在放映着属于它的照片,不管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都是属于它的色彩,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哪怕是一道微不足道的美食,都是人们从它的身上汲取了灵感。

塘栖,这座因水而兴的小镇,见证着大运河的点滴历史。

【篇六:难忘的塘栖之旅】

妈妈带着我和弟弟两个小吃货去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塘栖古镇玩。

美丽的余杭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塞。历朝历代,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古镇古朴美丽,热闹非凡。

沿着大运河的两岸都是古镇风景。古镇虽不大,但浓郁的塘栖风情却在运河畔街巷处处感受得到。这里除了风光无限,保留下来的老房子也很有历史的韵味,还有水北一条街上的各色小吃,糕点和美食,家家铺子都很有特色。

这里最让我喜欢的就是大运河了。大运河上横跨一座坚固的七孔石桥,雄伟壮观。听说只要桥上走一走,明年就有好运来。桥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人群给小镇又增添了一份热闹。

我们先走过了一座木桥,去了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乾隆牌与水利通判厅遗址,上面刻的字已经看不清楚了。

妈妈给我们每人买了一根奇特的香肠。那香肠是圆形的,说它奇特的地方不在这儿,而是这香肠是用鹅软石烤的,所以味道格外香!然后我们喝了一杯甘蔗汁,很清甜。

接下来我们又买了三个糖人:一只小猪,一朵玫瑰花,一条龙。做糖人的师傅很厉害,一眨眼的功夫就把精美的玫瑰、威武的龙、胖乎乎的小猪做好了。这可是中国的传统技艺呀!

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啊!我们看了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吃了奇特的烤香肠,领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时间过得真快,它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了。我们也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塘栖。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