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品味书香感悟成长】
在小学,我就对朗读不感兴趣,总觉得我看了就知道了,为此不知道挨了爸妈的多少批评。现在回想起来,看过的好多文章都不得要领,看完也没有什么印象,更谈不上有什么感受。
直到进入初中以后,学校组织我们听读《论语》,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诵读经典,什么是读书的乐趣。
非常幸运,在十一初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经典。刚拿到《论语》,自己只是感到挺新鲜,因为我对于《论语》的认知是神圣而高不可攀,并未想过自己能读懂,甚至喜欢它。
“朝读午诵”开始后,学校广播里传来了诵读之声──抑扬顿挫,音韵俱佳。一开始虽然我不是太懂,但那么好听的声音,一下子就把我的兴趣调动了,不由自主地跟着吟诵起来。
我对着书本大声跟读,丝毫不敢走神。为了读准每个字,理解每句的意思,我不敢疏忽,全神贯注。当读完第一遍时,精神就感到不一样了,平时总是驼着背,死气沉沉的我,突然间感到气很顺畅,人也精神多了。读久了之后,句子渐渐朗朗上口,不用看书,也能背下来了。
每天坚持诵读,不知不觉,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想再读下去。读多了,与同学在课间休息时顺口诵出一两句时,不由相视一笑,似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日日诵读,不自觉地反省自己,开始去改正自己的毛病,借着经典天天提醒自己。同学间难免有些小矛盾,当我想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能放开心胸,做个有气度的学子。何事不能包容呢?在这段诵读期间,对经典的感悟确实还有很多。
原来诵读可以给我带来这么多的快乐,于是诵读学习《论语》,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强迫,反而变成一种快乐的期待,吐字归音更加清晰了,内心也一天天有了变化。原来烦人的背诵也变得轻松简单多了。
真的很感谢这次诵读活动,它渐渐改变了我的学习和生活!
【篇二:书香伴我成长】
书是陪伴我最长情的朋友。从现在回望童年,书始终与我为伴:幼年时看图画书,童年时看童话书,青年时看小说……书陪伴了我整个成长历程。
最开始是在幼年。我和母亲一起漫步在商场里,我被一册花花绿绿的书吸引住了脚步,站在那里凝望着。母亲顺眼看去,眼睛一亮——那是一册图画书,有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她为我买了下来,那书便成了我最早的启蒙读物,我常会畅想在童话的海洋中,感受童话的梦幻与纯净。
再到稍大些,当我能自己阅读时,便往往会不觉地沉浸在书中,沉浸在那些或感人,或欢喜,或悲伤,或凄清,或恐怖的场景中了,我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会为主人公的忧愁而郁闷,也会因主人公的欢喜而雀跃……我惊讶地发现书有这样大的魔力,能让我为之陶醉。
然后就是现在,我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从书中学到很多东西,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深思,使我震撼,使我成长。比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从保尔身上学会了坚强不屈,战胜自我的品质;在《简爱》我从简爱身上学会了人人平等,敢于斗争的精神;在《淘气包马小跳》中,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孩子;在《青铜葵花》中,我在看到了纯洁无邪的童心与善意……
书是人类的财宝,是作者精神价值的体现。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让我们在成长道路上更坚强,更自信,更从容。淡淡书香,伴我成长!
【篇三:成长,因书香而精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书爱得深沉。
——题记
童年因书香而快乐
“妈妈,美人鱼最终找到幸福了吗?丑小鸭,最后长成白天鹅了吗……”
幼时的我,每天晚上都是伴着安徒生《格林童话》进入甜蜜梦乡。临睡前,都缠着妈妈讲故事,许多童话故事,我都耳熟能详。那幼小的心儿,随着故事或喜或悲。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流过泪,佩服阿凡提的机智,也被七个小矮人的滑稽逗得哈哈大笑……那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尽快认识那一个个方块字,能自己阅读呀!
少年因书香而充实
少年时期是一个多梦的年龄。我识字了,成了书店的常客。轻轻打开书的封面,淡淡的书香如缕缕杨柳风,在心中萦绕。在书香的熏陶中,我与李白、杜甫畅谈诗歌,和鲁滨孙一起冒险,同曹操纵论天下英雄;我为艾斯梅拉达的命运叹息过,对老葛朗台的自私愤怒过,为简爱的最终幸福欢欣过。我理解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无奈,佩服王勃“天涯若比邻”的释怀,领略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书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善恶美丑。
青春因书香而陶醉
进入中学,读书更成了我的爱好。每晚,书都伴着我进入梦乡。读史以明志,读经以养性,读诗以怡情。我国浩瀚的书海中,都有无数的宝藏,是我们成长真正的养分。是书,让我穿越古今,去经历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拜访叱咤风云的伟人,进入奇异瑰丽的想象世界,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了解世界风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汲取了力量。
读书真好,如品香茗,余味无穷。读书是休闲,是收获,也是享受。我的成长,因读书而精彩!
【篇四:书香浸润我成长】
记得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这句话,一开始我根本不以为然,慢慢地,我才深以为然。
小时候,我是一个痴迷电视的小女孩,并不喜欢看书。可是严厉的妈妈却硬性规定:每天必须读书一小时,全家无一例外。我在抱怨和腹诽中,遵母命读了大约一年多的“命令书”。
起初,我基本上就是捡自己喜欢的书随意翻翻,不求什么理解和收获。慢慢地,书中的精彩情节就攫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不知不觉地就跟着他们欢天喜地或泪湿衣衫。后来,我还要求爸爸妈妈和我共读一本书,读后交流心得感受。就这样,我们一家一年中共读了《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简·爱》《红与黑》等三十多部世界名著。
畅游于书的世界,我的视野逐渐开阔。正如周国平告诉我们的:“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个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于是,我不满于只读文学作品,开始更广泛地涉猎各种图书。《十万个为什么》满足了我无尽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小故事大道理》让我在美文陶醉中思考人生道理,《名人传记》让我一次次震撼于伟人的传奇经历,《中华上下五千年》使我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明……
书籍,为我打开一扇神奇的窗户,让我足不出户就感知天下大事,随时随地即可拜访古今名人。书籍,在潜移默化中已内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了书籍,我的生活将会是多么无聊和苍白。我爱上了读书,爱得真挚、爱得痴狂。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博览群书的结果是每当我写作文的时候,那些优美的词句就像酵母似的涌上心头。我的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尝到甜头的我,更理解了“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果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