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走进非遗文化展】
2018年2月5日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坐车来到位于忠旺路的新华区文体中心,体验非遗文化活动。展厅内人山人海,宋老师点名集合后,给我们每人发了三张卡片,每张卡片可以亲手体验一种非遗项目。
我们首先来到了木板年画的展台,是一个木板上刻着精美的线条,用沾了红色颜料的刷子刷满,再把纸放上去,固定好,然后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拿一把干刷子不停地刷,这时一件精美绝伦的年画就诞生了。
之后我们又去做了手工头饰和布艺。手工布艺是做挂坠,我和奶奶一起动手,奶奶帮我缝针,我负责穿线、修剪、装料。我们还见到了缂丝、铁板画、石头画……很多非遗作品。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很多非遗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非遗文化的魅丽和神秘。
【篇二:观“汉服文化展”有感】
离开学还有一天的时间,利用这个寒假的最后一天,我参观了中国湿地博物馆。
做为2018新春的开年展览——汉服文化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为此妈妈特意把我精心装扮了一番,花裙子搭配黑皮靴,活脱脱的一个小公主,难道是让我和汉服比美吗?
当我走上三楼专题展厅,瞬间被这个古色古香的氛围所感染,四周的橱窗里陈列着古代各种各样的汉服和配饰,在朱红底色映衬下显得格外雍容华贵。从“衣冠之初”、“秦汉雅韵”、“魏晋风度”、“唐韵华章”、“两宋清流”、“大明风范”这六个朝代的展品中能够感受到古人精巧的手工和独到的匠心,也感慨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我身上的衣服怎么能和汉服相提并论呢,现在我们的衣服都是服装厂成批成批生产出来的,无法和古人一针一线相比。驻足在精巧典雅的发簪和步摇前,让我开始羡慕古人生活的如此精致,想象着自己带上它们后一定会美到极致。
从三楼到一楼,墙面上悬挂着100多个镜框,展陈了有关汉服典故的文学和图片,一张张看下去,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它背后的传统礼仪民俗。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如于衣冠,达于博远!”这一次真是不虚此行!
【篇三:跟非遗传承人学剪窗花】
今天是寒假的第二天,天气晴朗,一朵朵白云飘在蓝蓝的天空。下午。妈妈带我去萧山日报社1楼食堂参加跟非遗“昭东剪纸”传承人裘一锋老师学剪窗花的活动。
我到了不一会儿,裘老师就来了。老师先做了自我介绍,给我们发了彩纸和剪刀。他还说剪的好的小朋友和剪的创新的小朋友有奖励。大家都兴奋极了,都想得到奖励。
裘老师介绍了剪纸的种类,剪纸的技法和剪纸的步骤。他先教了我们团团圆圆的团花,又教了像古钱币一样的铜钱花,最后教了一刀剪天鹅的技法。剪纸真神奇啊!只要剪几刀就能变成美丽的窗花。
我的团花作品入选了十佳,得到了老师亲笔题字的招财进宝大公鸡剪纸一枚。我真是太开心了!我喜欢剪纸。
【篇四:我是非遗传习人】
第一次接触非遗,是通过暑期杨浦区少年宫艺术社团招募,原本喜欢绘画的我经学校老师推荐学习我国的传统非遗文化――花样经剪纸。
从入门的第一天起我就被少年宫民族工艺馆内细如发丝,小若针孔的剪纸作品所深深吸引。那富有灵性充满动感的镂空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更被那想象丰富,思维精巧,构思多变的视觉艺术所震撼!
为学习掌握剪纸技艺,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寒风凛冽,我都一如既往。我不但熟练掌握每次所学,而且还创作了自己的作品,爸爸还饶有兴致地根据图意配上毛笔书法图文巧妙的结合起来。爸爸还在朋友圈推出我的每次学习作品,谁知好评如潮。鼓励与鞭策同行,学习与创新同在,为了拓展我的思维,我还利用在少年宫学习的课余时间到“民俗文化大讲堂”聆听专家学者的声音。尤其是第三讲华师大民俗研究所博导田兆元教授关于《民俗传承与雅致生活养成》的讲座,深入浅出,让我明白了民俗非遗文化既能提升人们的素养、品位,也是我们雅致生活的体现,这更加坚定和增强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我的不断进步和出色表现被少年宫评为“非遗优秀小传人”。我的参赛剪纸作品《皇帝的新装》还获得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教育板块‘上海市第三届剪纸里的童话’作品展一等奖呢。
非遗文化虽是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但被时下人们当成了新生事物来猎奇,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与飞速发展的时代脱轨了,还没有溶入我们的生活并被广泛普及。做为非遗优秀小传人,我不仅为中华民族灿烂的非遗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为她的传承和发扬深感责任重大。我想让非遗文化与时代同步、推陈出新,创作出与时俱进的优秀作品,也想让源于生活,取之生活的非遗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美化点缀我们的生活;我更想把祖国的明天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绚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