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 “逻辑”与“爱”
“逻辑”与“爱”
发布时间: 2024-10-12 20:02
阅读:

【篇一:“逻辑”与“爱”】

人工智能,二十一世纪的最新产物。什么是人工智能?就是无数个简单逻辑的无数个横纵叠加,形成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体系。

爱,人最基本的情感。它是内环境中合成的氨基酸在神经递质中最完美的释放,它包含一个人的正义感,同情心,价值观。

库克认为随着“逻辑”的不断累加和算法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可以变得和人一样思考,而人有可能失去了自身的“爱”,掉落到了“逻辑”的层面。

在这里,我认为库克是真的想多了。

人工智能永远不会成为人,而人也永远不会成为人工智能。它们永远只是冰冷冷的数据在一个维度的叠加,永远成为不了爱。而爱这一个有机生命体最高尚的被给予物永远也不会退化成为逻辑。

阿尔法GO,想必大家都知道,它先是赢了李世石,再赢了柯洁,这说明人工智能在思维和逻辑层面已经可以和人平起平坐,甚至是超越。但是,它有感情吗?它胜利之后,有胜利者的喜悦感吗?它每天自己和自己下上万把棋局,它有疲惫感吗?它只是被逻辑锁死,被设定成这样,在它的逻辑里,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再讲一个二战时的真实故事。在美军登陆诺曼底后,有一名叫“瑞恩”的士兵在战后失踪,生死未卜。如果当时的指挥官是人工智能,以它的最佳逻辑,一定是放弃营救这个士兵,

因为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都是白白浪费。但是,我们是人,我们有爱。同情心,价值观和人道主义让指挥官立即下令组建一支队伍进行营救,最终士兵“瑞恩”也被找到并安全带回。

这两个事例,再一次证明了“逻辑”和“爱”的不同。我们会毫无理由地爱上一个人,爱上一件事,甚至会不计后果地做,为什么?这就是爱,人工智能会吗?它们可以达到我们的智力水平,但是它们一辈子可能都在思考,人们的爱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认为库克多虑了。人们有爱,所以才是人。若是一个人连爱都没有了,那么他和人工智能又有什么区别呢?

【篇二:逻辑的尽头】

自“图灵测试”诞生至今,我们见证了人工智能的崛起。从庞大模糊的黑白电视机到如今的液晶电视,翻盖诺基亚到风靡全球的苹果,科技发展使得这些电子产品愈发变得小巧精致和人性化。但纵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有如此高度,却几乎没有一款产品能迈过图灵测试这道坎。

计算机没有人类的意识,只是一堆由零件拼凑的没有灵魂的机器,唯心主义者如是说。而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即使是世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其复杂程度也远远不如人脑。不妨说,人与机器的思考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异,计算机依靠纯粹的数理逻辑以及人为编入的强大的数据库,而人的思维是理性逻辑与情感的综合体。

计算机究竟何时,或者说究竟能否有朝一日拥有“情感”,这一疑问始终困扰科学家们,犹如一片徘徊不去的乌云,高悬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方。而反观人类本身,有时候缺失了情感的人就好比一台高级计算机。因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担忧,与人工智能朝夕相处的人们正渐渐地被计算机同化,丧失了人情味和社交能力,成为现代科技的奴隶。

放学回家的孩子们,一进门便一头栽进电子产品中,不理会父母的关怀;面对老人在街上摔倒,旁观者在“理性”地权衡了扶与不扶的利弊得失后,选择了麻木对待;精于世故的商人只知利用消费者的心理为自身牟利,全然不顾产品质量与诚信。利己是人的天性,是一种“自我保存”的行为,固然无可厚非,但人又并非纯粹的利己者。正如《孟子》中所述:“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并非唯独贤者有此心,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本心”。逻辑教会我们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可人却渐渐因过分追求逻辑的完美而失去了情感的滋润,迷失了“本心”。真正完整的人应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人性中必不可少的同情心,而不会过分地功利和追求目的。

倘若人人仅凭绝对的逻辑为人处世,抛开一切道德伦理,社会将变为达尔文主义所描述的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像《美丽新世界》一书中那样一个看似完美的社会,人生来便被划分好等级,限定了职业与人生道路。工作是唯一的目的,背离这一目的的所有的一切,都将遭到摒弃。逻辑令这个世界稳定有序,却也冰冷得如同一潭死水。

我好读推理小说,起初所读的大多来自于“本格派”作家,内容是完全基于逻辑的推理,是不错的思维训练,深深地吸引着我,可有时总感觉本格派的作品缺少了些什么。没有以往读文学作品时感受到的震撼和共鸣,似乎缺少了些能令人感同身受的普世情感。直到读了东野圭吾的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我才找到了那些推理作品中缺少的重要一环——人性之美。至今,我仍旧记得书中的那句话:“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