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为什么着色】
在这个世界里,沧海桑田,瞬息万变。每个人都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土,在时间洪流的冲刷下渐渐磨损,最后消失。就好像,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一样。
但,每一粒尘土,都有独特的色彩。
一个普通的冬季,地上积着少许的雪。原本洁白的雪在历经践踏后早已成为肮脏的灰色。几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地上。但没有温度的阳光无论怎么照都融化不了冰冷的雪。阳光的光芒中,我又依稀看到了那个蹒跚的身影,费力地用扫把扫着地上的雪。他年纪很大了,仍坚持来扫雪。没有工作服,也从来不和我们说话。我不知道他地名字,也未想过去问一问。只是习惯了每天他的出现。直到那一天,积雪依然在,却再未看见他的身影。
平凡的一生,却有只属自己的亮丽色彩。
很久以前的一次旅游,在炎热的夏季。阳光依旧火辣,蝉声也依旧。在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游客和各样的便利店。在路旁的一个小角落里,有一家冷冷清清的冷饮店。不记得那时是为何去了那家店,但她的笑容一直印在我的心中。她是那家小店的店长,兼服务生。她很年轻,也很开朗。我与她在买冷饮时聊了很久,原先说好旅游回来时再来这里买冷饮,但终因路线改变而没有兑现。当之后我再次来到这个地方,却早已人去楼空。别人说,她去了别的一个地方开店。至此,我与她再无交集。
一个平凡的经历,却因情感而染上重彩。
还隐约记起,小学时的好友,阳光穿过窗户,映在我们的脸上。我们曾对着阳光,信誓旦旦地说做永远的好朋友。但终因时间推移而消逝。她转学了,现实中的友谊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只能在网络上的对话。仅仅2年的友谊,却给了我第一个关怀与拥抱。
平凡的回忆,却有着刻骨铭心的颜色。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回到那个冬季,那个旅游的夏季,那个充满回忆的小学时光。我要用心灵的彩笔,重新为他们涂上颜色。
来,靠近点,让我们为彼此精心地上色。
【篇二:为什么鼓掌】
鼓掌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对某件事的看法,它代表了我们内心对于一件事情的评判。鼓掌的本身,应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听者的内心感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演变,“鼓掌”变了。它变得廉价且易得,对于某些人来说,它只是成了一个形式。
刚抵御过德国的苏联,有过这么一个事件:在斯大林晚年的时候,一部专门用于歌颂他丰功伟绩的“真实”的歌剧在苏联的一个小城上演,小城人倾城奔向歌剧院,去看这部演出,到场的有老人,也有孩子。在剧中结束后,幕布拉上,观众起身喝彩。大家拼命鼓掌,谁都知道,有特务看着呢,人人都望着演员快些上台谢幕,好能快些坐下来,离开剧院。
可是不知是为何,演员们却一直没有来谢幕,于是站在观众席上的观众一个个就顿在那儿,不断地鼓着掌,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观众们就这样鼓着,老人的双腿开始打战,年轻人面色惨白,孩子们也瞪大了眼睛,站在座位前,手平举着,大家不断坚持,谁都不愿率先停止,小城是一座空城,只有剧院里在一直发出着声音。
鼓掌的声音震耳欲聋,所有的人都在鼓掌,他们是在向编剧的创意致谢?还是在向歌剧的精妙绝伦,演员的无双演技敬礼?又或是自己内心之中对于这部歌剧的赞美?我想都不是,鼓掌的各位绝不会因为这些理由,有些个可能甚至还在恶心,可是他们都鼓掌了,鼓了那么长时间,他们只是屈从于一种力量,当时的“对国家忠诚”、“对领袖忠诚”。
在如今社会,仍然不乏这种鼓掌。在一家国内大公司和小公司的交流签约会上,大公司的经理为小公司员工现场助兴,歌声非常“悦耳”,令人印象深刻。在结束了之后,大家大声鼓掌,共同称赞公司经理的好嗓音。因为大家谁都知道,如果这次会面顺利,自己的公司将会得到一笔大订单。谁都不愿放弃。
在这里,我们又因为另一种力量而鼓掌,如此“悦耳”的歌声,竟也能获得如此称赞,又是在为了什么?
我们为了钱,为了权,还有的人为了面子。鼓掌早已变了味儿,再也不是那种内心态度了。我们为什么要鼓掌?一个人在该鼓掌的时候就要鼓掌,不该鼓掌的时候就不要鼓掌。
【篇三:祖祖,您为什么要走?】
春天的一个星期六,上午的作文课刚下,妈妈要我自己坐车去看祖祖。
上了车,开了一段路后,妈妈打电话过来,哭泣着说:“为为,你快点来哈,呜……,祖祖走了……”“啊,不会哦!”心里突然一股酸气直涌了上来:“祖祖,您怎么就走了?也没等我来看您最后一眼。”想着想着,眼睛迷糊了,“祖祖,您为什么不陪我过完我的生日啊。”
还记得,每当我,或妈妈回家时,经常坐在门口的祖祖都会说:“哟,苏锐来哦啊?何子为呢?妹妹呢?吃饭了没有?没吃快去吃嘛,菜还是热嘞哈。”
可现在祖祖不在了,每次回家,总觉的门口的长椅子上好空,再也不会有问候了,再也不会看见祖祖坐在这条椅子上面了。
那是去年冬天的事。我们坐在火炉边烤火。我一边烤火一边在手机上玩游戏“拳皇99”,上面有一个角色每次出场时,都要吃一个蛋,经常被噎着,我被他打败了。我愤怒地说:“你这个吃蛋的,每次都要噎着,干脆噎死算了。”
祖祖听了,说:“你噎着哦啊?”我赶紧说:“没得,是游戏上头嘞这个人,每次都要吃蛋噎着。”“哦,所以啊,以后吃东西都要慢慢嘞吃,不要急,免得噎到。”
祖祖,您为什么要走,您就这样抛下了我,以后谁陪我聊天,有谁来关爱我啊?祖祖,您的小为为,祝福您在天堂的那边过得更好,更好!
【篇四:为什么而读书】
为什么而读书?相信每位同学都经常这样问自己。
一年级的时候,我只知道要得小红花;二年级时候,我知道要得荣誉章;三年级的时候,我明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最后和舅舅一样,找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今天,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让我懂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读书,因为我们每位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将来祖国的建设会落在我们这一代少年的头上,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今天的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更应该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因为我深深明白,“贫困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同学们!让那不光彩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吧!让祖国母亲越来越强大吧!让国家的未来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吧!
从今天起,我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将来做一名航天员,实现我的理想。
【篇五:为什么着色】
为年少着色
我踮起脚,悄悄地从书店的书架上拿下一本被包的严严实实的书,“窥视”了它那么久,“暗中观察”也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了,终于有机会“下手”了。
于是,我揣着一颗怦怦乱跳的心,将那本书抱在怀中,悄悄的、若无其事地溜到老远的椅子上,阅读区的人几乎都在埋头看书、沉迷于书中的故事无法自拔。所以也没有人在意到一个渺小的我的存在。
我装作若无其事的地扫视着那本书封底的一些只言片语,实则却偷偷用眼睛把方圆十米内扫了个遍,没有捕捉到疑似工作人员的影子,我这才放下心来。
我屏住呼吸,悄悄拽住了书本包装袋中的一条“金线”,只要“金线”没了,包装纸就被一分为二,想拿出那本书岂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忽然,在余光里,我看见一个还没有书架高的小男孩,恋恋不舍地将一本包装完好的、对他来说有着极大诱惑力的彩色绘本放回书架上。我的内心开始有些许的动摇:拆吗?好像有点不太好……不拆吗?可是我想看这本书很久了……我凝视它亮得可以反光的封面,最终下定了决心:“拆吧!”
我的食指和拇指抓住金线,用力一抽。谁知我用力太大、放得不稳,那本书华丽丽地在空中翻转了好几周,在“砰!”的一声巨响中坦然自若地拥抱了冰凉的地板。所有人的目光都从他们各自书上离开。他们的目光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汇聚在我身上,当时的我真的,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我的指尖无意间碰到了我的耳垂,烫,烫得吓人。
我轻轻站起,在所有人不同的目光中,捡起地上那本书,小跑着去不远处的收银台。无意间,那本书的封面反光晃到了我的眼睛,亮得一发不可收拾!
回家之后,我小心翼翼地踩着凳子,将那本书放在了书架的最顶层。在每个下午、在阳光洒进我的窗前的书架上时,它总是熠熠生辉,尽全力将金色的光斑投影到白色的墙壁上,不管过去多久。
我时常看见光斑,光斑在我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我的年少着色。
【篇六:为什么着色】
为最后一片叶子着色
再次望向那最后一篇叶子,她懂了,母亲成为了最后一片叶子,会一直陪伴着她。
窗外的天暗沉沉的,阳光仿佛被厚厚的云层束缚的一般喘不过气来。在窗外的那墙上,有些枯黄的藤蔓上,还挂着几片凋凋散散的叶子,它们是那么弱小,仿佛风一吹,就会结束了……
他安静的坐在床上,双眼凝望着窗外,嘴角露出久违的笑颜,他清秀的脸庞显得有些苍白。“也许在那最后一片叶子落下后……我也要离开了……”她淡然了。“别这样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母亲努力咽住泪水。
又是一天清晨,对于大家欣欣向荣的时候,却让母亲心如刀绞了。她走进女儿的房间,看见孩子那憔悴的面容,却总是忍不住掉下眼泪来了。“妈妈,你不用为我担心,如果我离开了,你一定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她背过脸去,努力遏制自己的泪水。“好了,妈妈,打开窗帘吧!”那深色的窗帘缓缓掀开了,只是……只剩下最后一片叶子,那叶子仿佛是最小的,最瘦弱的了,是昨夜的那阵风吧,风啊,去别的地方吧!别再来到这儿了……求求你,别让我的孩子失去他那最后的一点希望!母亲在心中呐喊着!
到了夜晚,果真没有刮风,这位可怜的母亲总算松了口气。一连好几天,那片最小的,最瘦弱的叶子倔强地挺立在那儿,只是它经不起折腾了……听说今晚会下大雨,母亲咳嗽着,他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到了夜晚果真下起了大雨,很大很大,母亲知道,那最后一片叶子绝不能熬过今晚……
第二天清晨,女孩不见了母亲的踪影,独自拉开窗帘,却看见的最后一篇叶子傲然挺立在那里,她惊讶了:难道我可以熬过去,嗯,我一定可以!
一个月,两个月……那片叶子一直陪伴着她。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只是当别人告诉她——她的母亲死了,发现的时候浑身湿透,手上还拿着颜料……她颤抖了,再次望向那最后一篇叶子,她懂了,母亲成为了最后一片叶子,会一直陪伴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