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杜甫对话】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历史对你的评价。“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这是人们对你的赞扬。
回眸历史你是如此遥远而又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而又如此平凡。悲苦结束了你的一生,文章诗歌却延续着你的生命
回忆儿时,初读罢你的《春夜喜雨》,字里行间浮现出一个阳光的你,我仿佛听见了你对春雨的赞美,也看见了你对自然的热爱。体会出你对生活的愉悦。然而人生是无情的,这黑暗腐朽的大唐王朝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拥有快乐,战乱不同意你似李太白般洒脱。因为历史选择了你,也只有你才能用诗歌记录下这段黑暗的历史。
你也曾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鸿鹄之志,但上苍残酷,你空有满腹才华,却未有一个实现政治抱负的舞台。当一句“忧端齐终难,澒洞不可掇”一次次浮现在我眼底,眼前仿佛出现了身着忧愁编制的衣裳,愁苦覆盖脸颊的你,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每声脚步里都透出沉重。但我明白明白你不是因为自己仕途的坎坷,人生的不顺,你忧虑的诗天下的苍生。
当国都陷落你被俘虏后,你又开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什么你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你对这大唐王朝爱的深沉。但这表面无尽繁华内里却以千疮百孔的的大唐广厦并没有因为你的爱而逃脱坍塌的命运。你这短暂的一生,却见证了盛唐的繁盛与衰落。
你的一生都在漂泊,被生活放逐,被苦难放逐,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束余光,就被这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潇潇的江畔。这世间也唯有蜀地的草堂才是你在这人间的唯一栖息地,在这你不再是诗人,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眼泪里,默默承受着幼子新亡的哀伤。
一江怅惘的江水,一盏无眠的鱼灯,一个忧郁的诗人。我想起了你,你避开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喧嚣,也避开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
杜甫,你是一颗星,照亮了大唐的夜。你是一幅画,描绘出人间的疾苦。你是一面旗,引领者我前进的方向。
“草堂留后世,诗圣驻千秋。”杜甫,你的路平凡而伟大。
【篇二:我心中的杜甫】
搔尽了白头,愁浸了时光。
杜甫,现代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直怀着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以前不熟悉杜甫的我,只知道他愁容满面,却不了解他为何而愁,本学期学了许多杜甫的诗,我知道他的愁是从何而来的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是杜甫老年时期写的,当时他正漂泊在外,好比一叶孤舟,但他依旧担忧着国家,忧到“雨脚如麻未断绝”还在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位把自己一生都倾注在国家中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人,就是我们学生也会为他感到可惜啊!杜甫想要在政治上取得成就,但老天就偏不让他完成心愿,混了几十年还是个小官,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却无奈因为写诗而出了名。从某方面来说老天是不帮他,但换个角度,如果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离愁别恨的时光,也就不会成就一个诗圣,一部史诗。
杜甫的一生,也不全是悲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他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来到泰山。泰山是五岳中最气势磅礴的一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杜甫的决心,他想成为一个征服泰山,征服人生中所有困难的人,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豪情与气魄。这种积极进取的的心,使杜甫跨上了圣化之路的第一步。
就像阳光总会被黑暗吞噬,杜甫的生命流逝,成了历史长河中永远令人仰望的人物。在他临终前,写下一首诗,始终写的是他对未来社会生活的美好期望,士兵不再与家人离别,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恢复,永远是一个和谐社会。由此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杜甫究竟有多放不下国家了。
一阵风,激起了历史长河的波澜,留下了读不尽的一本书。
【篇三:游杜甫草堂】
今天,是我来到四川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坐着小车车来到了远近闻名的“杜甫草堂”。
大家知道杜甫是谁吗?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十分崇拜他。我之所以崇拜他,并不是因为他写了很多诗,而是因为他忧国忧民,上思报效国家,下忧百姓疾苦,即使在屋漏衾寒之际,心心念念的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们这列“小火车”随着人群进入了草堂。依次穿过大廨、诗史堂、柴门和工部祠,便来到了杜甫住的房子——茅屋。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如今的草堂,不见杜甫身影,也不见迎客的繁花,只有一条长满青苔的石子小路,无声地凝视来往的游人。游人如织,或满脸含笑,自拍留念打卡;或一脸凝重,眉头紧锁,轻轻抚摸这里的一草一木,碑石题字;最惹眼的是我们这些从广州远道而来的小学生,静静地立在茅屋前,专注地听老师追溯草堂过往,杜甫晚年人生历程。
据说,安史之乱余波平息后,杜甫一家来到成都后,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住进了茅屋。我不禁仔细端详茅屋。茅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破烂——屋顶上的几块茅草不知飞到了哪去,发黄的墙壁被划破了,露出了条条竹子。屋子里面,也是一片冷清。唯一的优势是,屋子里还是挺大的。
时光倒回到风雨飘摇时的唐朝,在八月的一个深秋,狂风怒号,刮走了屋顶上的几层茅草。茅草到处乱飞,有的掉进了池塘,有的挂上了柳梢。一群儿童将茅草抢走了,杜甫因为年迈了追不上,倚着竹杖独自叹息。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雨,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妻儿又饿又冷,唯一可以御寒的是一床盖了多年的布衾,又冷又硬的被子,早就被孩子蹬破了……杜甫晚年的生活可真是凄苦啊!可是即使这样,他仍不忘忧心天下寒士,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怪不得人们叫他“诗圣”!
晨!漫步草堂翠幕荫,鸣蝉尽,群雁绮霞中。
依依不舍地走出草堂,我在心里默默跟杜甫说再见。但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正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也将在无数个少年的心里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篇四:诗人杜甫的作文】
你就像那冰冷的北极星,以你那孤独而深刻的情怀给中国诗坛增添一份奇特的炫彩,给中国历史一个永不磨灭的记号,历史将记住爱国的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国强则己兴!俄风云倾定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历史将记住豪迈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冲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九片浮云随风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他就是历史上一个豪放的杜甫。
历史将记住重情义的杜甫。杜甫与李白是挚友,他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为李白吟不平。用“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写出与李白离别时的悲痛之情,“李杜”是家喻户晓的词组,他们的感情也是至死不渝,但却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迫不得已只能匆匆见过又匆匆离去。在寂寞中,杜甫的情感又有几人能懂?
杜甫是悲惨的,杜甫的一生,是史也是诗,他付出毕生心血忧国忧民,而他却得到的是一生坎坷。其实,我们对杜甫很同情。他与好友李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有同样的才华,可实际上,杜甫比李白的才华高出很大一个台阶。并且他心怀远大理想,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报效祖国。但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之后,又爆发了安史之乱,追求功名的心一再破灭,还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切身悲痛的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战乱中的流离之苦。战争结束了,杜甫带着妻儿回京,继续为朝廷奉献,但却被一直排挤。最终,在公元770年,杜甫病死在一条无名的小船上,年仅59岁,且当时杜甫的诗句并没有广泛流传,就这样默默地走完了他孤独坎坷的一生。
这就是杜甫,一位不计身家的人,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一个当之无愧的诗圣,历史将永远记住他。
【篇五:诗人杜甫的作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过你的衣襟,在风中翩翩起舞,却难掩你的赤诚之心。
读书游历一一《望岳》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时,这正是杜甫少年时期,去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二十四岁时到山东河北,在泰山脚下定居。当杜甫来到高大巍峨的泰山时不由得被这山的神奇秀丽所吸引。泰山在群山环抱当中显得依然卓然独立。杜甫发自内心的豪情壮志不而生,想要为国家做出巨大奉献。站在远处望泰山连绵不断,细望泰山时神奇飘渺。正如所谓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满足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想法,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态度。杜甫十分赞叹这绵延不绝的.秀美和神奇的飘渺。
陷安史叛军中——《春望》
在唐肃宗开元年间,唐朝当时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巨大的战争——“安史之乱”这场战争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全国上下百姓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各个地方妻离子散,处处民不聊生。当时长安已经被叛军攻占,而杜甫却被俘虏。杜甫望着长安城,尽管山河依旧,但草木杂生,杜甫为此十分伤感。虽然写的是美好的景象,但是乐景写哀情。杜甫已经有许多年没有收到家书,很是思念家乡,为离别而怨恨,四时伤怀,苦闷沉痛。在消息段隔的时间里,烽火三月,国家破败不堪,家书难遇,妻儿生死未卜。饱经风霜过后的杜甫,青丝变白发,使杜甫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漂泊西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天,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近郊住建了一个茅草屋。尽管这里很少有人出没,但狂风发现了它的栖身之所,就猛烈的呼啸着。茅草被吹得漫天飞舞,接踵而至。安史之乱未平,杜甫由身经历的遭遇,联想到战乱带来的国破家亡。之后这些茅草被群童抱走,杜甫也对他们的命运也表示同情。天气十分寒冷,孩子破被无法补救。四海穷困的社会现实,遭到夜雨的痛苦,杜甫却重新振作精神,振作了志气,去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我知道,你的诗非常难懂,但我必须要读下去,因为只有读下去,才能理解你心中的赤诚之心。
【篇六:与杜甫对话】
脚下一个趔趄,总算看清了眼前的场景,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苍黄的天底下,秋风瑟瑟,在荒林间轻啸。一座残破、摇摇欲坠的茅屋在秋风中静默,这样的场景,陌生而又熟悉——这到底是哪儿呀?
这时,茅屋的门吱呀一声打开了,闻声望去,只见一位衣衫褴褛地老者正缓步向我走来,他身材削瘦,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焦灼的目光。他嘴里念念有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时我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您,您一定就是大诗人杜甫先生吧!”
“大诗人谈不上,不过我就是杜甫。”他神色复杂地望了我一眼,摇了摇头。
“算了,进来吧,又是个没了家的小可怜。”
我稍稍踌躇了一下,便跟了上去,有些激动地说:“杜甫先生,我很崇拜您,能和你聊聊诗词吗?”
“如今战火纷飞,难得你还有这般闲情逸致。”
“我理解您的心情,安史之乱使得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足以看出您对国家前途和对人民生活的担忧,不过,我听说有句话叫人生不幸诗家幸,这也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瑰宝呀!”
杜甫听了有些不悦:“说什么歪理呢!如果可以,我更想像太白一样,以酒为伴,寄情于山水,岂不快哉?再不济,也愿在太平盛世时入朝为官,尽自己绵薄之力。”
听完后,我由衷地赞叹道:“您真是老马嘶风呀!”
“嘶风算不得,却已是老马了,唉!”杜甫感叹道。
见他情绪低落,我连忙安慰他:“您也无需过度愁苦,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大唐一定会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变得繁荣昌盛起来的。”虽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但愿如此吧!”他嘴中念念道,眸中似乎多了一份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