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搓圆子】
汤圆是我们中国人过节时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也是我常喜欢吃的面食之一。但是我不知道这种又圆又糯、又香又甜的圆子到底是怎么制作而成的?里面的馅儿又是怎么进去的?
这小小的困惑终于在星期二下午的一次班级实践活动中解开了。吃过午饭,奶奶和家委会的几个妈妈们带上搓圆子的材料进了教室,开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她们有的烧开水,有的倒面粉,有的给桌子铺保鲜膜,还有的把馅儿准备好。看着她们忙忙碌碌的,我们却帮不上一点儿忙。水很快烧开了,只见一个奶奶卷起袖子,先在盆里放了大半盆糯米粉,接着把开水冲入了粉中,然后就用手把冲了水的粉和没有冲到水的粉揉一揉。奶奶一边揉一边不时把手抽出来甩一甩,接着继续揉。奶奶累了就换妈妈们上场,大家干得更起劲了!大手在糯米粉里上下不停来回用力揉动,好像在跳舞,棒极了!不一会,粉就紧紧团结在一起变成了糯米堆。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揉这么长的时间?”奶奶告诉我:“这样的圆子吃起来才有韧劲,才好吃。”
终于可以开始正式进入主题,我们早就跃跃欲试了。奶奶们先把揉好的粉团分成一块一块发给我们,我们学着大人们的样子用大拇指把粉团捏成一个碗的样子。我感觉似乎在捏橡皮泥,然后在碗中放入一小勺豆沙,再一点一点地用旁边的粉团把豆沙包起来,直到完全包住,最后用手掌把团子捏紧搓圆。一个可爱的糯米圆子就在大人们的手中产生了。看着她们轻松的样子,我也学着捏起来,可是不知是怎么了,我的粉团就是不够大,包不住全部豆沙。可能豆沙太多了,我只好去掉一点再包,这次勉强包住了。然后我就开始把它搓圆,不搓还好,一搓豆沙从裂口的地方全部出来了,我赶紧拿面团补上,没想到补得那块与原来的粉团不粘。看着别的同学已经做了好几个了,我却一个都没完成,急得我涨红了脸。“别急,这个要慢慢来。”奶奶一边安慰我一边帮我一起捏。在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后,我终于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急,只有耐下性子来才能脚踏实地干好一件事。
最后我捏的圆子也成功下锅了。看着这一个个不太圆却很可爱的汤圆在热水中翻滚,我的心里暖暖的,甜甜的。等到下次再做时,我一定会做得更圆更好的。
【篇二:做圆子】
农历11月22,是一年一度的冬至节。在我们这儿,每年的冬至节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我们还会在这天做圆子,寓意全家团圆的意思。一个个糯米粉揉成的圆子,就像一个个胖嘟嘟的小子,挺着个大肚子朝你笑,看着就想咬上一口。
说起这天的做圆子,那乐趣就多了。
首先要炒馅。这圆子炒馅要注意火候,还得提前准备好佐料。在我们家,最喜欢的圆子馅是用萝卜、青豆、咸菜混合成的。萝卜丝是主要的材料,青豆和咸菜只是为了提鲜而已。这个时候的萝卜,刚刚经历了霜打,变得甜津津的,即使是生吃,也是又脆又甜。把它切成细条条,在油锅中一炒,香味四溢。我们这儿的老人总是这样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赤脚医生要下岗。”可以说,萝卜丝圆子成了冬至这一天的必备品。
今年的冬至节,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做了一回萝卜丝圆子。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圆子,做起来很不简单的。先要揉面。在面粉上撒半碗烧开的水,在脸盆里用力地揉,边揉面边要不断地把面粉归拢来。面粉要均匀地铺在表面,一会儿时间就会有一些粘在底部,就要努力地把它掰出来,中间还要稍微加一点水,直到面粉变得柔软为止。手臂力量不足的我,只是坚持了2分钟就不行了。别说一团面,就是只有我拳头大的也揉不动了。再看妈妈的脸盆,面团已经变得细腻光滑,柔软地像一条肥肥的毛毛虫。
揉好了面团,就要捏圆子了。从面团上摘下一小块,先在手心里搓成圆形,跟小半个拳头大侠一样。再用大拇指从中间按下去,形成一个空心。这时,考验你左右手的时候到了。一手捧着圆子,另一只手用手指按薄表面,越薄,里面包的馅就越充实,做出的圆子会更好吃。我一上手就把皮按破了,第二个又太厚,直到第三个才开始有点样子。圆子的封口也要小心,得绕着顺时针方向,慢慢卷起来,这样才好看。
我和妈妈忙活了一个小时,一屉圆子像一个个雪白的娃娃,整齐地摆放在了蒸笼里,再用大火烧上15分钟,香味就开始溢出来了。刚出笼的圆子又热又软,咬上一口,就停不住了。
【篇三:一碗酒酿圆子】
那是一碗令我难以忘却的汤,时隔几年还总能记起这一碗汤它的味道,这也是我记忆深处的美味。——题记
鲜红的招牌高高挂起,在浓郁的黑夜中,显得格外夺目。在店员的吆喝下,原本欲走的客人们纷纷留住脚步,探着好奇的脑袋,情不自禁的走了进来。从后厨传来的香味儿,萦绕着整个饭店。
那晚,姑姑心血来潮地说要带我们去吃好吃的,把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迫不及待地爬上车,不停地嚷嚷着:“快啊,快啊!”姑姑立马踩下油门,便飞驰而去。
我家离那家店并不远,还不待姑姑说下车,我就一咕噜地跳下车跑进店里。哇!这店可真大啊,我心中不禁赞叹道。
宽大的玻璃上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一推门,阵阵香气扑鼻而来,立马勾起了肚中的馋虫,令人垂涎三尺。坐在位置上,我拿来点菜单装模作样地看了起来。姑姑忍住笑说:“还是我来吧!”。
第一道菜便是酒酿圆子汤,浓稠的乳白色汤中几有着一颗颗小小的圆子,汤上飘着红红的枸杞。我竟看呆了,赶忙拿着碗,盛起一大勺落入碗中,一口喝下,“哇!好烫啊!”我连忙吐了出来,但……味道很不错嘛。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拿到嘴边吹了吹,再送入口中。汤里有着淡淡的酒味,连同圆子也带上一点,甜甜的枸杞夹杂着淡淡的酒味儿,简直太美味了,令我吃了还想吃!
虽然那家店已不复存在,但是那碗漂浮着红红枸杞、乳白色汤的酒酿圆子汤以及它那悠悠绵长的香气已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田,这便是那记忆深处的美味!
【篇四:雪花圆子】
腊月二十七上午,爸爸开始做雪花圆子。
爸爸先剁肉馅,他抓几把肉放在案板上,肉块堆成了一座小山,他拿起菜刀“哒哒哒哒……”的猛剁,一下子就把“小山”剁平了。
剁完两遍后,爸爸用菜刀的一面把肉叠成了“汉堡包”,他从右边剁起,每剁一下,肉就往两边移一下。我发现,他一刀挨着一刀剁,只有这样才能把肉剁碎。还时不时有许多调皮的小肉末随着刀地抬起“飞”出来。爸爸说:“那些调皮的小肉末是它们粘在刀上,我抬刀时,有一个惯性,它们就被甩了出去。”
第三遍剁完后,我惊奇的发现:这个原本叠得高高的“汉堡包”,变成了一张平平的、大大的“披萨”。我找到了为什么它会从“汉堡包”变成“披萨”的原因:爸爸几刀剁下去,也就把肉剁平了。他每回看见“披萨”的一角快掉下去时,就用手把它往上叠一下再剁。
爸爸把肉馅剁好了,奶奶就走进厨房,从一碗花生粉里抓了一大把撒进肉馅盆中,并用筷子把肉馅和花生粉拌匀,这花生粉是为了让肉馅更松一些,更香一些,就像把沙子撒入泥巴中,泥巴就会变松。紧接着她拿出酱油、坨粉、五香粉,把它们都撒入肉馅中,搅拌均匀。酱油是增加肉馅色泽的,坨粉是增加肉馅粘性的,五香粉是给肉馅调味的。
下午,奶奶和爸爸开始了做雪花圆子的最后一步:把肉馅变成肉丸,再给它粘上用水泡软的糯米。奶奶从肉馅盆中掐出一坨肉,再把它掐成一个个小肉坨,揉成圆形,放在手中,奶奶在手中放上糯米,就开始上下抖动,小肉球在奶奶手中快活的翻着跟头,当它全身上下都穿上了一件糯米衣服时,一个雪花圆子就完工啦。
雪花圆子,大人、老人认为它是一种象征团团圆圆的食品,小孩则认为它是一种美味。
开饭了,雪花圆子出现在了餐桌上,我夹起一粒,咬一口,啊!那滋味真叫人回味无穷。
【篇五:奶奶的桂花圆子】
一到秋天,老家的院子里就会香飘四溢,那香味来自于那棵桂花树。那棵桂花树是我出生时奶奶亲手为我种下的。
桂花是秋天的代表作之一。秋天前还是满树苍翠。花季一到,满树金黄,远看就像一个金闪闪的太阳开在树叶间,近看则发现树上是一颗颗明亮的星,每朵花都彰显着各自的魅力。每次在老家,远远地在门口就能闻到那沁人心脾的香味,更不用说凑近去闻了。闭上眼睛,轻轻嗅着,这桂花的浓香仿佛包容了整个秋天,缓缓飘进我的心中,成为我对秋天独特的回忆。
于是,我很小时便年年盼望秋天,事实上这盼望不全因为桂花,更多是为着奶奶亲手制作的桂花圆子。
说起这桂花圆子,可是奶奶的一大手艺。起锅,撒桂花,撩圆子的过程我百看不厌。每次奶奶在灶台忙活时,我总是在一旁静静地守候着,汤水的香味充满了整个房间,让我早垂涎三尺。过了十几分钟,圆子做好了,我就着汤水舀起一个放进嘴里,甜甜的、糯糯的,伴着桂花的味道咽了下去。这味道在我心中增添了一股无可言喻的幸福感。
我沉浸其中时,奶奶却拍拍我笑眯眯地问:“好吃吗?”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只要你这小馋猫想吃,我天天给你做!”奶奶爽快地说。于是,吃奶奶做的桂圆圆子成了我每天放学后的一大乐趣。
有时放学回家,就看见奶奶爬在梯子上摘桂花。秋天风很大,每次一阵风吹过,桂花在奶奶身旁纷纷落下,好似流星雨一般。此时,奶奶与桂花树就像定格在一个美好的镜框中,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在这桂花香的沐浴下,我逐渐长大了。后来由于学业的原因与父母搬到了市里。从此,我很难再见像老家那么盛的桂花,记忆中的秋天也模糊了。虽然在市里的饭店也能吃到桂花圆子,但每次我都感觉少了一份味道。
又是一年金秋,终于难得抽了个空回老家。进门扑鼻而来的还是那股桂花香,映入眼帘还是爬在梯子上摘桂花的人。只是,奶奶已变化了许多,头上的白发多了,皱纹也更多了。奶奶转过身,意外看到我回来,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叫着:“哎呀,想你!”然后,她跑进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圆子,把刚刚摘下洗净的桂花撒进碗里,轻轻地放在我面前,脸上的微笑也像一朵盛开的桂花。
我捧起碗细细地品尝了一口,抬头望着那伴我成长的桂花树与奶奶慈祥的面容,才突然领悟,那份缺失已久的味道就是奶奶对我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