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 俗世奇人仿写
俗世奇人仿写
发布时间: 2025-01-28 18:29
阅读:

【篇一:俗世奇人仿写】

咱班同学“刘两勺”

前有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后有506班的《俗班奇人》,今天我就跟大伙儿说一说咱班奇人“刘两勺”。

刘两勺,女,真名刘X,长得那叫一个圆润。脸鼓鼓的,像是在腮帮子里塞了两个鸡蛋,充满了喜感;两只眼睛被挤成了两条缝,好像任何时候都在笑;身体也圆滚滚的,像个皮球一样,永远喜气洋洋的。刘畅这通身圆融的气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年画上笑呵呵的小寿星,联想到好说话好办事的和气弥陀。

不过那天的事,让我彻底傻眼了。

那天中午,我和同学们排队来到学校食堂吃中饭。作为生活委员的刘畅从队伍中跑了出来,开始为同学们打饭。只见她像尊大佛一样站在前边,一板一眼地盛饭,舀菜,每个同学两勺饭,两勺菜,不多一勺,也不少一勺。

过了一会儿轮到我了,我端着餐盘站在她旁边,只见她拿着勺子,取了两小半勺配菜倒进我的盘中,又拿起一把饭勺,铲了两小半勺米饭给我,弯弯眉毛下的“两条缝”,冲我笑笑,示意饭打好了。

我看着半盘菜和半盘饭,觉得不够吃,就说:“刘畅,这些不够我吃,能给我再来一勺吗?”

“不行!”只见她放下勺子,紧了紧那鼓鼓的腮帮子,收直了那刚才还弯弯的“两条缝”,严肃地说,“老师说了,每人两勺菜,两勺饭,不能多。万一待会不够分了怎么办?”

我有些疑惑了,刚才明明只是两半勺啊,加起来还不到一勺的量呢。也许是她没注意自己舀得少了?于是,我指了指盘中的半盘菜和饭,说:“老师是这样说过,可你的一勺只是小半勺,你看,加起来还不到一勺呢,这样太少了。”

“不行就是不行,老师说两勺就两勺。”刘畅挺直了背,理直气壮地拒绝我。

我被吓着了,看着她那因为生气而鼓得更圆的身体,这还是我心中那个好说话的和气弥陀吗?

唉,真是个一根筋的“刘两勺”,白长了那副和气相。我心理嘀咕着,端着半盘菜、半盘饭吃了起来。

【篇二:俗世奇人】

我家有个“调皮鬼”

“啊——”一听这声音,我就立马汗毛倒竖,“调皮鬼”回来了,我的宁静世界瞬间化为乌有。

“吱呀”门开了,露出一个小脑袋来,那大大的眼睛滴溜溜地转了一圈,我心中顿时慌了,肯定没什么好事。只见他把脑袋又缩了回去,我开始冒汗:谁知道他又打得什么“好主意”?我作业也没心思写了,索性跑出房间拿了一包饼干,“嘎吱嘎吱”地大吃起来。“调皮鬼”“噔噔噔”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大喊道:“你不准吃我的饼干!”说完,他一下子跑过来,亮出他的杀手锏——锋利的爪子,扑上来又抓又挠,我一会儿痒,一会儿痛,又哭又笑,差点儿让饼干给噎死。我急坏了,瞪着眼说:“快走开,信不信我打你?”他吐着舌头做起了鬼脸说:“略略略,我不怕你,你打我吧!”我只得缩回蓄势待发的拳头,唉,谁让他背后有人撑腰啊!

我吞下最后一块饼干,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了房间开始写作业。忽然,一个字写错了,正欲拿修正带,却发现不见了,我拉开笔袋,空的;趴下看地上,没有;又翻箱倒柜,毫无发现。我心想:估计又是他干的!我又一次跑出去,质问他:“是不是你拿的?”他一脸无辜:“我没有拿你的修正带呀!”一听这话,我立刻就肯定了我的判断,软硬兼施地让他找回我的修正带。他走进我的房间,走向我的衣柜,打开了它,在一个狭小的缝隙里,我发现了可怜的修正带,把它拿了出来,狠狠地剜了他一眼,才发现,他早已经溜之大吉了。唉,我无奈地摇摇头继续写作业。

“调皮鬼”就是我的弟弟,有时他特“狠”,有时他又“狠”可爱,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哭笑不得!

【篇三:俗世奇人读后感】

《俗世奇人》写的是清末民初天津卫的一些奇人怪事,小说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把奇人们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一本讲俗世的书,里面讲的都是一些俗世的事,比如连书中主人公们的名字都很“俗气”,有很喜欢喝酒的酒婆,有特别会刷墙的刷子李,有力大无边的张大力等等。虽然,喝酒、刷墙、力气大等,这些都离我们生活非常的贴近,但是作者却把这些俗事写的如此引人入胜,真是令人佩服!

这是一本讲“奇人”的书,其中有一个故事名叫《苏七块》,讲的是一个叫苏金散的大夫,他定下看病的规矩,病人要把七块银元放在他眼前,他才肯出手看病。众人因此送给他一个绰号:苏七块,暗地里嘲笑他眼里只有钱,私下贬他只值七块银元。话说,有一回苏七块和华大夫正在打牌,车夫张四受伤找苏七块看病,因为拿不出七块钱被拒,华大夫便偷偷借了时,主动免了他的药费。最后,苏七块将看病收的七块银元悄悄地还给了华大夫,并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规矩不能改。一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苏七块形象立马树立了起来,让七块银元给张四,苏七块就飞也似得把张四的病看好了,在张四无钱付药费人印象深刻。

在《俗世奇人》中,每个故事都很精彩。如果说俗世真有奇人的话,那么《俗世奇人》也真算是一本奇书了。

【篇四:读《俗世奇人》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俗世奇人》的书,这里面有个很牛的人,叫苏七块,今天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苏大夫大名叫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水平一流,在天津卫一带很有名气,连当时的洋人赛马折断胳膊、腿的,也都来求他医治。

苏大夫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最有特点的是他下巴上有一绺山羊胡子,像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他要是开口说话,声音相当洪亮,带着丹田气从腹腔到胸腔,一路冲出来,远近听着都是一样响的。书中说,他要是在当年入行学唱戏,一定也能成为明星。

苏大夫在为病人正骨的时候,手脚“干净麻利快”是特点,“双手似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擦咔擦’,不等病 人觉得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些动作在我眼看像看电影一样的出现,真是个“武功高手”呀。这技术就是在今天,也准是一个最好的骨科大夫。

但是苏金散这个人为什么叫苏七块呢?这还得从他立的一个规矩说起,“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圆码在台了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所以大家都骂他认钱不认人,慢慢的都喊他苏七块了。

【篇五:《俗世奇人》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是张果老,我感觉,还是老话说得好“买的不如卖的精”。

开头讲了索七来到了一家卖珍品稀玩的商店门前,走进一看,里面有五彩八仙人,做的什么都好,就是只有6件,只有汉钟离、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缺两样,分别是韩湘子和张果老。店家让他买走了这6仙子,还说如果他有福气,碰上那两个,他就发大财了。所以,索七就花了4条金子才买回家,后来,他天天来外面转悠,可都一无所获,过了几个月,他在出来时,从那家店口走过,远远的望见了店家在朝他挥手,他连忙过去,花了大价钱买了韩湘子,后来,又买了张果老,最后一算,前前后后,买8仙子花了12条金子,这才知道上了当。

我生活中也有这种事,我妈妈到了新世纪广场,看到一件挺漂亮的衣服,上前问去,“这衣服什么价?”他说:“800元。”我妈妈一听,拿起衣服看了看,说:“最多300元,多了俺就不要。”店家无可奈何,卖给了我妈妈,我后来一想:“800元和300元差了500元,店家要赚的也太多了吧!”

看来啊!还是“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句话真不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