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缩短与两背之间的距离】
还记得儿时,那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挺直着背坐在外公的摩托车上。秋风瑟瑟,宁可自己冻得发抖,也要假装回答不冷来躲开靠在外公的背上。
外公是在政府里工作的,开口闭口便是国家大事。外公虽岁数大,但看起来却格外年轻,一头黑发。这也使得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总是严肃的,是我畏惧。
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公退休了,连唯一能说话的人外婆也走了。外公这时候确性情大变,一点儿小事变得也要大发雷霆,烦躁不安。这时我与外公离得更远了,因为我渐渐发现,外公还是处于旧社会状态,而我却立着新世纪的标志。
我喜欢用手机和朋友传信息,但外公却喜欢登门拜访;我喜欢用MP3听音乐,二外公却喜欢听收音机。
一天,看见手机上传来“你好吗”三个字,正疑惑时,见下面写着“外公”二字。纳闷了,猛地记起外公每天揣着手机按着键在练什么。我的耳机坏时,外公却欣喜地从盒子里拿出崭新的新款耳机,而妈妈告诉我这是外公几个月前从店里花几百元钱买来的,一直珍藏在柜子里。我的脑袋嗡嗡作响,只冒出一个念头:外公是该有人陪了。
当晚,我敲房门,提出要和外公一起看电视时,原本一脸疲倦的外公立马精神起来。焦急的询问我要吃什么,好像领导登门拜访一样。接着灯光,我仔细端详,原来外公也会变老啊:昔日的黑发上已冒出了几根不协调的白丝,皮肤上也出现了明显的皱纹……而随着我的到来,外公却像个心满意足的孩子一样,嘴角上扬着笑容。我突然意识到:外公像个孩子,只不过想要人陪罢了。
又是一个傍晚,春风暖暖,我依偎在外公的背上,撒娇道冷了。夕阳撒最后一片余晖,照在我们的身上,形成衣服没有距离的背影————背与背,没有距离。
【篇二:只差一颗心的距离】
前不久,几张从衡水高中监控室的高清图片火了——图片的清晰度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连学生试卷上的字都看得一清二楚。在人们感叹衡高的严苛的同时,我不禁思考起来“我们与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
的确,衡高的本科上线率出奇的高,可在这种牢笼中创造出来的只会是一个个麻木无知的全能考试“机器人”罢了。苹果公司总裁认为我们不应该关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而应该担心人类是否会变成计算机的“代替品”。确实如此。
坦而言之,人与机器间,只差一颗心的距离。
柯洁败给了阿尔法狗。大家都在害怕,不安,议论最多的话题便是“机器人将会代替人类”。但它们没有发现的是,柯洁在比赛的过程中,他几度紧张到落泪。他会害怕,会恐惧,会用心思考。而阿尔法狗只是用他那高端的科技设备计算,规划着该走哪一步罢了。会取代吗?不会的,因为少年心中有猛虎,有朝一日必成功。而计算机呢?与柯洁之间的距离便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你有心而我无“情”。
杨绛先生曾说过:“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呀,有些缺陷才更显得有人情味儿吧。”多美的词,人情味。拥有的两个世间最美好的词汇——“人”与“情”。我们可以在看尽人间繁华后吟出“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可以在忙里偷闲中狂吟一句“又得浮生半日闲”;可以在闲适时道出一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试问人工智能可做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又为何要丢掉这颗“心”去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学生,“完全”的人,“人工智能”的复刻品呢?想象一下,如果中国这个拥有着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最终变成了一群没有心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的寄居所,何其之悲。国家,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灵魂,而并非罔顾结果的,没有灵魂与价值观的所谓的“国家支柱”。我们,无需为此“失心”。
人因情而美,情由人而生,此谓之“人情味”。
的确机器高效,精准,但它终究不能称之为“人”,因为它没有心,而心是支控着大脑作出决定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人们都崇拜当年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腾云驾雾;踏碎凌霄,离经放纵。可倘若放到现在,大概在“大闹”之前还要考虑闹完之后对自己有什么不利因素,最终不了了之。而我们都忘了,每个人原本都是大圣,只不过在这尘世中丢了那一身披身,失了那一顶凤翅紫金冠,弃了那一根金箍棒,套上了所谓“完美”的金箍。何其哀也!这尘世最擅长的事,大抵就是磨平不羁者的傲骨,抹杀狂傲者的落拓,斩灭离经叛道者的孤傲。
找回它吧,找回那个有血有肉的自己,找回那一颗心的距离。然后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斩妖除魔。
我们与人工智能,只差这一颗心的距离。
【篇三:友谊的最佳距离】
喜欢在夜晚,沐一身皎洁如水的清辉,用心去倾听“沙沙”作响的树叶演奏着古老而浪漫的乐曲,那一刻,情感在胸中涌动,月华浸湿了我的心,令我不禁浮想联翩……
我和她是同桌,我们也是最好的朋友,我常称呼她的小名“辣椒”,她则每天骑车带我一段路程回家。可是,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她遇到了难题,便忍不住来问我,我正埋头看《海蒂》,便不满地皱起眉头,“拜托,你小声点好不好?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自己解决!”那一刻,她惊呆了,我一直是乐意帮助她的,可是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却数落了她!看到我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表情的变化,她从失望变成了愤怒:“这本《海蒂》还是我借给你的呢,你忘恩负义。”我把书一合,扔给了她:“谁稀罕你的书。”那天下午,我们大吵一架。虽然以前也偶尔斗嘴,但这一次却格外激烈。第二天,彼此都不说话。演算习题时,不小心碰到对方的手臂,也不理不睬。
晚上,我躺在床上睡不着,心里奇怪极了。为什么平日里如此亲密的好朋友会在一场激烈的争吵后,彼此成了陌路?为什么浓如蜜的友谊在这一瞬间这么脆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亲密的人,比如父母,还有最好的朋友。因为他们关心我们,所以我们的内心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是不设防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我们内心的需要,比如困难时及时的帮助。由于了解,我们在父母和密友的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于是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彼此越了解,就越真实地展现自我;越真实的展现自我,友谊也就越浓厚。而我们忽略了,由于彼此靠的太近,一旦发生了争执,往往伤害也是最深最痛的。我和她,因为在交往中忽视了彼此的最佳距离,反而产生了隔阂。
人与人的交往的过程中,就算再亲密的朋友,也要留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这就要我们必须掌握友谊的最佳距离。要尊重朋友的感受和态度。也许她非常需要我的帮助,但她应该先想到要尊重我的时间安排。也许我一时不耐烦,说话的语气重了些,那么她应该尊重我的感受。也就是说,对对方的尊重是从自我检讨开始的。不要急着和自己的好朋友争辩,要知道正是她对你完全敞开了心扉,说话才没有注意措辞。在生气的紧要关头,由尊重衍生来的自我检讨,为友谊留下了呼吸的空间和转身的余地。反思的同时,也就留下了一定的交往空间,这就是友谊的最佳距离。
【篇四:距离为话题】
阳光毒辣地烘烤着,连风都是燥热的。今年的暑假似乎比往常更热,生活也更加烦闷。
从老师家走出,便拿出短跑的速度奔向公交站。这也成了那段时间我每天下午要做的事情。近了更近了,看着不远处的公交站,我眼中露出惊喜。公交车站前停着一辆车,是熟悉的班号。暗暗咬牙,加快了脚步。等我到达那里,公交车刚开出不远,却是我怎样都赶不上的距离。心生懊恼,不禁怨恨起刚才拖课的老师,却又无可奈何。
已经错过一班了……我摇摇头,喘着气靠在公交站牌上,继续翘首以盼。
看着一辆辆挤满乘客的车远去,车中已无半分容人之地,心中愈发惶恐。阳光刺得我不得不眯起眼睛,手拢在额前,尽管眼睛酸涩,仍是坚持地望向车来的方向。绿色的公交车开过,车门开合间流出的空调冷气让我的心更加急切。
等车的队伍仍在不断壮大,我则被挤到最旁边。作为一个学生,在那满是大人的队伍里显得十分醒目,我素来是个缺乏耐心的人,在别人看来一眨眼就过去的时间于我而言总是十分漫长,每几秒便低下头看看手表,计算着公交车延误的时间,人也不自觉地在车站徘徊。
突然,站台上的人群骚动起来,一窝蜂似地涌向一个方向。我也随着人群使劲地往前挤。驶来的公交车上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庆幸的是,我刚好能挤上去,站在公交车门口。
车门正准备关上。一个年轻女子抱着幼小的婴儿急匆匆地跑过来。女子约莫二十几岁,走近了才发现她的额角挂着一层细密的汗珠。她就这么堵在车门前,恳切地望着我们。前面的人往里挤了挤,却仍无足够的空间容纳这对母子。
一时间,无人发声。
“车要开走了,要上车的快上车。”沉默被公交司机冷冰冰的一句话打破。前面的人抱歉地看了女子一眼,便转过头去,不再做什么了。都是急着回家的人,没有人愿意再等下一班。我看见女子的脸一点点下沉,一点点笼上失望的阴影。再看了眼拥挤的车厢,紧了紧手中的婴儿,慢慢退开去。后背的热风突然吹得我一阵颤栗,还没反应过来,就跳下了车。
女子惊讶地看着我,随即满脸惊喜,匆忙道了谢,几步跨上了车。车门终于慢慢关上,车也又一次在我眼前飞驰而去。我能感受到她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我,那也许是感激的目光吧。我冲那个方向笑了笑。火辣的阳光似乎收敛了一点。
也没什么不甘的吧,只是她们比我更加需要早点回家而已。这个世界兜兜转转,不经意间便是一段缘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过是让一个位子,帮一个忙就近了。成人习惯了职场的沉浮,也是习惯了先为自己争取,对这样的小事也看淡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就远了。
面对着一时空旷的站台,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说不出的自豪。下一班车来得格外快,依旧拥挤的人群,我却是连半分焦急也没有了。
一路阳光灿烂,风景宜人。
【篇五:缩短与成功的距离】
Look!在掌声的簇拥下,我走上了领奖台,双手有些颤抖地接过这块沉重的金牌,当所有人都在羡慕我的成功时,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成功背后的汗水。
当我刚上乒乓球班的时候,个子不高,球桌像个巨人一样摆在我的眼前,而我却像个小矮人似的。许多同学都笑话我,甚至嘲讽我这么点个儿还来打球。起初,我有点心灰意冷,教练却像一盏明灯一样点亮了我的乒乓球世界,他从屋子里取出一个垫子,笑着说:“没事,站在这上面就能打球了。”我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但站上去的那一刻,我高兴得手舞足蹈,真的可以打球了,于是打乒乓球的第一步终于迈了出去。
我知道自己与球馆里的队友差距很大,所以在平日里,我每天都认真训练,并且时刻竖起耳朵仔细聆听教练的讲解,生怕疏忽任何一个细节。勤学苦练让我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有些飘飘然了,感觉现在的球技已经能和当初嘲笑我的同学抗衡了,这时候教练站出来提醒我说:“虽然你的进步很快,但要想大幅度提高还必须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就像修建楼房一样,有了稳固的根基才能建成摩天大楼。”我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便踏踏实实地刻苦训练基本功了,别人课间休息时,我在练。别人下课回家了,我还在练。因为我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我脚踏实地地刻苦训练,成功便指日可待。
后来,球馆举行了一场友谊赛,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所有人都对我刮目相看。谁又能想到,刚进球馆时我只是一个被人嘲笑的技艺生疏的“菜鸟”,经过日夜的积累,我才渐渐缩短了与队友之间的差距,以至于后来超过队友赢得了第一。
终于,激动人心的市级乒乓球比赛来临了,我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参赛资格。在比赛中,虽然遇到了各种强劲的对手,可我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沉着应战,最终获得了三河市男子单打第一名和廊坊市男子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我相信: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滴水穿石的胜利。朋友们,要想缩短与成功的距离,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篇六:一念之间的距离】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题记
“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句话的寓意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的理。它是许多人生的色彩,是困难来临时心灵上的安慰,更是我的爷爷,他真实的写照。
我寻访的对象,一定是我的爷爷。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农民,在家庭可谓是受苦受累了大半辈子。在他十岁,不幸的事情降临,爷爷的父亲去世,太奶奶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病倒了。身为家中的老大,他决定承担家庭的责任,为了让弟弟妹妹读书,让他的父亲的病治好,在爷爷十一岁那年,他就决定独自去外地闯荡。从四川到异乡枝江,哪有那么简单?当时交通不发达,路途是艰难的,就算交通发达,身无分文的爷爷也只能依靠自己的两只脚。
现在想想,十一岁,我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根本就无需为生活担忧。而爷爷在我这个年龄却担当了一切!望着爷爷饱经风霜,满是皱纹的脸,一个个问题出现在了我的脑海。
爷爷,您当时还那么小,这么远的路程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不解的问道。爷爷只是微微笑了笑,回答道:“在路上有很多次都想放弃,都想半途而废。但是每当那时,弟弟妹妹那期盼上学的目光,妈妈那因劳累而过早花白的头发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就会马上中段这个念头。若我放弃了,那这个家,靠谁来支撑呢?”爷爷说得云淡风轻,可是我知道他所受的苦是我们没法承受的。我彻底的被震撼了,这些话语,字字句句都刺痛我的心灵。
爷爷在来枝江的路上,翻过山,走过坡,度过河,鞋磨破了,赤着脚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饿了,就吃几口干馒头;冷了,就在墙角躲躲风。他“累”过,却从未“泪”过!男儿有泪不轻弹,他,始终坚持着,只为生病的母亲不再劳累,为弟弟妹妹能够上学,他倾尽所有,孤身一人。我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一个面黄肌瘦,却满脸坚定的男孩,用他瘦小的身躯背负无形的担子!爷爷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的坚持,靠着自己的信念,靠着自己的毅力,去完成这个遥远的愿望。而我,是否也该如此面对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呢?
也许某一天,我会因为一件事而苦恼万分,脑海里会出现两种念头,一种念头嚷嚷道:“放弃吧,反正也不会成功,这么难做的事,你绝对完成不了。与其承受失败的痛苦,还不如早日放弃。”而另一种念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尝试,哪知会不会成功?只要你用心,尽力去做,哪怕你最终面临的是失败,也绝不会后悔!”他们就像两个意见不同的小人,在那吵得面红耳赤。那时我会不会想到爷爷,那位经历了那么多思想斗争与困难的长辈?我想,我会不会与他一样,坚定不移的选择后者,不放弃!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这些困难,与爷爷面临的情况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正是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爷爷做到了坚持。而我,是否能够“斩荆棘,破巨浪”呢?成功与失败就在一念之间,也许,在努力一下,在奋斗一下,就能战胜拦路虎,破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