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理性是追星的基础】
许多人喜欢追星,这没有错,但是我想请他们永远记住:理性是追星的基础!
现如今,娱乐圈的发展越来越快,而随之产生的则是所谓的明星,他们或是拥有极高的颜值或是拥有不凡的才艺,他们也因此受人追捧,可是这些追捧他们的人的行为有一部分实在是太疯狂了。如大家都熟知的“天王”刘德华,他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疯狂行为:有一对父女疯狂的痴迷于刘德华,狂追了他十三年,因此,他们家花光了积蓄,倾尽所有,连生活也难以维持,父亲甚至还试图卖肾来继续追刘德华。终于,在某一年的三月,女儿终于能赴港参加刘德华的歌友会了。可是,第二天凌晨,其父就跳海自杀了,原因只是由于刘德华未能满足女儿私下合影的要求。
我觉得上述行为已经不能用疯狂来形容了,应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更合适。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例就是:一对父女为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最后总结起来也只有一个字:蠢!为什么当一个人的粉丝就要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无私奉献给他,就好像这样他就会感激你一样。
你今天买一箱他代言的产品,明天贴一墙关于他的海报,这样有用吗?他知道你是谁吗?不!那么你的行为就是无用的,你肯花钱买这些东西还不如学人家做点慈善。再回到事件本身,这就是一出因为却是理性而演绎的悲剧。而且这种悲剧以及类似的事件在今天也依旧不少见。
像男粉丝多次骚扰女明星,TFboys和EXO的小学生粉丝在网上的“世纪骂战”,因为明星终止演唱而自杀……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让我们不禁思考“这是为什么?”如缺失信仰,文化思想素质低之类的回答不由得使我们深思,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不够理性导致的。
如果粉丝们足够理性,当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当他们能够分清辱骂与热爱,当他们知道什么可取和什么不可取时,娱乐圈还会像现在这样肮脏吗?对外来文化的侵略还会毫无还手之力吗?中国的下一代还会保持着这行尸走肉的躯壳状吗?
古人崇尚礼教,这是属于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今人崇尚理性,这是属于人类生命的财富与源泉,最后,希望追星的人们永远记住:理性是追星的基础!
【篇二:工具理性之拷问】
计算机、人工智能、数字时代……这些时代的关键词如今大有“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大趋势。曾听闻作家李敖从不看电视、以保有独立精神的保守抗拒,但凡人没有这种极端的操守,全人类都被卷入的思考方式还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它能带给人类什么?工具、手段,毋庸置疑,也即是通常所谓“有用”。人们不怕工具,因为工具出自我们手中;我们有绝对的掌控,至少绝大多数人都如是认为。千禧之际的多利羊后,世上可有数十亿分之一的人类血脉是源于“克隆”?诚如高科技的苹果的总裁库克,也大敢宣称“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
人坚信自己对工具的专制,却往往忽视反作用力——工具对人思维的异化,即库克最担心的“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卡夫卡百年前预言的“异化”,即将在计算机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工具理性超越“手段”,成为“信仰”。“人性本善”的孟子对人的秉性有充分信心:人有“仁、义、礼、智”四端。可当今的信仰危机、精神迷茫不得不令人拷问那个现代的梅菲斯特——工具理性,你将把人性引向何方?你将三观、品德置之何方?
此时,工具理性具有的程式化本质将愈加呈现。当机械唯物主义这样的思潮愈加主流,我们渐渐发现,工具所代表的科学,竟与宗教同化了。当认识论陷入程序的泥淖,当代人的精神开始愈加极端化。于是一本当代小说写道:大约2025年的未来社会,一位痛苦的清醒者在密闭压抑的房间中,用两只喇叭同时不断播放贝多芬的《“锤子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和《大赋格》,都是极为艰涩不悦耳的富含对位交织的曲子,象征着可怕的错乱……
工具理性,你能给人类一条出路吗?
不必再拷问了,先人已帮我们回答之。上述的贝多芬作品,错乱下却是螺旋上升般超脱至崇高艺术境界;对理性深入思考的康德,在其体系的最后亦以《判断力批判》将出路引向美学文化。可见最好的出路之一便是以文化人,不为物使,从而破除计算机式思考的执拗。手段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更如黑格尔所主张的,万物皆有能动性,某种情况下,自由的出路恰是反现实中物。毕竟,人是有权且有能力合理运用他们的理性思考的。
请相信人类的思想,它们会以美学、文化的方式平衡好精神自由与工具理性——这一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既非专制又非异化地在这个计算机时代处世。
【篇三: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们每个人性格当中,都具有理性与感性,理性居多,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感性居多,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过于看重情感的人。我并不评判究竟是理性好还是感性好,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合理的把握二者。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鲁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说“你太冲动了”,这就是理性暂失的表现,这个时候往往感性占据了高端,我们可能会凭借一些自己的情感去做出一些我们自以为是正确的事情。比如我们常常所说的“抵制日货”,尤其是在钓鱼岛事件之后,很多所谓的“爱国群众”走上街头,打砸日系汽车,甚至打伤车主。请问这种抵制对日本来讲有何危害?我们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同胞,损害的是我们自己的财产,这种看似是爱国的行为其实就是一时的冲动。
阿伯拉德曾经说过:“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为。”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万万不可失去了理智。那么感性的认识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感性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第一认识,世界的美都需要我们去用心灵感知,如果没有感性,那我们的心灵便会变得枯燥乏味。
总而言之,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方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篇四:做一只理性的“小猫”】
世间万物,只要你用心去看、去想,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比如我们课文中学过的一则漫画,就让我们从小猫照哈哈镜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从前,有一只可爱的小猫,来到哈哈镜前照镜子。它先走到了凸镜前面,发现自己威武庞大,它心想:“哇,我这么强壮,肯定连狮子都能打败!”不由得手舞足蹈、大摇大摆起来,心里得意极了。可等它来到凹镜面前时,看到瘦弱的自己,它马上泄了气,心想:“天,我现在连老鼠也打不过了。”它马上变得垂头丧气,心里沮丧极了。
看完这则漫画,我得到了启示:小猫在自己的身影被放大时,就自信满满,得意忘形;而在自己的身影被缩小时,就悲观失落。这说明一个问题,小猫没有真实地评价自己,不能正确面对“好”和“坏”,老是被镜子而左右。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考试时,考100分就十分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考得不好时,就十分自卑,干什么的劲头也没了,再比如,自己被夸奖时就飘飘然了,而被批评时就很沮丧,用妈妈的话说,我一点都不理性。这种表现的我,可能也像站在了哈哈镜前的小猫,不能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吧。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会变成另外一只小猫,不管照什么哈哈镜,都不会失去自我!你说我行吗?
【篇五:向追星中加一抹理性】
在春的季节里飘起了鹅毛般轻柔的柳絮,它脱离大树,追寻属于自己的洒脱。在天的怀抱中展翅了夜幕般苍劲的雄鹰,它远离大地,抒展唯吾独尊的豪情。在田园的情调下,涂抹了太阳般光亮的向日葵,它摒弃了黑暗,憧憬无尽散热的太阳。它们理性地去追寻自己的梦。这就是自然界中的追梦者。
说一切源于自然,却兴于人类,那梦想也是。自然界领起追梦潮流,人类则掀开追星狂潮。
随着“追星”这个名词的兴起和追星家族的扩大,许多人对“追星”这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家长认为“追星”是孩子早熟的反映,会影响他们学习;学生则认为“追星”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会有前进的动力。记得有一句话说:“青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追求美好的东西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种心理,没有人能够制约它。
正因如此,现在有太多青年追星族为了偶像抛弃理性,一掷千金。记得前几年当红歌手萧敬腾唱了一首《王妃》红了半边天。少女们更是爱惨了他的骑士形象。有人大喊:“雨神,我爱你”有人请求跪舔,更有人掷千万买豪宅,只为在他身边守候。他们确实很优秀,但有一句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的美是多年积淀而成的,他们也曾受过风吹雨打,只是他们向梦想一步一步踏去,一点一点踱去。他们也曾在夜中品味“昨夜雨疏骤,浓睡不消残酒”的苦愁。他们也曾有迷恋的明星,可他们理性追星,向所爱的人努力;终于在无数个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下,成为舞台上的那颗“明星”。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应有一个理想化的横量标准和限制尺度。看看他们,理性的拥有者,再看看那没有带理性去前进的人。即便登上天的尽头,去拥有烟火,却没有父母陪他一起立于空谷之巅,却没有至亲之人陪他一起赏流光雕镂的花瓣,更没有那洁净如雪的笛声缭绕左右。有的只是那一汪泪水中的后悔,和那转瞬即逝的喜悦。
粉丝们,追星无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力,但请理性追星,向追星中加一抹理性。去学柳絮的洒脱,去学苍鹰的豪气,去学向日葵的坚持。更要学他们理性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