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初中作文 初二作文 雷锋精神永在心
雷锋精神永在心
发布时间: 2025-03-27 17:43
阅读:

【篇一:雷锋精神永在心】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雷锋,就是这一缕阳光、这一滴水、这一粒粮食、这颗最小的螺丝钉,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长存,虽然他的一生平凡,但他的形象伟岸。有人说:"雷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真的离开了吗?不,没有!虽然他的肉体离开了,可他的崇高精神却永远伴随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他们像雷锋一样,默默地帮助别人,却不求任何回报。他们也许是在做着我们一直都不屑一顾的事情;也许是在做着我们力所能及而又不愿做的事;也许是在做着我们一辈子都做不到的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话,但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又有多少人?

在大多数90后眼里,那个曾经活生生的雷锋已经相当模糊而陌生了。提起雷锋,在他们脑海中,可能只是品德教育课上偶尔被提及的一个名字或画册上永远年轻的灿烂笑容。很少有人去想雷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也很难理解这样一个影响过几代人的榜样,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代表着怎样的一种精神传承?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曾经火热的心灵开始变得冷漠,有些本不该变的东西也在变。

但是,雷锋精神并没有走远,雷锋精神所涵盖的那些内在东西,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失去现实意义。雷锋精神所代表的崇高境界,始终引领着社会道德风尚和时代精神。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涵着人类道德的最精华的成分,代表了人类进步的最核心的价值趋向。

雷锋精神的内涵就是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忠于革命,忠于党,还有最重要的钉子精神。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你能说雷锋精神远离我们了吗?雷锋精神离开了我们心中吗?

生活中很多善行的开始,仅在一念之间。最初点燃的只是微弱的一束烛光,当无数细小的光亮汇聚在一起,黑暗就不见了。我们所要追寻的雷锋精神,其实就是力所能及的助人、点滴之间的奉献、持之以恒的坚守。无论生活中人们的冷漠,还是学生口中的自由主义,在他们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是雷锋火热的爱心与助人为乐的精神。雷锋精神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只是深入到了我们的心中,刻在了我们的骨子里。

雷锋的一生当中,并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并没有高调的宣示和张扬,可以说除了平凡还是平凡,但是,雷锋正是以其“平凡”的一生,证明了“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的道理,成就了一个民族道德建设的前行者。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雷锋精神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拥有雷锋精神的人一样,学习雷锋,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让这个世界变得和谐美好。

雷锋精神永远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篇二:雷锋精神代代传颂】

阳春三月,正是万物复苏的日子,祖国大地洋溢着浓浓的春意。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也迎来了第53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

雷锋,他出身贫苦,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革命。他感人肺腑的事迹妇孺皆知,他高尚的品质人人赞扬。身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去学习这种精神。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活动,我们人人响应号召,参与其中,这其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

学习雷锋——珍惜每一粒粮食

在班主任的号召下,我们班的住校生,决定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开始学雷锋。他们每天吃饭,都买适量的饭菜。他们吃饭时不允许一粒米,一片菜掉在地上。他们吃过饭后,碗里不会有剩余的米粒,自觉清洗碗筷。他们觉得这样做很高兴,这样不仅珍惜了粮食,也是学雷锋的具体表现。

学习雷锋——做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

我们班的王广胜,他虽然学习成绩差了一点,但是他在学雷锋的活动中也没有甘于落后,他每天下了晚自习后,等到同学们陆续走完后,他便拿起扫帚打扫教室,还会把黑板和教桌擦的干干净净,明明亮亮。并且他还做好事不张扬,不告诉同学们。他让我们的教室干净、整洁,让我们非常感动,人们都称他为“小小活雷锋”。

学习雷锋——从身边小事做起

我们在班长的带动下,每天都会帮助父母做家务,并且还会去街上捡垃圾。我们每个人看到废纸都会随手捡起来,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也时时刻刻遵守交通规则,做到让家长放心,让老师放心,让交警省心。

这样的事迹数不胜数,让我们一起学习雷锋那种高尚品质;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用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让我们一起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代代传颂!

【篇三:雷锋精神】

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49年了,可49年来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那位年轻可爱的战士,他一生度过的日子却只有22岁。49年来,每一代少年、青年心中的雷锋,都有着同样一张年轻的脸;雷锋,无声地帮助我们明白:人应该怎样生活;雷锋,给我们人生的早晨,添过了一抹温暖的颜色。

学习雷锋,纪念雷锋,49年来从没间断。这,就是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持久的生命力;这,就是几十年来在中国人民心中长久珍存的一个真善美的人格理想;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49年来,我们经历了多少事,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经历了多少变化。但是,我们心中的雷锋没有变。这是因为:我们心中对人的美好道德情操的基本标准没有变,我们对好人的渴求没有变。

美好的情操和美好的事业是不会止于个体范围的。在今天,我们不只需要一人雷锋,一个美好的人格形象。我们还需要一种规模化、社会化的公益服务形式。

我们需要雷锋,也需要青年志愿者,我们不仅需要永远铭记英雄典范,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无声奉献。从雷锋到志愿者,从计划经济的社会生活到市场经济的社会生活,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人们对社会公民道德标准、对民族精神的渴求是永远不变的。

我们怀念雷锋,因为我们在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就让我们学习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千千万万个小雷锋涌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篇四:雷锋精神永在,美好心灵永存】

三月,一个温暖而又充满生机的月份,桃花带着迷人的色彩争芳斗艳,微风轻轻拂过,郁金香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暗香,大地上的青草个个奋力伸出了小手,仿佛在展示着自己美丽的舞姿,而我们,也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月份——雷锋月!

看着日历上的雷锋日,我心中忽然升起一个灿烂的太阳,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影像……

“哎呀,这道题该怎么做?那道题又好难,这里也没学过,到底该怎么做?”面对因请了一星期病假,一大堆需要补上的作业,我不知所措。

这时,她走过来,细心指导我做题,教我许多课上老师讲过的方法,还借我课堂笔记看,我感动极了。这时,有一群同学找她去跳绳,她说了一声“今天不跳了,教一下同学做作业。”我心里怦然一震,她竟然放弃了自己与同学玩耍的时间,心甘情愿地去帮助身边的同学。我非常感动,心里感到特别甜蜜,认真地倾听着。朦胧中,我隐约看见一颗颗豆大的汗珠顺着她红彤彤的脸庞滑下,她顺手一擦,全然不顾教室里的燥热,又向我讲解起下一题……

在她的影响下,仿佛许多同学都被她感染了,一个个自发地加入了“补课”行列中。你帮我语文,他帮我数学,没几天,我的功课就补得差不多了。

之后,凡是有同学因故请了假,都会有这样的雷锋自发地伸出援助之手,这成了我们班的一个良好风气。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雷锋精神永在,美好心灵永存!”

【篇五:雷锋精神永飞扬】

又到了阳春三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又迎来了学雷锋的好日子。

——题记

雷锋,一个响亮在人们心中的名字,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从节约一粒粮食、一颗螺丝钉、一度电做起,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因公殉职。他以短暂的一生诠释了永恒的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已有五十多年了,可是雷锋精神却不断发扬光大,社会上涌现出无数见义勇为,关爱他人,勤奋钻研的活雷锋。

那个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不惜一切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个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宜昌“爱心妈妈”黄丽丹;还有一生奉献中国核科学技术的朱光亚……他们是平凡的,但却创造了非凡的奇迹。也是他们勇担责任,让社会充满了无尽的温暖和感动。

其实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也到处充斥着雷锋的影子。

你瞧,操场上有几片碎纸屑,真是给校园环境挂了彩。只见有几位同学快步走过去,将它们拾起来投入了垃圾筒里。这一幕幕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那操场上的草儿一瞬间更绿了,显示出一片生机,仿佛在对那几位同学说声“谢谢”呢!

你看,校园里有一群学弟们追逐打闹,突然有一个同学跌倒了,其他人看见后,轻轻地把他扶起来,送到了医务室。那位同学不停地说着谢谢,不知不觉地搂紧了同学们的肩膀。原来雷锋精神也可以造就更加真挚的友谊。

你听,校园广播开始播音了,只见播音员有条不紊地说:“哪位同学丢了车钥匙,哪位同学丢了钱,马上来认领。”似乎每天的播音员都要播这样的失物招领。

我们的校园已掀起了“学雷锋,做好事”的狂潮,同学们也继往开来地响应着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学学习”的号召。

我们昂首阔步,一路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歌声还在继续,雷锋精神也会永远飞扬。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