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军训日记】
一天的凉风好像就是来犒劳累了两天的我们。晚饭后,整个年级都被带到了足球场上开始晚上的训练。没有太阳的曝晒与高温的“汗蒸”,伴着的是习习凉风,每当它掀开散乱在我脖子上的头发时,那种凉爽总带着一丝甜意,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舒适,连训练都变得轻松一些起来。
八点开始的校歌训练应该是今天最舒服的休息吧。大家人手拿着一张歌词,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短片“湘府之子,榜样之光”,以及一遍一遍地学,唱着那首词、曲专为湘府作的歌。我在这之前会担心,自己融入不了这个大家庭,可当唱起这首校歌,认识那些杰出的校友时,我的内心有了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在这样一个温暖、优秀的集体里,我也一定要好好努力,三年后也能给下一届湘府学子带来归属感与自豪感。
当大家沉浸在歌声里时,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抬头一看,天空早已降下来黑漆漆的帷幕。没有皎洁的.月光,也没有一闪一闪的星星,只有一片冰冷冷的黑色。操场一周围了一圈的路灯,将整个操场照的亮堂堂的。
我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小点子,把路灯挂到天上,把它当成月亮,和她捉迷藏。我望了望四周,若是这样,我们就有一圈圈的月亮陪着训练了。这么一来,刺眼的白光变得皎洁,天空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漆黑,歌声、口号声、脚步声都有了依托,在黑夜里也变得不再单调枯燥,有了一种幸福的安全感。整个晚上的训练都变得温和起来。
我把路灯挂到天上,月亮藏了起来,把归属感和幸福感囤在心里。
【篇二:千里寄相思】
好久没有回老家了,自行车也不灵了。何况我还没有时间,只能任由思绪、任由所谓的归属感,找回那一点点的回忆。我望着家门口那棵极高的松树,它一直都还在那。只是,地上的叶子没有人扫了,我再也没有看到过妈妈扫叶子时的背影。这里,也没有当初那般热闹了,似乎都是些思绪拼起来的画面。记得每到上学的日子,早上我的精神总是格外的好,并且一到中午,心里总是耐不住性子就要回家。我总会看到坐在我家斜对面的爷爷,我会向他笑一笑,但我绝不会喊一声“爷爷”。
妈妈的亲戚太多了,每次我都分不清是谁,并且见一次忘一次。小时候的事情我几乎都不记得了,但每当翻出以前的照片,仿佛心里就会泛起波澜。
每次放假的时候,三楼的阿姨总会带回一个装满毛豆的米袋子。我们几个邻居和亲戚都会搬来凳子一个一个拨,自己拨多少都是可以带回去的。也有人嫌麻烦,直接装一袋子就走了。这时我和妈妈一起拨,但不知为什么,一看到我拨的毛豆,心里就多了一份欢喜。她们坐在一起,自然就聊起了家常,我就这样似听非懂的长大了。
一到春节,爸爸妈妈夜里两三点就会起来准备那天的饭菜,说是早上吃可以积累一年的好运。我不以为然,每次到点了还要多睡一会,甚至她们叫我,我都起不来。因为我知道手机上定好了闹钟,可笑的是我总也听不到它闹就醒了。
似乎我还记得很多很多,只是生活太零碎,一点点的回忆在我心里都不是完整的。但只要珍惜现在记得的一切,珍惜身旁的人和事,不就是最好的记得吗?
想写下家里的一切,想写下关于家乡的回忆,想把这封家书装进时间的瓶子里,寄给思乡的人。
【篇三:回归,归属】
你是否曾望到这样的一幅画面?
人来人往的商场中,有一群孩子在其中的某一角落,捧着书,入神地阅读。稚嫩的童声在一片嘈杂中显得格外悦耳、动听。过往的行人每每瞥到这个角落,总会不约而同地让目光驻足,停顿几秒,然后,露出会心的微笑。
这是位于上海某一百货商店的儿童共享书街。
近年来“共享”这个词似乎慢慢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共”中,从孤立的个体走向群体,在“享”中寻觅那份不期而遇的快乐与欣喜。近而,“共享”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纳;这样一个新词,让许多人找到自己之于社会的归属感。
可我认为,“共享”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回归。
如今的快节奏生活,迫使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封闭在所谓的“小世界”中。固定的生活,固定的交友圈,让人们越发淡漠了与周围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记得外婆曾与我说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大多数人“蜗居”在占地面积小,活动空间小,但人情味却浓的上海老式石库门建筑里。由于生活居住空间的限制,人们不得不把厨房(俗称灶头间)、卫生间(俗称马桶间)从私有变成了几家人共用。于是这样的情景常常可见。
“王阿姨,阿拉醋么了,好借(假)一点伐?”“好额,好额。台子上有碗阳春面,侬孙囡伐是今朝过生日嘛?送给她。”每日黄昏时分,灶头间锅碗瓢盆的撞击声,菜入锅的“呲拉”声,邻里间轻松的谈笑声,在这不大的空间里交杂。
“有事找邻居,没事找邻居。”这是外婆那一代人所记忆和怀念的生活。他们在那狭窄的弄堂里所认识的人,感受的情,让他们寻到了自己于这座城的归属感。那小小的灶头间,成为城市接纳他们的呼吸口。他们那一代人,骨子里便融入了上海“好客,自来熟,海纳百川”的特点,所以,不论走到哪儿,便都是“天涯若比邻”。
这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从共享到独享,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从独享再回归到共享,是人类自身对于人际交往与社会归属的需求。而这样的一次回归,在我眼中,是人们思想上的觉醒与向致美人性的一次靠近。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颗孤单的行星,在潮湿昏暗的轨道上无助地旋转。可值得庆幸的是,总会有人用微亮的光照亮了我们;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用那光照亮了他人。”于是,我们头上的天空不再单一,夜也不再晦暗。抬起头,所能看到的是整个宇宙的星系,散发出的光辉!
【篇四:感谢遇见您】
老师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见证者和陪伴者,在他们的关爱和呵护中,我们享受着亲情和友情;在他们的引领和教导下,我们茁壮成长走向成熟;在与他们相处的时间里,我们逐渐变得独立和自信,体验着生活的美好……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作任何停留,不给任何人挽留的情面,恍然一瞬,我已然告别小学的挚友和老师,开始了初中的学习生活。极其幸运的是,我在这里遇见了她——我的班主任。
因为是插班生的缘故,刚来到这里时,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变得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仿佛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停留在这的意义。那一刻,我开始担忧我的初中生活:将来的初中生活该如何度过呢?就在我感到六神无主、万念俱灰的时候,那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善解人意的她出现了。班主任像个贴心大姐姐一样,事无巨细、妥妥当当地安排着我们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小到吃饭入睡,大到学习规划,每一步都仔细到位、踏踏实实。那时候,我仿佛在寒冬里觅得一盆火,我的心渐渐温暖起来,也开始对初中生活怀有期待。
在生活方面,我慢慢地融入了七二班这个大家庭。但是,学习又使我忧心忡忡,因为与以前的学习进度不一样,导致我落下了很多课程。上课时,因为听不懂而恍恍惚惚六神无主,下课后又因为不会做题而手足无措。尽管我上课认真听讲,非常努力地学习,但是学习情况的溃败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她仿佛窥视出了我眼中的无助,下班后,用自己休息的时间来给我补课,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给我讲解,直到我弄懂为止。
如今,我落下来的课程终于赶上了,因为学习阴郁的日子终于变得明朗起来。这一切,都是缘于班主任的帮助和关心!
感谢遇见您,我最敬爱的班主任,是您让我在无助的时光里燃起新的力量,是您让我惴惴不安的心变得心安神定,是您让我从悲观的低谷爬起憧憬着新的希望。
【篇五:《脆弱的力量》TED观后感】
每个人都有他脆弱的时候,即使他在人前是看似多么的坚强。人有时坚不可摧,有时脆弱得一击即垮。但是脆弱并不应该是避而不谈的,就算我们清楚地知道脆弱背后的情绪是恐惧和羞愧,为什么我们感觉到脆弱?因为恐惧和羞愧。TED视频中的社会学家在收集研究脆弱命题的相关数据时,发现可根据脆弱与否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总是提起自己伤心的过往以及不幸的时刻,凡是遇到相似的情况就会选择逃避退缩;而另一类人承认脆弱是必须的,但依然全心全意地去爱,去拥抱生活,即使过去曾带给自己伤害。
任何人在脆弱的时候都尝试逃离这种难受的状态,或者试图用外物比如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但是一旦停止外物麻醉,重新回到现实来情绪不免更加低落,因而需要更多的酒精和药物麻痹自己,难以拥抱脆弱的人最终就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你知道吗?你并不完美,你注定要奋斗,但是你值得被爱,值得享有归属感。”因为不完美,恐惧和羞愧让自己感觉脆弱,但是如果选择因脆弱而奋斗,并非自暴自弃的话,那么脆弱将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反思,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面对生活。
在“breakdown"的同时,也是“spiritual awakening"的时刻,脆弱让灵魂解放,重新思考人生,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以更强大的内心踏上未来新旅程。
【篇六:珍惜当下】
10月3号 周一 晴
最悲哀的,莫过于快要考试碰上了感冒,虽然不是什么大的毛病,却能让你无精打采,浑身疲惫。一边想努力备考,拼命学习,另一边又要拖着疲惫的身躯,满是倦容。
上午终于撑不住,就回到宿舍睡了一觉。大概我真是严重睡眠不足了,睡了一下午,果然元气满满,精力充沛。
吃过晚饭,一个人去了图书馆。原本我是不太喜欢这个地方的,要是在自习室,像我这种坐不住的人也待不了太久,如果是在一楼,那里更像是一个足够自由的空间,大家在那里读书,背题,声音很大,但不会吵到别人。像以前,我还是会觉得太吵不愿意待,说到底还是自己定力不够,坐不住,也坚持不了。可现在,我却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莫名的踏实。大家坐着站着,立在那里,读书,背题,看起来好像彼此都没什么联系,大家各忙各的,可仔细一想,却又是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努力,在奋斗。有这么多榜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你,指引着你,你还有什么理由嫌苦嫌累,不坚持到底呢?
【篇七:遇见】
初见你第一眼,视线就似乎被你勾去,遇见你,便是缘。我看着那墨绿四溢的封面,情不自禁地细细摩挲着凸起的条纹,沙沙的触感痒思思的拂过我心。
于是,我便丝毫都不敢怠慢,翻开一页,就是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我一时被这沁人心脾的风侵占了大脑。不由认真起来,平淡的文字,初见却不得喜,似品茗,一口抿下,先入为主的则是苦涩。而那抹香醇,则是要再静心品着。平实的文字,开卷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但恬燥的文章,喧宾夺主,却更是反感。
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内心充实安心的感觉。惊喜的是,阅览几页文字,却能使人心如止水,仿佛身临其境,切实读懂人物。
他的名字简练得很——《围城》。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围城》字里行间里逸散出来的。作者钱钟书,一位深谙俗世的大师,他写出了你我。他在嘲笑我们这生活的同时,又将我们不能一言蔽之的事情写尽。
方鸿渐,则是我们的影射。看方鸿渐的生活就像在看我们自己。看他在公众场合毫无脸皮地卖弄,看他的爱恨情仇,看他的家庭生活,人情丝毫不练达,考虑毫无周到,就像在看你我。
合上书,又是一阵感触良多。我们像方鸿渐一样平庸的活着,心上有许多事情积压。有时我们真想走出去围城之外轻松地活着,杨绛先生说:“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可还有多少东西羁绊着我们。你我有这般念想,但也会想起一切与我们有着羁绊的人们。所以我们依旧不敢,依旧周而复始的生活。
钱先生并不直接,他委婉道来。我喜欢这本书,我生活中所被囚禁的,不知如何用言语说尽的感情在书中得到共鸣。
我庆幸,我能在千万本书遇识此书。书被握在手中,清爽的秋风轻掠过书。书桌上,匆匆又一波风浪来袭,翻动书页,这一幕深深留进心底。
【篇八:北京游记】
以前总嚷嚷着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问距离,不问其余,只要给回忆添一抹色彩。
后来越长大会考虑更多的事情,比如时间,比如现实的很多束缚,于是这些美好的愿景就只能放在心里,默默的期待着。
还好,有这么一群人,能让你不问其他,只要跟大家在一起,去哪里都可以,很幸运,也很感激。
于是,上个周末,在克服了很多天气带来的情绪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我们一行十人一同去了北京。很激动却也很平静,好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大家一起说好了像是以往周末出行似的出去玩了一趟,这大概就是一种特别的安全感吧,当你在一个圈子里待久了,习惯了,自然而然就会生出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好像大家是已经认识很久的朋友,那么亲切,那么自然。
这次北京之行,虽然特别特别累,走的脚都要废了的感觉,但还是按耐不住心里想玩的心情,大家一起走走停停,拍拍照,聊聊心情,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一起在火车上打牌的场景,漫漫长夜,本该困顿至极,却是被激动地心情冲淡,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在保证乘车秩序的同时,也缓解了赶夜车的情绪,自然是很开心的。
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遇见这样一群人,一起去经历这么多有趣的回忆,但是还好,有这段旅途,便足够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