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利用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宝葫芦的秘密》,它的主人公是一名小男孩——王葆,他从小就喜欢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当然自己也想要一个“要什么来什么”的宝葫芦。
有一天,他自己从河里捞到一个这样的宝葫芦。从此,王葆什么事也不用做,想什么有什么,因为宝葫芦可以帮他解决一切问题。开始王葆感觉非常好,逍遥自在。可是好景不长,慢慢的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没意思,无聊透顶,就连做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也没有了机会,他开始讨厌现在的生活。
宝葫芦还经常让王葆出丑,慢慢地他的家人、同学,甚至杨栓儿都对他产生怀疑,对他误解。因此,王葆越来越厌恶宝葫芦了。终于考试换试卷这件事点燃了王葆心中的怒火,王葆决定摆脱宝葫芦这个麻烦。接下来王葆对宝葫芦采用扔、砍、烧,想彻底断绝和宝葫芦的关系,结果一点用都没有。王葆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宝葫芦的秘密告诉了大家,心里才好像放下了千百斤的担子似的,感到无比的轻松。
最后,王葆发现这一切都是自己做的一个梦,但是王葆也从这个梦中得到一个经验教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劳而获,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通过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只依靠别人是不对的,不能凡事坐享其成,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咱们大家一起加油努力吧!
【篇二:我们误解了老师的爱】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有着关怀与爱,但也有一个过平凡而又美丽的误解,老师,默默耕耘着祖国的花朵,无私,但却又时常被学生误解了她那宝贵的付出。
那日是期末考,考完后的一小时,我们带着考试的疲倦与假期的盼望坐在了座位上。“嗒嗒嗒…”周围静悄悄,高跟鞋的声音显得更加轻快了,不用说一定是蒋老师了,从声音中来看她可也是心中怀喜着。一进门又是那重复上万遍的演讲开场白“好,我们…。”这不是重点,而是后面全班顿时鸦雀无声,只剩下手表轻快的“嘀嗒”声,黑板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暑假作业预习并做1—18页例题除外习题。”“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就这点作业,就一个预习?蒋老师又补充说;“只要考试计算不错,没其它作业,保证真的。”窗外风生呼呼,也为我们喝彩,我们心中欢天喜地,看来这个暑假可爽透了,而在此时。冯老师也采取同样方式,大家心中都赞赏着老师,万分感激。
在几天后,我万幸地考试没错计算,自信满满地参加休业式,蒋老师也早就在讲台上等我们了,蒋老师眨了眨眼说:“现在开始宣布要自练的人。”听着,我们还正为此高兴,耐不住的是那心中的喜悦,可是后面的事如晴天霹雳“我印了一点…试卷。”“什么”大家在心中暗暗疑问,说好的保证呢?我们不是只一个作业吗?窗外的风也为我们哀叹着,我与李佳乐相视一对,眼神充满的全是愤满与愤慨,“一张,两张,三张,四张,五张,六张…。”这么多,这还叫一点点,在此时蒋老师仿佛撕毁了一张无形的信条,变成了一个骗人之人,谁叫她是我们的老师呢?没办法,但小孩是不可以被骗的,大家都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但蒋老师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样异常的心情,“嗒嗒嗒”指针的声音也变得为此而沉重。
回到了家,这时暑假的第一天,我正向妈妈抱怨着,而妈妈开导了我“你应该也要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她多让你们做些题不都是为了你们好,而且还要多批些,对吧?”设身处地为别人想,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想,这一下可还真明白了不少,原来我们都误解了蒋老师对我们的用心与爱,她是多么无私地为我们付出着,而我们却为了多几个作业而抱怨。
是啊,往往多数是老师的用心与爱都被视而不见,反而有时,我们还误解了老师的爱,把它当作了恶意,真是不应该啊,老师,默默奉献的园丁,灌概着祖国的花朵,也是船夫,把握我们人生的航向,老师——一个伟大的职业。
【篇三:向薄荷糖致谢】
原来那所有的误解都在丝丝甜蜜中融化,散尽。——题记
房间里传来我不满的声音。
我将要返校,全家人正在帮我收拾行李。妈妈正心灵手巧地帮我放好衣物,而爸爸却在药箱旁,对我慢声慢语道:“感冒药我帮你带上,还有创可贴等常用药……”我小声嘀咕:“我认为我不需要,这带着太麻烦了!”可爸爸已经把装药的袋子放在我身旁。我不满地说:“我不需要!我认为我很好!”说着,一边回想起前段时间我与他的相处。
爸爸的行为总是让我不满。当我想吃苹果时,他就偏让我先用热水温一下;当我写完作业正想放松时,他总是对我说:“临近月考,你要多做题。”说着,便把他帮我整理的错题拿给我……晕啊!我甚至怀疑他不再是以前那个温柔慈爱的父亲了,而变成了一个唠叨不停、逼我学习,让我讨厌的人了。
面对我不满的诉说,父亲没有生气,而是默不作声地把药放进了行李箱。我在一旁看着,没有说话。
临出家门时,他拿来一颗薄荷糖,塞在了我的口袋中。我面对着他那只粗糙的手,刚想说什么,却被他抢先了一步“带着吧,可以润喉。”他送我上了车,我摇下车窗,心里想着只是出于礼貌地向他摆了摆手,便扭过头去。
由于临近月考,该读的、背的内容也增多了,最近总感觉嗓子不舒服。一天晚上,喉咙感觉像生了火似的,喝了再多的水,也没能医好。手偶然朝口袋中一放,触到了一个袋子装的东西,眼前一亮——薄荷糖!我急忙撕开,丢在嘴里,一丝丝甜蜜荡漾在舌尖,一缕缕清凉弥漫在喉咙……在这甜蜜中,我似乎看到了父亲忙碌的身影,也听到了父亲耐心的话语,竟不知不觉中尝出了一种叫父爱的味道。我仿佛看见当我的生日将来到时,他给我准备礼物的场面;我仿佛看见他深夜为我整理错题集的样子……从来不服输的我竟眼前朦胧了……
原来,父爱还在啊!我细细品尝这清新的薄荷糖,丝丝甜蜜包裹着浓浓的爱,清凉的味道不仅滋润了我的喉咙,也浸润了我那不解父爱的心。此刻,心中所有的误解全都消散而去了。
感谢你啊,薄荷糖。是你让我体味到父爱还在,一如这丝丝缕缕薄荷的甜蜜……
【篇四:心与心的对话】
心与心的对话,使原本很疏远的两个人变得亲近。
——题记
多少次的误解,多少次的争吵,多少次的视而不见。在一次心与心的对话中烟消云散。
老师——我们的第二个家长,她们关心爱护我们,但我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护当作是应该的。我现在的班主任很严厉,她每天都会发火,我把她的严厉当作是她对我们的精神发泄。每当她发火之后,我们当成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她说我们也不在乎。一个晴朗的早晨,她来了,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自创的诗,我们认真的看着,她写完之后给我们念,念着念着她哭了,我们看见她哭也落泪了。她说的一番话使我心中很不好受。因为我不经常与她接触,所以不了解她,但她说的那些话让我对她产生了一种难以表达的情感。
那之后的几天里,我试着让自己去喜欢她,但我不能。因为我无法抗拒内心的恐惧,直到我们举行了那次“心与心的交流”。我发现我错了,因为那次演讲会上她发言了,而且是心灵的发言,是出自心灵深处的话语,在她讲话的时候我试着用心去听,我听到了,我的心与她的心撞击在一起,那一瞬间我发现了她身上所有的优点,她和蔼可亲,她慈祥善良,她美丽大方。从那以后,我与她亲近了,虽然我还是不经常跟她说话,但我的心已经靠近她,正是她与我那次心灵的碰撞,才有了今天的心与心相连。
人生中有说不完的感受,岁月如歌,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像我一样,我会细细品味我与她心灵对话的那段过程。
【篇五:别样的母爱】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忘不了那曾经被误解的爱,也忘不了曾经被女儿误解的您,更把您苦心的爱收藏在心底里。妈妈,您永远是女儿心中最亮的那盏“启明灯”——
记得打我懂事开始,母亲的那句至理名言:“我能给你生命但不能代替你生活,你必须离开我,学会自己生存。”一直伴随我成长。
开始时由于年少无知,我似懂非懂地认为这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训话而已,但万万没想到,正是这句话给了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从您口中频繁地出现了那句“至理名言”,您也渐渐地应了那句话,您不再像以前一样给我嘘寒问暖;天冷了,您不再叮嘱我小心身体多穿衣服,而是一句“身体是你自己的,你必须自己负责”;放学了,休假在家的您也不会把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端在桌上,等着补习回来的我一起共享,而是简单的一句:去做饭吧;成绩单发下来,你不会像其他妈妈一样认真地帮我分析得与失,而是一句你必须自己学会学习,那是你的责任;你从来不会帮我买任何学习资料,哪怕是一支笔,而是一句自己才清楚自己缺什么,这是你的责任。……
那时的母亲在我心中并不是一位“妈妈”,而是一位奉行着“独立自主”的管教家而已。
作文书上母爱怎样的伟大,怎样为自己孩子付出,怎样时刻关爱孩子……对于在“独立自主”管教政策下的我来说,那只是在“纸上谈兵”,被代替的只是一声声的责任一阵阵的漠视,一次次的独立……于是,我与母亲之间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可是我万万没想到母亲的“独立自主”政策给了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直到17岁生日时看到母亲信中的那段话——“孩子其实我可以为你做的事很多,因为我爱你。但是,你要明白,即使我愿意永远和你一起,还是要由你自己去主宰生活的。为此,我只能教育你从小就如何生活,如何独立……你没有辜负我的心血,你成功了。妈妈真为你高兴!”
看到这段话,我才深深地觉悟到母亲的苦心,这可能是一段迟来的觉悟,回首17岁前,我真的学会了很多、很多。
妈妈您永远是女儿心中那盏最亮的启明灯。现在,就让我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发出珍藏在心底的那句话吧:妈妈,我爱您!祝您母亲节快乐!
【篇六:向往太阳】
每当看到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我总是被那些灿烂的色彩所吸引,那一朵朵绽放的向日葵如同火焰般绚丽,将我深深触动。梵高,他是一个将绘画视于生命的人,一个真正用灵魂绘画的人,一个不受常规思想束缚,有着独特艺术思维的人。
如果没有梵高的坚持,也许我们就看不到后期印象画派的杰出作品,看不到那种充满生命力爆发力的色彩。在梵高的绘画作品中,涌动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激情,那是醒时的欢乐和醉后的迷狂。他的画像一位疯狂跳跃的舞者,奔放而随心地旋转着,让人目眩;又像一支热烈激昂的舞曲,舞者想跳出世俗的束缚,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位英国评论家曾这样评论梵高:“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那就是太阳。”他的作品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欣赏梵高的画,我看到的是永不熄灭的火焰,感受到的是如火般炽烈的情感,如那激情似火的向日葵,正奋力挣脱花瓶口的束缚,迎着太阳昂首怒放。
但是梵高又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太过于超前,作品中饱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方,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他的内心是矛盾的,痛苦的。他在给弟弟的信上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但你不是我所知的那类商人,我想你依然站在人性的一边。既然如此,你还指望什么呢……”而这些正是他内心困惑的表现,他的感情太过强烈,他的灵魂太过纯洁,而这些在黑暗的现实和污浊的世人中又很难被理解,以至于人们称他“疯子”。
可是这些误解并没有让梵高停止艺术的脚步。相反,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却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不朽的艺术著作。他曾经说过:“我是以向日葵的姿态活着,而不是以束缚的姿态活着。”所以,在梵高的身上,我能够看到的,是他那对太阳热情的向往,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信念坚定不移的追求。
【篇七:以微笑面对误解】
相信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有过被人误解的经历吧。你们对于这些误解的反应是什么呢?是从容不迫的应对,还是破口大骂?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反应,心里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愤怒与委屈。接下来的反应就是你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愤怒和委屈。来看看我的反应是什么吧。
有一天,我们班正在上体育课。因为刚刚下过雨,地面特别滑,我的鞋又不防滑。跑不跑到一半,脚一滑摔了一跤,把脚给扭伤了。我跟体育老师请了假,就回班休息了。
到了班里的我就像光想着眼前利益的人一样,在教室里疯玩起来:在黑板上东写写、西画画,还时不时地坐回位子上看课外书。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脚扭伤了。
下课了,同学们都回班里了,该休息的休息。突然,坐在我左边的老郑说:“我的笔不见了!”立马就有一大群人围到了老郑那边。老郑说:“在体育课前我还看到的。”瞬间,整个班的目光都放在了我身上。
我以莫名其妙的眼神看着他们,我想:我又没拿老郑的笔,所以我说:“我虽然在教室里玩儿来的,但我没有拿老郑的笔。”班里的一个小头头走过来,直接去翻我的抽屉,直到把我的抽屉翻了个遍,才找到一支跟老郑丢的那根一样的笔。他拿着笔说:“看见没,证据就在这儿。他是个小偷!”全班的同学都指着我说:“小偷!”我想起了窦娥的故事了,我想:我真是比窦娥的故事里的窦娥还冤枉啊!这下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我只能对全班同学微笑一下,平时一些我得罪过的人立马跑出去找老师去了。
老师来了,我又微笑着跟老师讲了一遍事实。结果告状的人不知道怎么跟老师“渲染”的这件事,反正就连老师也不相信我,还说我撒谎并让我写400字检讨。
第二天,我回到学校上课的时候,全班同学都拿一种“悲痛”的眼神看着我,脸上的表情怎么看都像是写着“我们冤枉你了”。我又对全班微笑了一下,同学们才开始做自己的事,只有老郑还拿着那种眼神看着我。我回到了座位上,之间老郑从桌子上拿了我的那支笔,又从书包里拿出了他丢的那支笔,对我说:“小黄啊,对不起啊,昨天……”我对着他微笑了一下,一种酸酸的感觉涌上心头。
我是以微笑面对误解的,你们呢?
【篇八:给明天一个微笑】
面对烦恼和忧愁,微笑是一种平和,然后不懈努力,走向释然,这是一种境界。
面对误解和仇恨,微笑是一种宽容,然后保持本色,和平友好,这是一种豁达。
面对失败和挫折,微笑是一种乐观,然后累积经验,重振旗鼓,这是一种勇气。
“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在说挫折和失败是短暂的。只要你敢于微笑,既使风雨欲来,春花凋落,若能登高眺远,阳光也那风雨后。
中国人是不屈的,我们经历了5。12大地震,全国人民依然心连着心,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坚强着,为灾区捐款捐物,我们微笑着,因为我们知道明天会更好!
既然我们已经选择好了前进的道路,就应该用微笑去坚定前进的方向。尽管这条路上风雨兼程,何不用微笑去送走惨淡愁云,我们坚信乌云始终是遮不住太阳的。
今年,台湾又发生了“莫拉克”风灾,大陆同胞有着血脉一统是亲人的传统观念,为受灾台湾同胞献出了一棵棵挚爱之心。尽管我们不能抗衡自然灾害,但我们能用爱去温暖每一位受灾台湾同胞的心,用微笑去消融历史隔阂,加快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我们不能哭,我们学会着微笑;我们懂得留恋破碎的旧梦、沉迷于往日的幸福、计较个人的得失和担忧明天的好坏,都是毫无意义的道理。与其注重不开心的事,还不如给明天一个微笑!这样,人生就会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流,充实、自信而快乐!
微笑,就像一朵朵翻腾的浪花,带给我们进取的精神力量。既便我们今天有烦恼有忧愁,被误解和怀仇恨,遭失败遇挫折,那也要让我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明天一个“微笑”,让我们轻松上路,走稍走好!
【篇九:有一种爱,过后才懂】
有一种爱,它苦在嘴边,甜在心头,他总是会让人误会、让人难以看清。只至我们经过许多沟沟坎坎,转过许多弯,才有可能撕去它那刻意伪装的面具,直面它真正的面庞。而这种爱,便是甜苦交织的父爱,那最让人读不懂、看不透、无法言喻的,父爱。
我对父亲的印象,自我儿时起,便是高大的、严厉的,从来都没有母亲那样细腻、柔软过。以我对他的了解来讲,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个糙汉子。他对我很严厉,而且脾气既倔又冲动,发起脾气来,十头牛一起出马都够呛能把他拉回来。自我儿时记事起,再到现在,都不太敢主动找他聊天。因此,我对父亲的感情便只剩下了怕。
我对父亲的看法,自儿时起便已根深蒂固了。可是自从那件事后,我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这样一个粗糙的人,也有细腻、柔软的一面。
那应该是小学五年级我刚搬完家的时候了吧。某个冬夜,父亲把我呼至身侧,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明天早上我有事儿,你自己去上学吧。”闻言,我便如雕塑般怔在原地不动,似遇着个惊天霹雳,良久,才难以置信的说:“自己去上学?可从家到学校那么远,我这是要几点就起床?”父亲听后,脸色逐渐冷了起来,讲话的声音也变高了些,说:“反正我不送你,你自己看着办吧。”语毕,便起身离开了,只留我一人还怔在原地。
第二天一大早,无奈的我只好极不情愿的背上书包,踏上前往学校的路途。
一路上,狂风呼啸,隆隆的北风似要将我吞噬掉一般,可怕极了。时间过得也很快,我到校门口的时候已经七点二十五了。正打算迅速走入校门,生怕自己迟到的我,却不知怎的,情不自禁的回了一下头。发现远处竟有一个十分熟悉背影正往回走。我迟疑了,定睛一看,发现,发现,那道身影竟然是我的父亲!
我再一次怔住了。眼泪不争气的“啪嗒啪嗒”掉了下来。直至上课铃响了,我才调整好自己的心情,走进校门。
当我放学回家,才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昨夜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彻夜未眠,担心我会遇到什么麻烦。
我这才幡然醒悟,明明父亲那么担心我,可我呢,我当初为什么要怪他、要埋怨他?
父爱是深沉的,它很难让你发觉,并且容易让你产生误解。这种爱不似母爱般,如明媚阳光能够温暖你、照亮你。这种爱是默默无闻的,而我则很庆幸。原因是,我抓住了他的尾巴,趁它即将从我的手中悄然逝去时,重新拥有了它,重新将它牢牢握在手中。
有一种爱,总是会让我们误解,要过很久,要走过许多沟沟坎坎,才能悟懂它。这种爱,便是深沉而让人无法言喻的——父爱。
【篇十:不要让灰尘蒙住心灵】
当戴上擦亮的眼镜环视周围的一切时,仿佛整个人被带入另一个世界,眼前的光线变得柔和明亮,从四面八方各个角落毫不留情地占满双眸,天空如浸染般青蓝,白云如蚕丝般柔软,那浮现在人们脸上的,是逐渐清晰的笑容。
这副眼镜就好比是人们的心灵,试想一下,倘若心灵上布满了灰尘,充满了死寂,心就会变得灰色和迷惘。与其人,整日怨天由人,对身边的事全然否定和怀疑,甚至将美好的事物抛之脑后,置之不理。这样的人,还能看清漫天的繁星,还能聆听悦耳的丝竹吗?
可正也是因为有着一颗清澈透明而没有被灰尘蒙住的心,杜甫才会在茅屋中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因为有着一颗“性本爱丘山”的初心,陶渊明才会“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因为有着一颗乐观旷达的心,苏轼才会歌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豪情。假使灰尘布满了他们高尚的心,他们还会留下这传世的佳作,抒发这样激昂的情怀吗?
但在灰尘已粘满的玻璃上,如果不擦亮这扇窗,不擦去玻璃上的污点,你还会透过窗户看清外面的世界吗?如果不拭去心灵上的灰尘,你还会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一切吗?
由于灰尘的缘故,人与人之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无形之中便砌起了一堵误解的高墙。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会因为误解而成为罪犯,一个充满正义的人会因为误解而错怪了好人,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也会因为误解而变得冷酷无情。误解往往给人带来的是委屈和痛苦,甚至无法填补的绝望。擦去灰尘,推翻高墙,不要让灰尘蒙住了心。
不要让灰尘蒙住了你的心,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擦亮玻璃上的污点,让阳光透过玻璃漫射在洁白的墙上,你会发现原来草丛中的蚂蚁也是那么的活泼可爱,树叶上的纹路也会清晰可见,别人的一句关怀也使你充满温暖。
你会明白,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并不是金钱和名利,它们的存在都阻挡了你发现美的视线。而真正的美好,会在你擦亮心灵的那一瞬间出现。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我们青少年不能让灰尘蒙住我们的心,一定要坚守自己内心的芳香,坚守自己内心的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