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相关作文

【篇一:传统文化的反思】

作为华夏子民,我们的经济发展受到众人瞩目的同时,而中华优秀的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门的打开确实带来了各路的先进思想,活跃和激荡了国人的观念。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比较,这些问题与变化都不可避免的涌来。许多人不会握毛笔,不懂茶文化,没见过八仙桌,这些传统文化正离中国人越来越远,它已经成为了沉痛的事实。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是远远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国文明怎么会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蕴涵着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却是被当做了工具,对其只是唯物求功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价值。功利的衡量标准必将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单单拿电视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呢?在书籍阅读的时代中,文字只是我们进入优秀文化的媒介,我们在文字中徜徉与思考。而在电子设备日普遍的今天,文化与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不再需要进行思考与理解,电视上的一类节目甚至忌讳思考,因为这会影响观看。在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化不同程度的转变成娱乐,而这样,原本意义上的文化却也荡然无存了。

不可否认,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中,各种严肃的文化精神都不被严肃地看待,这无可声辩地表明,文化在渐渐衰退。不仅如此,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岌岌可危。面对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似乎也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外国文化有其特色与优点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过不了四级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也反映出流传千古的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持其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其更多样化,是多种文化交相融合,而不仅追求功用。

【篇二:月在我心】

“人在雨中行,月在云后飘”,今年的中秋节秋雨绵绵,凉风瑟瑟,给人一份浓厚的秋意。

记忆中的中秋节永远是快乐的,上午,妈妈早早地起床将昨夜发好的面拿出来包月饼,妈妈说买的月饼没有自己亲手包的好,因为在一家人齐乐融融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幸福和团圆就都被包进去了。

吃完午饭小孩子们都三三两两个聚在一起做游戏,大人们也有的打扫,有的打牌,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奶奶从下午三点就开始张罗晚餐,烧鸡、鸭、鹅。那一锅香喷喷的鹅汤被熬得发白,仿佛几十里外都能闻到这阵香气,让人垂涎三尺。

家乡的传统,吃饭前是要先祭月的。这时爷爷会打开平常不轻易敞开的大门迎接“月亮姑娘”——嫦娥。大家把一张八仙桌抬到门前,桌上摆满了食物,有藕、菱角、月饼和各类水果。旁边一柱高香燃着,飘散着袅袅白烟。鞭炮声响起,我们一个个都捂住了耳朵,笑着,跑着,闹作一团。

六点后,一家人坐在一张大桌子边上,喜气洋洋地开始一顿丰盛的晚餐,一家人坐在大圆桌上吃饭聊天,仿佛过年般愉快。

吃完饭,就到了赏月的时候,我站在庭院里,望着黑漆漆的天空,唉,不禁轻叹一口气。不过,无月中秋,虽看不见月光,可我的心中却仍有一轮皎皎圆月,一抹淡淡的月光。它承载着我的心,穿过这绵绵秋雨,飞向每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这轮月,寄托着我对他们的同情与祝福。

无月的中秋,虽不见月,月在我心。虽不见人,远方的人亦在我心。

【篇三:中秋节】

中秋节是每年的八月十五号。今天一起床,我伸了个懒腰,坐在床上准备穿衣服,妈妈一下就跑到我房间里来,激动得看着我,我被吓了一跳,我弱弱的说:“干什么呀!一大早就跑过来。”妈妈说:今天是中秋啊!我笑了一笑说:“哦。”

我刷完牙,走到客厅,妈妈就开始自言自语了,“等下我要去买点东西,洗个衣服,买个汤圆……”妈妈点着手指说。妈妈又说:“晚上可以吃着月饼,看着月亮,真是美好啊!”我走到阳台,拉开窗帘,对老妈说:“你看,今天在下雨,等下怎么看月亮,看星星啊!”我这么一说,老妈的情绪好像低落了不少,我赶忙又说:“也许等一下天气又好了也说不一定啊!”老妈说:“但愿吧!”

老爸也起来了,酒还没醒的老爸说:“我的车还没有开回来,吃完饭去拿一下吧!”妈妈只好答应了。中饭我们去了外婆家吃饭,饭菜特别丰盛,有红烧鸡、长豆、咸水鹅、酸菜鱼……我们吃的很快,20分钟就吃完了,我们和外公外婆再见之后,我们立马就去了常熟。

到了老爸的停车位,发现老爸的车轮被锁了,由于老爸在那个地方停了一个晚上,老爸的前轮就被锁上了,他跑到一个小亭子里面,更一个胖叔叔说了几句话,胖叔叔就叫人来开锁了。我们一到家啊,奶奶家就打电话来了,说:“晚饭一定要回去吃,她烧了混饨、团子、汤圆……”

我们在家里看了会电视,就出发去合同了。

到了家里,我们一家人坐在八仙桌上,吃着混饨,聊着天。奶奶给我们讲着一个个关于中秋的故事。

这就是我的中秋节!

【篇四:又是中秋节】

中秋节的早上,一大早我就起床了。妈妈对我说:“等会奶奶会来你跟奶奶去过中秋节。”话音未落,奶奶就到了。

于是跟着奶奶坐上公交车就出发了。望着窗户外面的风景,我觉的就像看电视一样,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片花海,一会儿眼前又出现了一棵棵高大的树,不知不觉地就陷入了沉思。

到了奶奶家,吃过午饭,我就拿出溜冰鞋穿上,在院子里便玩了起来。一玩就玩到了下午,爸爸妈妈来了,我们开始烧晚饭。我们分工合作,很快晚饭烧好了。晚饭可丰盛啦!有糖醋鲤鱼,有红烧排骨,还有……整整八大碗,色香味俱全而且都是我爱吃的,我们一家人围着方桌,有说有笑的吃着晚饭,真是太幸福啦!晚饭过后,爸爸爷爷抬出八仙桌,奶奶搬出了长凳,妈妈拿出了月饼,我们一家人围在八仙桌旁就着圆圆的月亮,边聊边吃着月饼,爷爷又说起了他们小时候过中秋节一家人分吃月饼的事,不知不觉我又陷入了沉思。

“岚岚,回家啦!”“哦!再听爷爷讲个故事吧!”“明天还可以再来的吗!”我们告别了奶奶,骑着车子回家了。

每年的中秋节,我都在奶奶家过,这是我一年中最幸福的一天。

【篇五:那些温暖的记忆】

青砖铺径,溪水泠泠。天空中撒下一片金红色的光辉。抬头望去,初秋清晨的阳光,金黄而又圆润,照在绿叶上,激起微小的光晕。而从那些树叶间漏下的斑驳影子,成为地上或深或浅的圆。翁媪相依,美如油画。

我倚着一棵老榕树望着地上那些斑驳的光影,泪光先充斥了眼睛,恍然间,一段温暖的记忆涌上心头。

“白露至,秋意浓,家家铺房晒丰收。”秋,就是被一个又一个顽皮的,一首又一首童谣给呼唤过来的。一时间,整个村庄都洋溢着瓜果香味。由北向南,沿着曲折蜿蜒而有着黑泥的小径,走进一整片绿荫,阳光在绿叶穿梭。我总是光着脚,提着篮子,带着帽子在田野奔跑,路边开满了雏菊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外公小院的大门总是这么敞着。“开着门,你们回来就不用钥匙了,多麻烦。”他总是这样对我爸妈这样说。于是在秋日,刚拐一个弯,便能看见外公在院子里摘一些五彩斑斓的瓜果蔬菜做饭给我们吃。

玉米,黄瓜,番茄,甘薯……我一一地认真,心里早已期待八仙桌的一桌菜肴。外公总坐小椅上下棋或打盹,静享一份云淡风轻的时光。

看温柔的微风吹起外公不太明显的白胡须,岁月仿佛随之一同逝去,但我们孩子眼里,时间很漫长,从初升的太阳到傍晚新生的月亮,过程无比漫长。

几度回望时间长河,细细品味那时的无忧无虑,与外公一起的时间,让我似乎在某一瞬间明白了阳光不仅仅给予温度,更给予我与外公之间令人心暖的温情。

老人坐在小椅,风扬起他飘逸的白胡须。

驻足院前,四目相对,秋日之阳仿佛温暖许多,照在脸颊上,照在我留有余温未干的泪痕上。

可当盯睛一看,外公早已没了身影。

【篇六:游曾国藩故居】

星期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曾国藩故居游玩。一路上我高兴的哼着歌儿,望着沿途美丽的风景,好想伸手拥抱大自然。

将近一个半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曾国藩故居。故居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下车了,天空中一面帅旗迎风飘扬,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大大的荷花池,但现在已经过了荷花开放的时机,只有渐渐枯萎的荷叶矗立在水中央。我们从石墩上走过来到石拱桥,桥上还可有曾国藩的诗词。池塘边的一排柳树在微风中轻轻的摆动着它的长发,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

我们来到了一栋老房子,这就是曾国藩的故居。走进大门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子,路的两旁各有一块大草坪,草坪绿绿的,软软的。我们跨过一道道门槛参观了各间房,房间里摆设着床,书桌,柜子,八仙桌,纺织机……这些都有着很长的历史。

接着我们来到后山,走在一条石板路上,两边由铁链围着,防摔也可以供游客坐上休闲一会儿。上山的树高大挺拔,它们都生长有一百多年了。

游览结束,我们踏上回家的路。

【篇七:老家的馄饨店】

我老家在一个小镇上,镇上没有什么特色的小吃,但有一家馄饨店总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馄饨店至今还是那老样子,一个饱经风霜的木牌上刻着“馄饨店”这三字。跨过门槛,走进大堂,堂内有两张八仙桌,八条长凳,这是客人吃馄饨用的。

进馄饨店,不吃馄饨,吃什么?我有模有样的学这那些长客说:“来碗小馄饨。”店主是两位老人家,因为舍不得这开了几十年的馄饨小铺,放弃与儿女去大城市的机会。这时,哪位老爷爷便过来招呼我:“你要的馄饨还要等六位,你先找个空位坐下吧。”我环顾四周,全部都是人,这小小的馄饨店,都快被挤爆了,哪有空位呀!可是,不知哪位好心人接给我一张小小的小的不能再小的小椅子,我这才坐下。

终于,美味的小馄饨端了上来。尝一尝,你就知道为什么他家生意这么好了。老人家为了让顾客吃的放心。明天一早去菜场买上好的猪肉,自己回来亲手洗,亲手剁,馄饨皮也是自己擀的,汤是虾米熬的。而且灶台在你旁边,你也可以亲眼看见。再加上店主很朴实,所以生意一直很兴旺,每天早上六点一直到十点一刻不停,整个店整天热热闹闹。

你说说,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也要来我老家看一看,尝一尝这美味的小馄饨呢?

【篇八:共享时代】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骨子里生来有一种傲气。曾经的我对于故乡有种执念,无理由地排斥外地人。

一年前,我回到故乡的老屋。老屋保持着二十多年前的样子,披着琉璃彩衣,雕着木质小窗,与周围一栋栋新建的小洋房格格不入。走上小巧的台阶,正要打开陈旧的木门,却忽然发现自己忘带钥匙了。辛苦挣扎了五分钟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被老屋拒之门外了。

“小姑娘,你是忘带钥匙了吗?”一种偏北风韵的方言响起。我回头,是一位面目和善的老奶奶。“没事的,我爸妈一会儿就到,我等一会儿就好了。”我连忙解释。“那你一个人等在外面多危险啊!来我家休息会儿吧!”“不不不,不用了!”我赶紧拒绝,可是敌不过老人的盛情邀请和执拗,终于被她请到家里。

一进她的小院,便有新奇的感觉。与上海分格不同,又隐约有共同点的门廊装饰,让我眼前一亮。老人把我请到院子里一个八仙桌旁,那八仙桌有着浓浓的江南古韵。“小姑娘,你会包馄饨吗?”她问,说完拿起一张馄饨皮。我也是学着,轻轻捏起一张,正准备动手包——我忽然被老人的动作吸引。她快速地将馅放入皮子中央,一折,再从反面一翻,再对折——一个馄饨就这样包完了。这种新奇的方法我未曾见过,包出的馄饨也比我想象中美丽丰满。我笨手笨脚地开始模仿,可是最终只是包出了几个奇怪的“馄饨球”。

“哟,家里来客人啦!”一位老爷爷从旁边由老上海灶间改建的厨房里走出来,手里端着一碗刚出锅的馄饨。“来,尝尝我们家乡的手艺!”老奶奶热情推荐道。我用筷子夹起一个细细品尝,隐约有股黄酒味,混着馅料原有的鲜,这又是我不曾尝过的美味。两位老人起先十分小心,生怕我不喜欢;见了我两眼放光赞叹不已的表情,顿时开心起来。他们对我敞开心扉,谈天说地。“没想到在这附近的小超市就能买到家乡的绍兴黄酒,真方便啊!”“你们的老屋好像我们家乡的房子哦!”“小姑娘,你去过绍兴吗?看这两根玉米棒,是上次邻居回老家带来的呢!”在和煦的阳光下,心里有种快乐在萌芽。身上是暖的,心里也是暖的。

那天离开老屋时,我开始用全新的目光审视周围的房子。来自天南地北的各种风格的房子,颇具美感,互不相同又协调一致,组成了美丽的小镇;千万个这样的小镇,组成了我的故乡上海。在上海新兴发展的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们都在努力进取,共享繁荣;更重要的是,这个占地不大的城市,为数万人提供了家的庇护,四海八荒的人们都找到了家的归属。

在这共享时代,我为自己的故乡荣幸,为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能彼此共鸣荣幸。源于天南海北,汇聚在此却成为一家人,堪称奇迹。我愿努力拼搏,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为更多人创造一种家的温暖。

【篇九:记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金风送爽的秋天来到了,肯定要出去游玩一番,好好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今天,我们吴中区车坊小学的全体师生们去千灯古镇游玩。

走在青石台阶上,周围店铺、人家的门前都挂上大红灯笼,也是一番美景。纵横的河流在古镇中交错,复杂却不突兀,一座座小桥立在水上,一户户人家也是沿着河流居住。远远看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房屋,水面平稳时,水中便是那些物体原来的模样;微风吹拂,物体便开始有些扭曲,水中的房屋仿佛被台风吹得歪斜了一样,看上去虽然滑稽,但也不失原本的美丽;水淙淙流去,物体像是也要跟着水一同流去一般,但却从来不会真的一同流去。

暖暖的阳光下,我们踏着青石台阶又走了一段,来到了顾炎武故居。来到千灯古镇,此地是肯定要来观赏一番的。不少人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吧?这便是顾炎武先生的千古名句。这样热爱国家的人,他的故居是什么样?一进门,开门便见到了两张八仙桌,旁边是几张凳子,八仙桌前面的墙上是一张山水画,给我的感觉就是十分朴素。朴素而不失典雅,这就是我对顾炎武故居的印象。

不知不觉我们也该回学校了,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秋日!

【篇十:奶奶的回忆】

记忆中的老房子是有股家的味道、泥土的味道和时间的味道的。不知怎的,我有着说不出的怅惘。

想着老房子的故事,听奶奶哼着《天仙配》中的“寒窑虽破能避风雨……”,我好奇她那儿时的老房子了。“奶奶,你儿时的‘寒窑’是怎样的呀?”奶奶的眼睛瞬间亮了,像黄昏的山林突然覆盖了雪,“老房子?”她的眼睛在说出这三个字后,又闪过一丝黯淡,“我当然记得的——可惜,早就不在了。”她的神情像秋天里的一枚树叶,在西风的吹拂下,恋恋不舍地离开枝头,不情愿地缓缓飘落,充满了沧桑。于是乎,她给我描绘起了她儿时的老房子了。

庄重的大门前有棵老枣树,奶奶说,这是伴她成长的树,她看着窗外,眼里滑过童年的光,她说在她懂事起,那棵枣树就一直存在着。每次她跟妈妈吵架后,就会躲到这棵老枣树后面的石洞里,最后都在里面睡着了。“可惜啊,现在怕连树根都化作泥土啰。”一身长叹后,她接着说,门,是沉重的木门,似一位老者端坐在青石板上。若是夏天,赤脚踩在台阶的青石板上,能感受到山涧清泉的凉爽,没有一丝夏日的炎热。走过几个台阶,又是一个门槛。大厅正前面开了一个偌大的天井,抬头望去,能看见天空,鸟儿,云朵,还有屋檐之上黑漆漆的瓦片。大厅里端放着的是一张正经的八仙桌,还有同样正儿八经地坐在八仙桌正上头的两把太师椅。桌旁围着些个小板凳。厅中央挂着一口钟,“铛,铛,铛”地响着,每一响都散发出古老的味道,一声一声的,在人耳中一遍又一遍地回荡着……。再往里走,是两个门拱,一个通往楼梯,另一个则通往厨房。奶奶一说到厨房,便神气了些。因为别家一般只有一个厨房,而奶奶的老房子里却有两个——似乎在奶奶眼里,厨房的多少,彰显着家族的地位。每每在厨房中烧菜煮饭,能在食物的香气中闻到土地的味道,天空的味道,虽然只是淡淡的,但却一直伴随着。厨房的后面是一个小院子,一角的小菜园中长满了绿油油的小青菜,轻轻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奶奶还记得小时候,光着脚丫踩在土里,湿软的感觉。“可惜这只能成为回忆了。”她若有所失,又接着说,嵌在院墙的石砖已经爬满了绿油油的青苔,是油油的,绿绿的,湿湿的。

奶奶的幼年是在老房子二楼格叽格叽的木板上度过的。二楼满是不同用处的房间,拿样什么东西,就要穿过乌漆墨黑的楼梯,又陡又险,一不小心踩空了脚,还会摔下来,奶奶额头的那个疤痕永远记录了她那时的故事。听着她的讲述,我知道,格叽格叽地楼板声,不知不觉中响了一个奶奶的童年,也响彻了奶奶的一生。

奶奶着重强调了老房子的窗。她说,窗,小得就像板砖那样,是沉重的木窗,窗面上细细雕刻着古朴的花纹。只要一开窗,就能看见通往山下一道又一道的台阶,还有能看见山脚之下那滚滚流淌的江水……奶奶最喜欢窗了。她总说,透过老房子的窗,能看见半边天,似乎也能看见她所向往的未来。

我想:人有了记忆,便可以重复地活无数次,便可以永远年轻,与岁月一样青春。于是,这世界便有了文字,有了书籍,有了让记忆永存的东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