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新篇】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牛气……”。迄今四十年,改革开放一直在深深影响着我们们中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通过党的改革开放,我们不再渺小、不再被外国人戏称为“东亚病夫”,而如今中国一日千里,相比过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生在蚌埠的我,便见证了改革开放给蚌埠带来的利好发展机遇并创造的无穷财富。
淮河在中国的版图上添上了一道横,使蚌埠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城市变得不再平凡。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马车拉来的蚌埠市发展力最为快速增长的四十年。四十年前,没有宽广的大路、没有林立的大楼、没有高铁、没有大型的便利超市、更没有现在的扫码支付、人脸支付等。蚌埠人民止步在拥挤的二马路,从二十平米的“蜗壳”出发,坐上一辆辆破烂不堪的三轮车,费力地绕过喧闹的菜市场,漫步在杂草丛生的淮河岸边,近观污浊的、漂满黑色垃圾袋的淮河……
“过去吃饭,吃上玉米面和成的粗饼就已经算很好了。”爷爷说,“只有平时过个节,才勉强开开荤,我们不舍得吃那点鸡肉,都分给孩子们吃,自己只能闻着香味竭力控制住想吃的馋虫,再说过中秋的时候,甚至把一块小月饼切成三份给他们……”爷爷每每打开那些尘封的记忆,心中不免感慨万分,他略带浑浊的眼里充满了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满足感。这便是四十年前蚌埠一角人家的真实写照。而现在,吃饭不仅算不上什么问题,而且讲究营养搭配,多吃粗粮已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必需品,那些过去难以下咽的玉米面馍馍之类的杂粮,现在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我们的餐桌,变成了时尚的营养佳品。在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化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需轻点几下手机屏幕,就会有外卖小哥带着许多直接刺激人味蕾的美食直送家门。四十年前的粮票、肉票在当今微信支付宝的风靡气势下,只能算得上缅怀过去的纪念品和古董。
过去的光彩大市场一直称霸着蚌埠的市场贸易,人们紧打紧凑地为了衣食住行到各种小商铺去排队买生活必需品。而现在,中国进步了,即便足不出户,通过手机淘宝也可以让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快速便捷地送到你的手里,随之光彩大市场的光辉也渐渐黯淡下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去百大、万达等世贸中心等这些高大上的营业场所去消费、去购物,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优质生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们蚌埠市又规划了要工业强市的发展方向,通过我们长三角的优势地理位置,配套发展我们的重工业,同时做好保护我们家园环境的重大举措,从而带动和发展我们的旅游业,坚决打出我们卫生文明城市的优质名片。
在改革开放的力量下蚌埠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从过去的柴油公交到如今的国产汽车、现行的环保型新能源公共汽车再到配备豪华的私家车;从过去的筒子楼到如今鳞次栉比的豪华公寓、洋房别墅;从过去一群人挤成一群看电视,到如今买票有秩序进入电影院看4D电影,建立自己的私人家庭影院……
蚌埠啊!从1978年——那注定不平凡的一年起,就一直蓬勃地发展着,进步着,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的结果,而是靠着党呕心沥血的正确指导和千千万万的人民百姓共同奋斗日日夜夜而汇聚成的,他们每个人可能只是一位工人、一位农民甚至一位园丁,而我们却要永远记住他们所给祖国带来的改变。正是我们党好的方针、政策的指引,每个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才会使我们的祖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让国家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这虽然看上去十分困难,可相比过去外国侵略者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对于我们如今的中国,就连美国都不得不敬畏三分。东方沉睡的雄狮睡醒了,中国人民的确站了起来,而且是强大地张开了双臂,挥舞着有力的拳头来保护自己的美丽家园。
一言以蔽之,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必由之路,通过改革,我们能生活在新时代,见证到祖国的辉煌成就,体验到祖国的新变化。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们当代的新青年不应当更有抱负,有作为,而能为了祖国以后更加茁壮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必生力量吗?
【篇二:晒晒我的好家风】
我在家风的沐浴下成长,是家风让我懂得人生中我还没有领悟的道理。
我们的家风主要体现在朴素上面,我们都是因为家风才能这样朴素,才能体会到朴素的快乐,才能知道人生中所蕴含的道理。家风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全家要做朴素的人,同时也提醒我,让我时刻不能放松。
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妈妈、大姑妈一起去买衣服,大姑妈一看见那些漂亮的衣服就慌忙跳进商店去买,好像生怕别人抢走似的,而妈妈却无动于衷,大姑妈问:“你怎么不买衣服呢?”妈妈说:“我已经有穿的了,没必要再买那些华丽高贵的衣裳了,我还是穿些朴素的比较好。”大姑妈瞧了瞧妈妈那朴素的衣装,长长地叹了口一气。
还有一次,大姑妈来我们家做客,又看了看我们家朴素的房屋,对爸爸说:“我觉得你家装修得真朴素,应该把它装修得华丽一些,对吧!”爸爸摇了摇头说:“没关系呀!我们家就是要装修得朴素些,住起来才温馨、舒适,没必要装修得多么华丽高贵的。”大姑妈无奈地摇了摇头。
朴素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上,它还深藏在人们的心里。
那次,大姑妈来到农村看望我的奶奶,对奶奶说:“你们农村真脏,到处都是泥土,吃的东西一点也不美味!”奶奶怒气冲冲地对大姑妈说:“你别看农村不干净、不卫生,你们吃的大米、面条、玉米面哪个不是从农村来的,没有农村,你们吃什么呀?”大姑妈摇了摇头,只好默默不语。
看,我们的家风多么朴素,我在家风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我爱我的家风!
【篇三:难忘槐花香】
我的家乡在汝阳县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环境优美,房前屋后都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一到春天,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景色十分迷人,但最让我心动的是家乡的槐花了!
每年的四五月间,正是槐花盛开的季节。一走出家门,阵阵槐花香气扑鼻而来,香中还带着一丝丝甜味,整个村子都笼罩在槐花的香气中。
槐花除了香气迷人之外,还有一个倍受欢迎的原因是能加工成美食。每当槐花开,村里的老老少少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槐花,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爷爷负责找到了一棵开得最旺的槐花树,并把树枝勾下来,我和奶奶负责把槐花捋下来装到篮子里。一会儿功夫,我们就摘了满满的一篮子。那摘下来的朵朵槐花,犹如白玛瑙般漂亮诱人。
这时,我们全家人像打了场胜仗似的,带着满满的一篮子槐花,凯旋而归。奶奶手真巧,她把槐花清洗干净以后,再拌上一些白面和玉米面,撒上一些盐和调料,搅拌均匀,放到蒸锅上,不一会,香喷喷的槐花出锅啦!我迫不及待地拿着碗,舀上满满一碗,再滴上几滴香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边吃边说“哇!太好吃了,这简直是人间美味!”奶奶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开心地笑了。
若是有人问我,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我最喜欢家乡春天的槐花。”我喜欢它洁白如雪的花朵,把家乡打扮得多姿多彩,更喜欢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篇四:我的父母】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简简单单的“孝“字,却蕴含着无限的亲情与关爱。我的妈妈,她今年三十多岁,她简单而平凡,最让我欣赏的是她有一颗善良、孝顺的心。
去年六月份,一直在青岛的奶奶因为生病,来我家住了一段日子,这可把我妈妈忙活坏了。由于爸爸出差一般不回家,所以一直是妈妈在照顾奶奶。每天早上,奶奶都起的比较早,所以妈妈就要比平时起的更早,来给奶奶做饭。奶奶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吃的东西里面不能有糖。妈妈就特地去超市买粗粮,比如:玉米面、地瓜等等。更让我想不到的是一向不懂电脑的妈妈,居然学会了上网。原来她要学习做既健康又美味的菜肴给奶奶吃。每次奶奶吃完饭就妈妈总是及时倒一杯水。晚上下班了,即使她很累,也要陪奶奶聊会儿天,说会儿话。
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我也变得更孝顺,更贴心了。奶奶很爱看着我写作业,所以我每次写作业都比平时还认真。写完就给奶奶看,让她开心一下。奶奶喜欢听戏,我双休日一写完作业就陪她看,有时还会把《穆桂英挂帅》和《红灯记》中的一两句唱给奶奶听。每每看到奶奶合不拢嘴时,我的心里比蜜还要甜。
道德,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而孝顺,则是道德的基础。我们可以没有名利、地位和金钱,但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善良、孝顺的心!妈妈,你的美德温暖了我们的家庭,也指引了如何做人!
【篇五: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走进老人内心的世界
改革开放是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改革的政策。如今已实行改革40周年,我们身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衣食无忧,可在40年前,我们的父辈母辈,他们生活清贫,过着吃不饱喝不暖的生活,不敢对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所期待,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国策。
老人说:四十年前的中国人们穿衣服崇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理念,那时人们穿衣颜色单调,以灰黑色为主,人们根本不敢穿稍微亮丽点的衣服,因为她们怕引来指责,由于当时生活水平有限,穿衣的数量也比较少,用当时的话讲,人们的穿戴以艰苦朴素为主,其实还是当时供应紧张,在当时人们穿衣款式基本一样,毫无现在的“撞衫”之说,因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穿衣也基本捡着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缝缝补补后继续穿,有时候一件衣服上会有十几个补洞。听老人讲述过去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家里的姐姐出门打工后,在过年回来后,给自己买了一件大衣,在当时买这件大衣,可以说是一个贫困家庭不敢想象的事,也基本耗光了大半年的工资,那件大衣在家中轮流穿戴,亲戚邻居也都来借着穿……
在老人五六岁时,每天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去上学,走十几里的路,每天天还没亮,就被母亲叫醒,去上学,到了上初中时,每天带着一个星期的玉米面馍馍,学校内都是各个村庄的同龄人,因为家里贫穷,很多人干起了偷盗之事,如果自己带的玉米面馍馍被偷了,也就意味着将要饿一个星期了,在一个星期之后回到家里,也不敢提及这些事情,因为这只会让家里人感到辛酸,无助……记得自己因为没钱,在开学讲课半个学期,自己还没有书看,教室里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一到冬天就寒风凛冽,就算穿再厚也无法抵御寒冷……上学下学的路程很远,在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还是破烂不堪的,父亲还要骑自行车去劳作,在每天凌晨时,便要起床背上自己的东西去上学,到高中时候,家里负担不起沉重的学费,就退学了,外出打工……跟现在的孩子上学相比,那时候真的很艰苦……
当老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伙伴时,还是有无限的感慨,那时虽然很穷,但相互扶持,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一起打工……在当时,家乡的交通并不发达,没有现在的柏油路,有的只是泥泞的土路,每回到了下雨的时候,路上泥泞不堪,到了下大雨时,每家每户就不再出门,也就理解了所谓的“要想富先修路”,等到再大些的时候,村里的人组织及修路,每家有能力劳作的人都出来到街上搬砖头,修一条砖头路,有邻居家的小孩就会叫着我,光着脚在还没有修好的砖头路上跑来跑去,等到修好后,村里的人都十分欢喜,等到天气好了,会在砖头路上闲聊,到了七点多的时候,村里人基本都会把大门深锁,凭借着煤油灯简简单单的做个饭,就上床歇息了,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也是为数不多的人家才有,到后来的村里看电影,成了我们最期待的事情,每天在电影放映很早之前就搬着家里的小板凳去占地,在那时看电影成了我们最期待的事情了,与现在相比,虽然设备差了点,画质也不清楚,但我们收获的快乐却远远高于现在的孩子们……
说着说着,老人又不禁陷入了回忆之中……
【篇六:欢乐的采摘节】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秋天是欢乐的季节,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们学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摘节。
在采摘节的前一天,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做一份有关玉米的食物,因为我们四年级采摘节的主题的就是“玉米"。
第二天早上来学时,有很多同学都做好了美食,带到了学校。
有一个同学问我:“你做的是什么?”
我回答说:“我做的是窝窝头。”
他又问我:“你是怎么做成的?”
我说:“先把玉米面和芹菜叶和在一起,再把它们做成不同形状,我做的是三角形的,做好形状之后,再把它放到蒸笼里,加热大约30分钟就行了。这样,香喷喷又好看的窝窝头就出锅了。之后,我再把它们放进一个盘子里,摆成一个圆形,就好了。”
他对我说:“哦!原来是这样”。
下午,轮到我们四年级去参观了,我看了很多年级做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年级是六年级做的,他们的主题是香包,他们把一个个香包挂在桂树上。香包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红的,黄的,粉的,蓝的……就像一个婚礼仪式似的。看了他们做的,我觉得自己做的还是有点不太好。
下次,我一定要好好去完成每件事情,争取得第一。
【篇七:玉米的味道】
睡梦中,鼻尖总萦绕着一股醇厚的香气,但每次想要触碰时,它却又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题记
小时候,外婆家田地里的许多庄稼都成熟了:大豆,花生,玉米等。别的我不喜欢,除了玉米。玉米有许多种吃法,可以蒸着吃,也可以把玉米粒剥下来掺入加豆的稀饭中或加工后煮成粥喝。
第一种的做法还比较简单,刚出锅的玉米又脆又嫩,玉米粒闪着金色的光泽,让嘴馋的我禁不住流出了口水。每咬一口,嘴中就发出“嘎吱”的声音,我特别喜欢大口大口地嚼,那美味至今总让我心驰神往。
玉米面的制作可不是那么简单了。准备好的玉米粒要提前泡好,再拿着特殊的扫把,水瓢去玉米碾边。玉米碾上有一个相对较浅的槽,把玉米粒摆放到里面,我和妈妈推着上面的圆柱形压器两旁的两根圆棍,并绕着玉米碾转圈。外婆则拿着扫把和水瓢,不断地扫压出来的玉米面并添水。有时我故意把手放到槽中抓玉米面,外婆看见了,也不说我,只是冲我笑,我领会了外婆的意思,连忙把手拿回来,继续推碾。玉米面推好后,放到簸箕里斗玉米皮。外婆熟练地把簸箕抖起来,还不时地把簸箕往左倾或右倾,抖完后,外婆脚下的玉米皮就汇集成一座小山丘了。
玉米面做成的粥那是相当的好喝。玉米粥一开锅,大老远就闻到香味的我迫不及待的跑到屋中,热气充满了整个屋子,像仙境一般。我左摸右摸地找到了外婆,看见外婆正在为我吹玉米粥呢!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口水都不知道流了几尺了!外婆笑嘻嘻地看着我,小心翼翼的喂我喝粥,生怕烫着我。玉米粥的香萦绕在我的舌尖,让我忍不住细细品味。尤其到了冬天,心中被香气四溢的玉米粥和外婆的笑容代替,从未觉得寒冷。
外婆的院子里和屋子里充满了玉米的味道,充满了我和外婆的欢声笑语,也充满了我和外婆的全部童年回忆。
东流逝水,梧桐满地,时光荏苒。昔日的时光早已离我越来越远,唯独玉米的味道总在我心头蔓延。玉米器早已锈迹斑斑,年迈的外婆也早已抖不动簸箕,更不能为我煮好喝的玉米粥了。回外婆家时,外婆总会站在村头,佝偻着背,双眼盲目地寻找着,银白色的头发在风中凌乱地飘拂。每当这时,我的心就会揪心的疼。我好想回到童年,我好想外婆陪我玩耍的童年时光。
外婆,我好想再喝一碗您煮的玉米粥啊!
【篇八:冬季的夜晚】
冬季的夜晚,寒风在大街小巷里欢快地奔跑着,引得放学回家的我瑟瑟发抖。
忽然,一缕炊烟从远处飘了出来,飘到我的身边,一股温暖顿时遍布全身,我精神了起来,向发源处望去,原来是从我家飘出来的。
“今天奶奶又做了什么好吃的?”伴随着疑惑的我加快了脚步。我推开了门,悄悄地溜进了厨房,并没有发现奶奶的身影。这时,一段“咕嘟咕嘟”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走到锅旁,轻轻地把手放到锅盖的柄上,钻心的烫痛从指尖漫延开来。我以百米加速的速度跑到卫生间,快速把手伸进了冰水里。
骚动声把奶奶吸引了过来,奶奶看着满脸狼狈的我哭笑不得。她用布裹着锅柄把锅盖掀开,热气扑面而来,寒气瞬间灰飞烟灭,我往锅中一看,原来是玉米面烫饼。
奶奶把玉米面烫饼舀到碗中,香气充满了整个房子。
我小心翼翼地用勺子舀出一块小饼,金黄的色泽立马使我有了食欲,我吹了吹气,轻轻地咬了一口,玉米面的味道充满了整个口腔。此时,我仿佛置身于玉米田中,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温暖。我再咬一口,里面裹着糖浆在口中瞬间迸发了出来,充斥着整个舌尖。再喝一口浓汤,糖浆神奇地由甜腻变为了甜香,寒冷的冬天变为了令人温暖舒适的春天。
自从上了初中之后,我就很少吃到奶奶亲手烹制的美食。可能是学习紧张的缘故,奶奶做过的很多菜肴我都淡忘了,在我印象中,我只吃过黑米粥,米饭、面条这三种食物。
那晚过后,在我的档期里多了一项活动,因为在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份牵挂和快乐。
【篇九:贴饼子】
玉米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粮食了,几乎每家每年都种些,玉米不仅味道好、营养丰富,做出来的食物更是数不胜数。
我的家在农村,玉米的做法不是很多,现在人们用一种很传统的作法,那就是贴玉米饼子。别看贴饼子的做法简单、外表普通,可是它为抗战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国家十分贫穷、落后,那时大多数人都吃不到白面馒头,饼子就成了许多穷苦人家的饱腹食物了。军队战士的干粮是饼子,国家干部也吃饼子,饼子养活了那个时代的人,吃饼子的人拯救了我们的国家!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饼子成了稀罕食物,贴饼子更是很多人不会做的了。有些人去饭店专门吃饼子,吃的是健康,品的是新鲜。在农村,寻常百姓家也会偶尔贴上一锅饼子,吃的是醇香,品的是回忆。老人们总喜欢一手拿着饼子,一面讲述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
饼子,养活了几代人。现在人们喜欢吃它,不单是因为它的味道好或它绿色健康,更加是吃饼子时回味一种悠久的味道,一种内心深处的记忆的浓厚醇香。
我家爱吃饼子,爱做饼子,自己做的才最地道,自己做的才最热乎。舀一盆玉米面,加水,用手慢慢的揉,拿柴,生火,在大铁锅上贴上一圈用手拍好的饼子,添柴,慢慢的烧,静静地等,只要一会儿,满屋都会飘着玉米香,在这香气中,会想起过去的苦日子;在这香气中,会感受到现在的幸福;在这香气中憧憬着未来……
【篇十:婶子】
婶子是邻居叔叔的媳妇,妈妈让我这样叫她婶子。
婶子的身高大约有170,个子高高的,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大大的一双会说话的笑眼,不管什么时候见到她,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皮肤粉白,不知道叔叔当初用什么手段追到的这个女人。
婶子不光长的漂亮,人也是一副热心肠。
隔壁的奶奶家的孩子都在外地上大学,奶奶家里的重活一般都是邻居帮助,婶子更是首当其冲,自从嫁给了叔叔以后,大家渐渐的熟悉起来,都知道了婶子的为人。一般情况下,每周休息的时候,妈妈总会和婶子不约而同的到奶奶家,一边帮助收拾家务,一边和奶奶拉家常,解除了奶奶的寂寞,又帮助奶奶解决了自己不能或者不方便的问题。
婶子还是个伶牙俐齿的主呢!
有一次爸爸妈妈不知道什么原因吵了起来,妈妈边哭边捶爸爸:“你说说,我嫁给你,得到了什么好处,吃不好,穿不好,家里家外,哪样不是我张罗,你天天一副少爷的主,我嫁你图啥呀!”“你你,你能不能小声点,让周围的邻居听见了,多丢人”爸爸低声下气的说,可妈妈还是不依不饶的哭着。
“当当当,我来借个罗,玉米面有点生虫子了”婶子说,边说边拉着妈妈走出屋外,一会的功夫,妈妈不再哭泣了,不知道婶子怎么劝说的,反正妈妈回来后,没有在阴着脸。
婶子是我们这一单元的“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