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书的故事】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外面的城市多么浮躁,我都可以在我的小屋里读书。无论风吹雨打,我的小屋永远那么温暖明亮。
太阳撒下慵懒的阳光,像一只真睡午觉的懒猫,透过层层树叶的遮挡,斜射下来的点点斑光在缓缓的婆娑,恍惚不定,游离,正如我游离的心。小时候,我并不爱读书,觉得书中的文字性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动画片那样直接地理解。母亲为了这点也没少说我,总逼着我读书,而我每次也表面应和着,看书的时候就想着天空中的飞鸟,浮动的白云……
后来母亲觉得我总这样没有效果,便把文字性的书变成了有图解的,更加帮助我理解。看着勇敢的孙悟空,机智的诸葛亮,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一下子就提起了我读书的兴趣。从此,我便爱上了读书。
现在,长大了的我明白了图解读书事前阅读,只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无法理解作者文字下的深刻含义。看别人理解的文章主旨,吃别人嚼过的食物,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理解作者的快感。这样的浅阅读只会使我们丢掉自己的理解,丢掉自己的精神,乃至丢掉自己的文化。所以,我一改以前的习惯,丢掉“图解”,拾起原著,享受“哽啃”原著而读懂带来的快乐。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画面:阳光正好,微风不噪,我拿起一本《世说新语》盘腿而坐,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嘴角微扬,享受“深阅读”带来的快乐,去研究,去咀嚼作者笔下普通文字背后对社会的讽刺,对骄傲自满人的讽刺,去享受为我们带来欢笑同时背后的深意。穿越千年的层层历史,仿佛变成了作者的知己。我们正襟危坐,谈历史,谈未来,谈人文,谈自然,谈社会的不公,谈浮躁的生灵。
我的读书小屋永远那么温暖,明亮,因为“深阅读”,我的生活才变得饱满,我才开始关注人文、历史,我才多了一份读书带来的快乐。我们需要“深阅读”,需要阅读对生命的洗礼,需要阅读对文化的积淀。我们不能追求“浅阅读”,只有丢掉“浅阅读”,我们才能找回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自己的文化世界。
【篇二:一路书香一路阳光】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乌申斯基说:“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书籍伴随我们成长,给予我们知识,让我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的书香,一路的阳光。
小时候,孩子们最爱看的动画片就是《西游记》了,我也不例外。每当电视响起《西游记》主题曲的旋律时,我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到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地看,看得越久,越发忘神了,无法自拔。可是,“急性子”的我可坐耐不住,随不了电视机的“吝啬”,受不了每天只能看一集的进度,因此特别不过瘾。有一天,我刚要看到孙悟空与妖怪打斗的片段时,却播完响起了片尾曲。我就坐在电视机前发愁。这时,爸爸神秘兮兮的走过来,笑着对我说:“小烨,你过来,我给你看样东西。”之间爸爸从怀里揣出一本《西游记》的漫画,递了给我。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接过漫画,便开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一整天我都手不释卷,走到哪书就跟到哪。没过两天,书就看完了,还能将《西游记》里的情节倒背如流。
渐渐地,我上了三年级。同学们都各自拥有一本课外读物。可我没有,所以一直缠着爸爸给我买,爸爸太忙了,没空搭理我。有一天他终于受不了了,从他的收藏书架里挑了本《西游记》的原著丢给我。我一看,说:“看过了,换一本吧。”爸爸笑笑,说:“试试看看。”我无可奈何,只好翻开了这本原著。我这是才发现,原著与漫画截然不同!相比较,漫画情节虽然精彩,但描写片面,感觉一晃而过。原著更加古色古香,我对白话文虽然半知半惑,却散发着一种独特韵味,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给我一种想要继续阅读的兴趣。我被深深地迷住了,便全神贯注地读了起来。
后来,我上了高年级,接触的课外读物越来越多。读《三国演义》时,我为三国鼎立的趋势而惊叹;读《红楼梦》时,我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感到忧伤;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让我认识到主人公柯察金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我生活中,吃饭读书两不误,一个能令身体成长,一个是我的精神食粮。读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试问世上哪一个伟人没有读过书就能功成名就的呢?读书能使我的作文水平提高,读书能增长我的见识,开拓我的视野,读书更使我快乐!我仿佛看到了我面前的路都洒满了阳光,金光闪闪的,照亮了我的前途和梦想!
书籍伴我们成长,在人生的路上,一路闻着书香,一路铺着阳光,我走在人生路上就不会感到迷茫。愿世界所有的人都能:一路书香一路阳光!
【篇三:我迷上看书】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而最近我也迷上了看书,那种如饥似渴的看书。
暑假里的一天,我路过书店,不知怎么的?似乎有股无形的引力控制住了我的脚,把我这个平时不看书的人推进了书店。进入书店后我想:算了,反正已经进来了,看会书再走吧。抱着尝试的心态我随手拿了本《三国演义》看了起来,可谁知这一看我就看到了天黑,直到老板告诉我要关门了,我才念念不舍地放下了书。
回到家,我跟妈妈说了今天发生的事并央求她给我买本《三国演义》。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妈妈终于同意给我买了本《三国演义》原著。
书一到家我就对它爱不释手,甚至连上厕所的时候都不忘了带着它。
记得有一次,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心里念着“来将可留姓名?常山赵子龙!”做着做着我就没心思做了。拿起《三国》在沙发上看了起来。当我看到《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章时,手里还做着挥刀的动作。这时妈妈端着菜过来说:“你怎么了,发神经啊!别看了,过来吃饭。"我答应了一声:“哦!"虽然我话这么说,但眼睛仍紧盯着书。过了一会儿,妈妈暴跳如雷地从我手上抢走了书吼道:“你别吃饭了!再看书,我就把书撕了!”于是我只好乖乖的去吃饭。
有句成语叫鬼迷心窍,而我是“书迷心窍”。
【篇四:《西游记》里的“真经”】
从小我就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从绘本到动画片到电视的各种版本统统都不放过,里面的故事都能倒背如流。这个寒假我又捧起了原著来重温这个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西天的奇妙故事。
《西游记》的师徒四人中,唐僧诚信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勇敢正义、本领高超;猪八戒好吃懒做,却又很善良;沙僧吃苦耐劳、兢兢业业。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孙悟空了。他有着一双能识破妖魔诡计的火眼金睛,拔下一根猴毛就能变成一个小猴子。他虽然本领通天,却有着一颗难得可贵的赤诚之心。让我印象最深的《三打白骨精》中,他虽然因为误会被唐僧赶出师门,但当得知师傅遭难后二话不说就前去营救。看到他们误会冰释的那一刻,我每次都忍不住落泪。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总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可是无论再艰难他们都没有放弃,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并且成佛。我想这也是《西游记》赋予我最深刻的道理吧!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经常会遇到困难,可是我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不是马上去找大人求助就是直接撇开困难,而不是想着要怎么样努力去克服它。现在想想感觉非常惭愧,看了这么久的《西游记》喜欢了这么久的孙悟空,却一直忽略了它的真谛。今后再遇到困难时,一定不会再这样轻易去放弃了!
这次读《西游记》原著,我还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术业有专攻。有些神仙看着本领一般,至少对上身为齐天大圣的孙悟空是打不过的,但是有些妖怪却只能靠他们来收服。比如昴日星官,他就是蝎子精的克星,连孙悟空都被它弄得双目失明,可是他一出现蝎子精马上伏地求饶。人的精力有限,我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那么就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特别是做好自己擅长的。延伸到学业上,就是保证学好自己擅长的科目,努力去追赶自己薄弱的学科。
《西游记》是一种精神,它能让枯萎的花儿绽放;西游记是一幅画卷,它描绘着师徒四人的点点滴滴;西游记是一笔一画,它点缀了我的课余生活。“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让我们一起勇往直前,一路披荆斩棘向着各自的理想行进吧!
【篇五:21世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阅读是心灵升华的垫脚石,如果阅读破碎了,那我们的心灵又该以何种形态存在呢?支离破碎吗?
我的父亲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经历过大饥荒;巧的是,我出生于千禧年初,也经历了大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似乎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范围——继4G后已有了更高级的5G,光是看看苹果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吧,互联网的发展更胜一筹!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好处当然有很多,但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的生活不只受惠于互联网的发展,其弊端早已悄无声息得一步步吞噬着、撕扯着无数深陷于互联网中无法自拔的人们的生活。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会有成千上万条新闻讯息传到每台连接着互联网的手机上。提示音叮叮铛铛响着吸引着手机持有者的注意力。互联网中传递的信息简洁明了而且快捷实时,所以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一探究竟。
我一直很羡慕几个世纪前生活着的欧洲皇室——每天有固定的时间,一家人围坐在燃烧着木头的壁炉边每人手捧着大部头的书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木头燃烧声阅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喜欢纸质书籍更胜过电子书的原因之一。也不是说电子书不好——这只是另一种阅读的模式,完全因各人的喜好来定。
纸质书就不用说了,上架的电子书大多数都应该是尊重原著、从未修改过的,可是最让我震惊的是,竟然有人将一本500页的名著浓缩成了一句包含了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于是原来要花费几天阅读的书,只要花费1分钟不到的时间看看这句话就算看完这本书了!这样的话,阅读所谓的“超级浓缩版名著”的人就有了多余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超级浓缩版名著”。
我认为如此碎片化的简洁版“文字”简直就是不可理喻。所谓的“浓缩版名著”怎么可能覆盖到原著里所有的一点一滴呢?经过减缩的“那些书”根本不能再以原著名命名,因为这不再是原著了,其参考价值只是缩句者的读后感而已,其准确性有待考证、参杂着因人而异的个人观点。而且这些浓缩过的书籍只会增加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从而摒弃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原文作者笔触的良好阅读习惯。
就算其他的东西被碎片化,阅读也不应该被碎片化。纸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才真正可以涤荡心灵、带着读者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虽说陶渊明曾作文:不求甚解,我想他的意思也绝非是以阅读偷工减料、千删万删的材料来等效于看一部完整的书。如果一个人在阅读方面还偷工减料、图个方便,那他也许在做很多其他事情上都会有偷工减料的影子。
无数古今中外的哲人、文人都提倡读书的好处,但是他们一定没有想到21世纪的人们居然会因为追求阅读速度这样欣赏他们作品!
为了防止阅读这个修身养性的习惯继续支离破碎,让我们重新抱起纸质书,在墨香中沉淀灵魂吧!
【篇六:《好心眼儿巨人》读后感】
星期天,我正一边吃着早餐,一边漫不经心地翻看着报纸,突然,我看到了一篇介绍《好心眼儿巨人》这部电影的文章。一看到原著作者是罗尔德。达尔,我就来了兴趣,因为我读过罗尔德。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我为这只聪明的狐狸爸爸点赞。于是,我缠着妈妈也给我看看《好心眼儿巨人这部电影》。妈妈同意了并说:“你先看看原著,了解故事梗概,再看电影吧。”
罗尔德。达尔写的书平实易懂,我独自阅读完全没有问题。这本厚部头童话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爱收集梦的好心眼儿巨人每天都要将梦用他的长小号吹进孩子们的卧室,一次被一个名叫索菲的女孩子发现了,好心眼儿巨人怕女孩告诉其他人而把它抓到动物园里去,就在孤儿院宿舍的床上把她抓走带回来自己的山洞。索菲从害怕巨人吃了她到她与好心眼儿巨人成了朋友。她听好心眼儿巨人说,在他们巨人国里,其它九个巨人主要以吃人豆子(他们管人叫人豆子)维持生命。索菲厌恶那些吃人巨人。因为这些吃人巨人都有一种自己喜欢的人豆子,所以全世界每天都有死亡失踪的案件。索菲和好心眼儿巨人联合了英国女王以及女王的士兵们一起通过勇敢和机智将九个粗鲁的吃人巨人绑起来,并把他们用直升机吊起来,运到动物园的大坑里,让游客们看,并且用世界上最难吃的蔬菜——大鼻子瓜喂给那些吃人巨人。从此,好心眼儿巨人也不用再为只吃大鼻子瓜而感到烦恼了,女王为他和索菲准备了房子和食物。
这本童话书情节十分有意思。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临阵脱逃,而要勇敢和机智。只有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人们也应该善良、互助,我们才能拥有和谐、和平的美好世界。
【篇七:观《你好,旧时光》有感】
本来没有对《你好,旧时光》这部剧抱有太大的热情,因为经验告诉我,根据书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都没有原著好看,甚至可以说是毁原著。但是当我追完了《你好,旧时光》这部剧的最后两集时,我也没有觉得这附加的结局败尾。电视剧的稍加改动达到了原著不可及的境界,所有的美好更加耀眼。
余周周一直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是她也是最美好的人。她从小没有爸爸,被同父异母的弟弟欺负,但是最后仍然选择宽容,帮助他摆脱喜马拉雅山猴子的诅咒。高中失去了妈妈,她仍然收好悲伤,成绩一如既往地好,从来没有给过世的妈妈丢过人。她帮助了一个曾经很自卑的女生,却被那个女生嫉妒,周周仍然选择用善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辛锐成功的逆袭,虽然嫉妒过帮助她的人,但是最后也学会了感激。小米乔遇见了奔奔,即使生命短暂也留下了最后美好的记忆。凌翔茜终于摆脱了父母的安排,重新做回自己,逃脱了高高在上的压抑。一直装作很成熟的陈桉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电视的结尾,竟然看到了周周穿婚纱的模样。生命过分美好。
总觉得这部剧很温暖,即使有告别但是也是笑着告别,即使有悲伤,也总是会找到灵魂栖息的地方。可能自己长大后的模样不如想象中美好,却也令人欣喜得不得了。没有人一直在苦难中挣扎,也没有人甘心做丑小鸭,误会只要努力也会化解,毕竟,这个时代真的很安稳,岁月真的很静好。
希望生活里拥有足够的美好,希望做个温暖的人,周周复始。
【篇八:“红学”的发展】
红学,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代表作《红楼梦》。其中,曹雪芹编写了前八十章,后四十章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来的。
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红楼梦》也被改编成了诸多影视剧,但不管是《新红楼梦》还是《话剧·红楼一梦》,自上映以来,都褒贬不一。对于守旧的人来讲,太多人的觉得新编的内容完全是对原版的亵渎。对于年轻的人来讲,曾经古板、不容易懂的内容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将原版无法理解的内容删改成现代的内容,所以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青睐的。
对于红楼梦个体来讲,它是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文学,文中许多内容都是供后人一一解读的,例如“一个木石前缘,一段红粉姻缘,唱尽了红楼的血泪红尘。荣华富贵的兴盛到颠覆,转眼间的春夏秋冬。”这句话就仿佛概括了整本小说的核心。若是没有认真读的人,也往往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
但是宏观来看,《红楼梦》这部小说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其中也不免封建社会的旧俗传统,而这些传统是无法在影视剧中更好的表现,而对于原著来说,现在的人也无法更透彻的理解出其中的内涵。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仅是旧时代封建社会的抗争者,是一对相爱不能爱的恋人,更是亲人。在现代的法律中,是不可以近亲结婚的。而在旧时,很多大户人家为了财产不流失,为了巩固势力,对于近亲结婚非常提倡,殊不知这是不利于后代发展的。
更多的内容,是无法一一展现的,就红学的发展来说,我个人认为它是需要跟着时代的发展去在保留原著特色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改编,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一个文学的圈子,而且会让更多年轻的伙伴更容易理解。
【篇九:《晓梅郝》读后感】
近几年有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的大趋势,电视剧《晓梅郝》也是诞生于这种模式。看剧期间,评论里总有人在讨论小说原本是怎么怎么写的,这次终于忍不住返回看小说,也就是原著。
小说里男女主角的性格特征和剧版不大相同,侧重点不一样。剧版晨晓溪有骨气,我喜欢这一点,但太笨了;小说里的踏入社会后的晨晓溪更赖着将臣,太容易屈服,和好是她自己挺没皮没脸地扑上去,但是个有小心思的人设。将臣的表现更相反,剧版将臣因为曾经失去过晨晓溪,失而复得后显得倍加珍惜;而小说里那个,依旧那么拽!
电视剧把大头都放在学生时代,眼瞅着快大结局的步伐,主人公才飞速脱下高中校服,嗖地升上大学,嗖地步入社会;小说版一开始他们就是大人了,学生的模样都是插叙在回忆里,可能作者想到一点写一点吧。回忆的学生时代步伐有点无厘头,电视剧剧本能根据小说整理出一条时间轴也是厉害。
我觉得当初看出把《晓梅郝》能拍成电视剧的人是有眼光的,居然敢大胆把握拍成剧会火。因为我阅读完小说原著之后,认为原著本身的剧情,太玛丽苏了。我得说,我文采没有原著作者好,要我写小说我写不出,我不行我不上。将臣对晨晓溪的好太不切实际了,这里的人物设定本来就只能活在遐想里。剧里可能为了迎合观众,被改得更贴切生活。也可能是我先入为主,我更喜欢看电视剧的。
同时我也认为,电视剧的改编方向,是原作者在创作时的另一种思路,一种写入了小说,一种被遗弃过,后来有幸又在剧本里头复生,因为小说的作者同时参与了编剧。
这样对原作者来说堪称完美!
读名著,这句话是没有错的,有时间的筛选。
【篇十:一块不完整的拼图】
当今,我们步入了智能手机的时代。不论在休息时间,在上班上学的路上,还是在睡觉前,人们手里拿着的都是手机,而不再是书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一遍遍刷新着朋友圈,反复的看着身边朋友的新动态,而忽略了书本。贾平凹说过:“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而当今的人们却可谓是“手机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但是网络的发展的同时,一些文化知识也传播的越来越快。许多年轻人,会通过知乎,豆瓣等网络论坛,来增广自己的阅读量。这也许是现在很多人的阅读时间。这样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好处在于其方便性。在路上,在地铁上,在休息时间,轻轻划几下手指,我们就能阅读形形色色的文章。这样的阅读,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是真正意义上的碎片化阅读。
我确实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很便捷,但我并不赞成这样的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危害便是,让人吧知道当作了懂得。假如我们看了一篇关于《老人与海》的读书笔记,花了仅仅几十分钟,就从作者的笔下了解了这是个一个坚强乐观的老人出海捕鱼八十多天却空手而归的故事。但是我们并不会了解老人在这些日子里,与那些体型巨大的,凶猛的鱼类做了怎样的斗争,他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回来后梦见的狮子代表了什么。就算我们看了再多篇的读书笔记,我们不去看原著,我们还是一无所有。不阅读原著,就不会有全面的,系统的概念。所以,碎片化的阅读过于“浅”,甚至有些文章,只是看一个标题,就让人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而不再去深入了解。
当我们读的太零碎,我们就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了。如同一块不完整的拼图,算是拼图又不算是拼图,这样的行为是最自欺欺人的。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就以为自己懂了,其实什么也没有懂。只要把新闻的标题看一遍,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到了最后,只知道零零碎碎的,像一块不完整的拼图,而没有人乐意观赏不完整的拼图。
所以,我们读书,不能完全的变成碎片化阅读,这样的我们,就宛如一块不完整的拼图,不能说是不知道,但也绝不算知道些什么。